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红美食
icon
搜索文档
“盖片烤玉米就卖48一个?” 现在堆在蛋挞上的网红小料比奶茶还杂
36氪· 2025-05-16 16:04
产品创新 - 玉米蛋挞成为烘焙行业新晋爆款产品 酥脆挞皮搭配蛋挞液和玉米卡仕达酱 顶部装饰烤玉米形成差异化卖点 [1][5] - 产品创新体现在原料选择 必须使用水果甜玉米并表面洒蜂蜜/白糖烤制焦黑痕迹 部分品牌在蛋挞液中添加玉米粒提升风味层次 [1] - 蛋挞品类持续扩展边界 从传统鲜果流延伸到甜品流(芋泥/巧克力)甚至炒菜流(土豆泥拌培根) 形成"万物皆可蛋挞"趋势 [18] 市场表现 - 玉米蛋挞迅速渗透终端渠道 鲍师傅/詹记等连锁品牌及独立咖啡甜品店均将其作为橱窗C位产品 部分门店日销超千个 [3][13] - 美团数据显示蛋挞占烘焙品类搜索量35% 成引流TOP1单品 某品牌年销量突破2亿个 单店日均销售200+个 [21] - 价格带呈现两极分化 高端门店售价达48元/个(被称"蛋挞爱马仕") 主流价格区间集中在10-20元 仍显著高于传统蛋挞 [12][13] 消费洞察 - 社交平台推动产品病毒式传播 美食博主开展多品牌横向测评及自制教程 形成"玉米地"式内容轰炸 [5] - 购买动机发生转变 超60%消费者因蛋挞进店 75%会产生连带购买 年轻客群倾向留存至夜间或次日食用 [21][24] - 外观设计成为购买决策关键因素 品牌通过64层酥皮等工艺升级及造型创新强化"打卡"属性 [24] 商业模式 - 蛋挞具备超高商业价值 裕莲茶楼凭借焦糖可颂蛋挞实现品牌突围 肯德基将其作为长生命周期核心单品 [21] - 产品迭代遵循"引流品"逻辑 通过持续叠加网红元素(如玉米)维持市场热度 抵消品类老化风险 [24] - 存在显著溢价空间 原料成本与终端售价差距引发"农民种的玉米变成买不起的蛋挞"社会讨论 [16] 行业趋势 - 韩国仍是创新策源地 玉米蛋挞沿袭脏脏包/猛犸包路径 由首尔Parole&Langue店铺原创后引入国内 [5] - 便携性构成竞争优势 相比咖啡/炸鸡等场景受限食品 蛋挞适配边走边吃/延时消费等多场景 [24] - 健康化与放纵型产品并行发展 虽然单个玉米蛋挞热量达300kcal(相当于2碗米饭) 但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