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

搜索文档
乡土绘画的繁花
人民日报· 2025-07-13 06:10
乡土绘画艺术发展 -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展出500余幅作品,展现色彩浓烈、构图大胆的画风,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1] - 乡土绘画不再简单描摹农村旧貌,而是深扎传统土壤并融入时代气息,构建独特艺术谱系[1] - 作品如《七彩魔都我的家》结合传统农民画设色与城市地标,反映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精神追寻[1] 乡土绘画意蕴与形式革新 - 作品《沃野欢歌话丰年》和《沪派江南——新元圩田农耕图》融合田园诗意与现代生活场景,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2] - 形式革新体现在《如歌时节》的平面化构图和《红色渔歌》的黑红主色调,保留民间艺术质朴率性同时增强视觉冲击[2] - 需警惕消费主义侵蚀,避免乡土艺术沦为符号拼贴或陷入"形式空转"困境[2] 乡土绘画材料实验 - 创作者尝试木刻、大漆镶嵌、泥塑彩釉等新材料,如《日和风暖》用木刻纹理表现渔港丰收的现代视觉符号[4] - 《家乡的记忆》采用大漆和镶嵌工艺呈现土楼历史感,《福临门》结合泥塑立体感与彩釉光亮感[4] - 《苗岭欢歌迎凤来》突破单色剪纸局限,融入彩绘和金箔点饰,赋予乡土艺术新的物质性表达[4] 乡土绘画的守正与创新 - 需平衡传统与创新,避免乡土文化符号降维为肤浅商品标签,同时激活乡土文化基因[4] - 乡土绘画在城市化进程中守住耕读传家的根,融入时代发展,展现鲜活生命力与原创力[5] - 乡土绘画作为"活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华,体现醇厚而浓烈的民族精神[5]
夏至,邂逅画中灵羽(古悦新喜)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宋代花鸟画艺术特点 - 宋代花鸟画以黄鹂、寿带、绣眼鸟等夏候鸟为常见题材,通过《桑枝黄鸟图》《枇杷绶带图》《枇杷山鸟图》等作品展现鸟类鸣声与姿态之美 [2][3] - 画作注重写实风格与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如《桑枝黄鸟图》中黄鹂取食桑果的逼真形态,《枇杷山鸟图》中绣眼鸟羽毛的精细刻画 [2][3] - 画家结合鸟类习性、季节特征进行创作,如寿带繁殖期与枇杷成熟期的关联,白眉姬鹟对昆虫而非果实的捕食行为 [2][3] 鸟类题材的文化寓意 - 寿带鸟因"寿"字象征长寿成为画家热衷题材,徐崇嗣《枇杷绶带图》选择稀有白色型雄鸟突显艺术价值 [2] -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通过画眉鸟与石榴花的组合,体现夏季鸟类鸣唱与花卉盛开的季节关联 [3] 绘画技法与博物传统 - 采用分层渲染技法,如绣眼鸟羽毛先晕染后线条刻画,枇杷果以色线勾轮廓再填色,展现不同质感 [3] - 作品体现"形理两全"特征,既符合鸟类形态又反映其与环境、食物的生态关系,传承中国艺术的博物传统 [4]
群青:色彩传奇里的千年故事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17:47
在欧洲绘画界,群青曾是神圣与高贵的象征。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蓝色被教会赋予崇高神圣的意 义,绘画中唯有圣母玛丽亚有资格披上蓝色的衣裳,而群青正是绘制圣母服饰的不二之选。乔凡尼?贝 利尼、达芬奇、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中,圣母身着的群青衣衫,闪耀着圣洁的光辉。当时,从亚洲进口 的天然群青价格堪比黄金,米开朗基罗曾因青金石到货延误,无奈搁置画作;提香为在《巴克斯与阿里 阿德涅》中描绘出梦幻般的天空与大海,不惜耗费巨资使用群青。直到十七世纪,随着艺术主题的转 变,群青才逐渐褪去神圣的光环,出现在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描绘普通人的画作中。 而在古老的中国,青金石沿着丝绸之路远道而来,被赋予璆琳、金精等诗意的名字。群青以其 "色相如 天" 的独特魅力,深受帝王喜爱,广泛应用于佛教寺庙,因而得名 "佛青"。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北 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都留下了群青绚丽的身影,它为中国艺术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庄重的色彩。 (原标题:群青:色彩传奇里的千年故事) 在绘画颜料的璀璨星河中,群青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它的来源与故事,宛如一部跨越千年的传 奇史诗。 群青最早源自青金石矿物,这种美丽的矿石形成于接触交代的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