Workflow
绘画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唐林:二十世纪大师笔下的青城山
搜狐财经· 2025-10-28 22:2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旨在填补20世纪绘画大师专题研究青城山题材作品的学术空白,聚焦于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陆俨少、关山月、何海霞六位大师[1] - 研究梳理了大师们青城山题材作品的情况、影响、创作背景及市场表现,指出这些作品是青城山和中国美术的宝贵财富[1][84] - 研究表明青城山作为写生圣地对大师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入蜀方知画意浓"是真实写照,但其题材尚未诞生如《黄山汤口》等公认的山水画巅峰巨作[12][84][85] 六位绘画大师及其青城山作品分析 - **黄宾虹**:1932年赴蜀讲学,蜀游经历正值其艺术"70变法"关键期,巴蜀山川对其画风从"白宾虹"转向"黑宾虹"影响深远[7][8];其《青城坐雨图》(1933年作)是晚年变法最具标志性的作品,运用"雨淋墙头"技法,藏于浙江省博物馆[11][12];《青城山掷笔峰》(1952年作)在2012年北京保利秋拍以805万元人民币成交[18];《青城第一峰》(1952年作)在2017年中国嘉德秋拍以345万元人民币成交[23] - **徐悲鸿**:1943年暑期带领学生于青城山写生,创作灵感丰富[25];一生仅有两幅青城山题材作品,《银杏树》(油画,1943年作)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画中红衣女子为其妻廖静文[26];另一幅《青城道中》(或名《青城山》)情况不明,亦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28][29] - **张大千**:作为四川人,1938-1948年间曾于青城山寓居三年多,创作千余幅作品,即使晚年旅居海外,青城山仍是其重要创作题材[32];《青城南望》(1944年作)为其青城山水的奠基之作,在2021年开拍国际拍卖会以2070万元人民币成交[34][36];《青城山通景屏》(1962年作于巴西)是泼墨山水里程碑式作品,奠定其泼墨技法基础,201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以748万港币成交[37][38][39];《烟寰青城图》(1977年作)原计划于202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估价2600-4000万港币,但撤拍[43] - **何海霞**:作为张大千弟子,1946年后随师居青城山,对其艺术是转折点[45];《人在画图中》(1982年作)奠定其全景山水艺术基础,在荣宝斋(上海)2011年拍卖以2070万元人民币成交[46][47];《乐律绕青城》(1981年作)在北京匡时2014年秋拍以138万元人民币成交[50];《青城山色》(1989年作)在北京翰海2014年春拍以287.5万元人民币成交[53] - **陆俨少**:曾于1939年和1984年两次游历青城山,所绘青城山题材作品数量在六位大师中仅次于张大千[54][55];《青城天下幽》(1979年作)在2014年北京保利秋拍以178.25万元人民币成交[57];《青城积翠图》(1979年作)在北京匡时2012年秋拍以241.5万元人民币成交[59][60];《青城山色》(1990年作)在北京荣宝2019年春拍以300万元人民币成交[63] - **关山月**:1941年与赵望云结伴至青城山写生,此次经历成为其艺术转型重要契机[66];其《青城山全景图》(1941年作)在2016年北京匡时秋拍以700万元人民币成交,是目前所知其唯一的青城山题材作品[67][68] 青城山题材作品的市场价值与艺术地位 - 六位大师的艺术成就和市场认可度极高,个人作品最高拍卖价如黄宾虹《黄山汤口》3.45亿元、张大千仿王希孟《千里江山》3.7亿港元等,均是时代翘楚[83] - 大师们的青城山题材作品在拍卖市场表现强劲,如张大千《青城南望》2070万元、何海霞《人在画图中》2070万元、吴冠中《青城山》1500万港币,显示出较高的市场号召力[84] - 青城山题材作品对大师个人艺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如黄宾虹《青城坐雨图》是其晚年变法标志,张大千《青城山通景屏》奠定其泼墨技法基础,何海霞《人在画图中》奠定其全景山水基础[84] - 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70年,从上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初,部分为现场写生,部分为日后追忆,源头均来自青城山的写生体验[85]
月下挥墨存秋韵
海南日报· 2025-09-29 10:54
文章核心观点 - 古代文人将中秋情愫凝于笔墨诗行,使明月成为承载乡愁、友情与思念的文化符号 [6] 赵佶《闰中秋月帖》 - 宋徽宗赵佶于29岁中秋夜即兴创作七言律诗《闰中秋月》,诗风清雅,融合自然意象与个人感怀 [7][8] - 帖文以楷书瘦金体书写,横44.5厘米、纵35厘米,共7行60字,笔法瘦劲挺拔、婉约秀逸,至瘦不失其肉 [9] - 该帖是瘦金体代表作,展现"瘦直挺拔、秀润劲逸"风格,钤有"御书"等印,曾由清内府收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并于2025年2月展出 [9] 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 - 明代沈周于1486年中秋邀友赏月后创作此卷,卷中含篆书引首、画芯、题识诗及跋语,总长达10多米 [10][11] - 卷尾题识诗为行书,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结构跌宕开阖,体现其学习黄庭坚书法的特点 [10][11] - 沈周开创"吴门画派",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泛学诸家,晚年形成独特书风 [11] 文徵明《金陵中秋帖》 - 文徵明晚年居金陵时创作七律诗《金陵中秋》,描绘中秋雨后夜景,抒发思乡之情 [12][13] - 帖文为行书,纸本纵141.8厘米、横68.8厘米,用笔圆润流畅,气韵生动,墨色浓淡分明,体现"人书俱老"境界 [14] - 文徵明擅长行书与小楷,此帖诗情与书法相得益彰,展现其超然洒脱的艺术状态 [14]
谁家笔下蟹 纸上翻身看
海南日报· 2025-09-29 10:48
齐白石画蟹艺术 - 齐白石以画河蟹闻名,其创作源于童年乡间捉蟹经历,并经常观察螃蟹的行走姿态,总结出其足部行走有规矩和步法[7][8] - 齐白石的画蟹艺术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890-1918年为初学期,以临摹为主;1919-1933年为变法期,探索大写意风格,造型和墨法变化多样;1934-1957年为成熟期,笔法老练臻至化境[8] - 据其忘年交胡佩衡所述,齐白石画蟹壳的技法历经数十年演变,从50多岁时的一团墨,到60多岁画三笔,直至70岁后才成功表现出甲壳的质感[9] - 齐白石通过结合童年生活的感性体验与后期创作的理性观察,实现了“以形写神”的艺术境界,其笔下的虾蟹生动有趣[9] 徐渭画蟹艺术 - 明代画家徐渭笔下的螃蟹是其半生颠沛、不得志生活的宣泄,画作如《黄甲图》中,螃蟹甲壳以一笔淡墨和一笔浓墨写就,笔墨间蕴含愤懑不平之气[10][11] - 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笔法纵横变幻,墨气淋漓,对后世影响深远,齐白石曾表达对其艺术的极度钦佩,甚至称“恨不生前三百年”为其磨墨[12] - 《黄甲图》上的题诗“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 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进一步烘托了画作的意境[11] 螃蟹的文化寓意与食蟹文化 - 螃蟹因身负铠甲而被称为“甲士”,其形象蕴含“二甲传胪”的典故,寓意科举高中,寄托古人对仕途的期望[7] - 元代倪瓒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录了以梭子蟹为主角的“蜜酿蝤蛑”食谱,详细描述了烹饪步骤[13] - 清代李渔是历史上有名的食蟹“大户”,将九月和十月称为“蟹秋”,并认为食蟹只需整只蒸熟,自己动手方能尽得其味,他还发明了用酒糟腌制“醉蟹”以越季保存的方法[13][14] - 螃蟹常与秋季赏菊饮酒相联系,清代边寿民在《菊蟹图》题画诗“稻蟹膏方满,罏头酒正香 若辞连日醉,辜负菊花香”即体现了这一雅趣[14]
群青:色彩传奇里的千年故事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17:47
群青的历史与来源 - 群青颜料最早源自青金石矿物,主要产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其中阿富汗的青金石以卓越品质闻名[1] - 1828年合成群青的诞生打破了天然群青的垄断[1] - 古代匠人通过复杂的研磨与加工工序从青金石中提取出珍贵的群青颜料[1] 群青在欧洲艺术中的应用 - 在欧洲绘画界,群青曾是神圣与高贵的象征,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蓝色被教会赋予崇高神圣的意义[1] - 绘画中唯有圣母玛丽亚有资格披上蓝色的衣裳,群青是绘制圣母服饰的不二之选,乔凡尼·贝利尼、达芬奇、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中都有体现[1] - 从亚洲进口的天然群青价格堪比黄金,米开朗基罗曾因青金石到货延误而搁置画作,提香为描绘梦幻天空与大海不惜耗费巨资使用群青[1] - 十七世纪后随着艺术主题转变,群青逐渐褪去神圣光环,出现在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描绘普通人的画作中[1] 群青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 - 青金石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被赋予璆琳、金精等诗意的名字,群青以"色相如天"的独特魅力深受帝王喜爱[2] - 群青广泛应用于佛教寺庙而得名为"佛青",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都有应用[2] 合成群青的影响 - 19世纪合成群青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色彩的命运,其成本低廉、产量丰富[2] - 合成群青让群青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走进了绘画、涂料等各个领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