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搜索文档
近200km世界级科学片区 ,它来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6-29 13:46
大湾区科学联盟成立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正式成立 汇聚深莞两地高校 科研机构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跨区域 跨机构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两地创新资源共建 共享 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 生活圈和交通圈 打造"双城联动 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1] 交通互联互通 - 深莞两市将新建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主干通道 以南光高速北延和光侨路北延(双向8车道)双接东莞科学大道(双向6车道) 全长约13公里 建成后通行能力达9000车次/小时 [3] - 推进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对接东莞1号线 深圳13号线北延段对接东莞5号线 建成后两条线路设计运力约3.5万人次/小时 [3] 科创产业汇聚 - 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 材料 生命科学三大方向 集中布局合成生物研究 脑解析与脑模拟 鹏城云脑Ⅲ等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 以及中山大学·深圳 深圳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 [4] - 松山湖科学城建成中国唯一 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 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 布局广东医科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6所高校 [4] 光明区发展 - 光明区被称为"公园之城" 拥有279个公园 光明湖面积堪比西湖 茅洲河等"一河九水"蜿蜒流淌 全区绿色出行道路总里程突破390公里 [7] - 地铁6号线2020年开通运营 2023年"三横两纵"道路通车 2025年深圳科学技术馆正式开馆 [7] - 2025年1月1日-5月28日 光明区新建商品住宅 二手商品住宅合计成交2918套 同比增长127% [7] - 光明区人口从2013年的49.64万人增长至2023年底的115.9万人 实现人口数量翻倍 [7]
深莞联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
南方都市报· 2025-06-21 19:50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在深圳成立 深圳和东莞市领导及两地相关单位负责人、高校、科研机构代表共400余人出席 [1] - 联盟成立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3] - 联盟将深莞两地高校、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企业汇聚起来 通过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的合作 加强科创两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3] 科学联盟的战略规划与目标 - 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生活圈和交通圈 打造"双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3] - 一座方圆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正在成型 "科研攻关—技术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创新生态加速构建 [3] - 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共同谋划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3] 交通互联互通规划 - 构建"1高、2快、1主"的陆路通道 支撑科学城深度融合、快速发展 [4] - 新建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主干通道 以南光高速北延和光侨路北延(共双向8车道)双接东莞科学大道(双向6车道) 全长约13公里 建成后通行能力达9000车次/小时 [4] - 构建"2城际、2地铁"的轨道网络 提高"两城"之间的商务通勤效率 [4] - 推进深圳6号线支线对接东莞1号线 深圳13号线北延段对接东莞5号线 建成后2条线路设计运力约3.5万人次/小时 [4] 大科学装置与联盟启动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陈和生分别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散裂中子源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相关进展情况 [4] - 深莞两地领导、科学家代表共同推杆启动联盟 两地市长向2025-2026年度理事长单位及两地秘书处授旗、授牌 [4] 大会主办方与目标 - 大会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光明区人民政府、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 [4] - 旨在以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为阵地 促进深莞两地人才、科研资源及公共服务设施高效衔接 [5]
助力中国科创 逐梦“星辰大海”
人民日报· 2025-06-10 06:46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 -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吸引海内外2000多家企业、近200所高校院所参与,对接金额突破1000亿元[1] - 中国已建成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陕西西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全国科技创新版图[1][5]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5] 国家实验室与大科学装置布局 - 中国建成约10个国家实验室,北京和上海各占3个(如北京昌平国家实验室、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实验室和鹏城实验室[7] - 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世界纪录,拥有近2000项专利[9][10] - 上海光源累计服务数万名科研人员,2024年新线站投运后实验能力将跨越式提升[8] - 东莞散裂中子源每年开放超5000小时,已完成13轮全球科学家开放[10]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案例 -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进入2000多家医疗机构,AI大模型使技术迭代周期从3-5年缩短至半年[2] - 合肥"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完成全球最大规模流体动力学仿真,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实现工程应用突破[13] - 上海光源支撑T1100级碳纤维量产(2023年底)和极紫外光刻胶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12] - 合肥科技成果包括火星磁强计(天问一号)、特种低温接收机(嫦娥五号)及"九章"量子计算机[13] 区域科技发展动态 - 北京怀柔科学城37个科技设施中29个已投入科研,累计产出329项成果,2024年新增开放机时43万小时[12] -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人类细胞谱系、"鹏城云脑Ⅲ"等设施建设,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金融+人才"全链条创新生态[14][15] - 西安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将与北斗系统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授时体系,计划迁移长短波授时系统至科学城[15]
又一个千万人口城市诞生
投资界· 2025-03-15 15:08
人口争夺战与城市发展 - 万亿GDP、千万人口成为高能级城市标配,合肥成为我国第18个千万人口大市,长三角第4个 [5] - 合肥2024年常住人口达1000 2万人,较上年增加14 9万人,GDP总量达1 35万亿,跻身全国20强 [5][15] - 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 8%,增幅居万亿城市首位,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爆发式增长 [15] 合肥人口增长驱动因素 - 第一波人口扩张源于2011年三分巢湖,直接带来100多万人口增量及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 [12] - 2012-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从857万增至1002万,近年增速加快,增量连续多年位居省会TOP3 [13] - 合肥融入长三角重塑区位优势,跻身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铁网络提升交通枢纽地位 [13][14] 省会城市人口集聚效应 - 安徽2024年常住人口仅增长2万人,合肥独占14 9万人增量,其他地级市多数负增长 [19][20] - 2020-2024年安徽全省人口增长19万人,合肥贡献近70万人增量 [23] - 中西部省会如成都、武汉、西安等均呈现省会增长而全省微增/负增长,省会人口蓄水池功能凸显 [24] 千万人口城市竞争格局 - 我国现有18个千万人口大市,重庆、上海、北京、成都超2000万人,广州、深圳超1700万人 [26] - 温州、宁波、佛山、南京等城市常住人口超900万,但人口增速放缓下晋级难度加大 [29][31] - 城区人口超500万的超大特大城市有22个,但常住人口仍是衡量城市能级的主要指标 [28] 产业与人口流动关系 - "人随产业走"规律显著,合肥通过新兴产业打造带动人口回流及外地人口流入 [16] - 经济高增长及新兴产业涌现是人口持续增长的关键,合肥工业增加值高增长印证此点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