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艺
搜索文档
日子节节甜 艺韵时时新
新华社· 2025-11-06 09:16
活动概况 - “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于11月4日在重庆圆满落幕 [1] 艺术形式与内容创新 - 群众文艺以更鲜活的形式和更炽热的情感讲述中国人的日常与梦想 [1] - 贵州省六盘水市文化馆舞蹈《画里乡田》将水城农民画搬上舞台,色彩与动作源自田间地头,通过服装色彩和动作模拟“晒秋”抛谷与“赶场”欢欣 [1] - 北京市东城区舞蹈《保温杯》通过“一接一收”的传递动作象征情感传递,探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保持温度” [4] - 山西省舞蹈《蒸蒸喜乐》借助形似蒸笼的道具、明快旋律和蒸腾雾气,象征日子蒸蒸日上 [4] - 陕北说书节目将《黑神话:悟空》《浪浪山小妖怪》等热门IP插曲融入创作,并与重庆街舞团队合作,让古老技艺“出圈” [6] 文化服务模式转变 - 文艺服务模式正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6] - 重庆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主办地之一,将优秀作品纳入惠民清单,走进社区、乡村与校园 [6] - 开州区“壹圆剧场”以1元门票开放,采用“群众+专业”模式让百姓登台,并通过“固定+流动”模式送节目到乡镇 [6] - 文艺通过“种文化”的深耕细作,成为滋养民心的源泉,让普通人在文化滋养中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7]
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名单揭晓:群众文艺绽放时代新声,平凡创作者书写非凡篇章
新华社· 2025-11-04 20:49
活动概况 - 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名单于11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揭晓 [1] - 该奖项是中国群众文艺领域的最高政府奖 [1] - 本届活动共有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以及29.5万群众文艺工作者参评 [1] - 经过初选、复评及终评,最终从全国报送的数千部作品中评选出60个获奖作品(团队) [1] 奖项类别与分布 - 获奖作品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六大类别,每个类别各10个获奖作品 [1] - 活动理念为"人人都是创作者",旨在让群众文艺成为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精神纽带" [3] 参与单位与作品示例 - 全国多地文化和旅游厅(局)作为报送单位参与,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重庆市、四川省、湖北省等 [5][7][11][13][15][17][19][21][23][30][32][35][36][38][40][42][43][44][46][48][50][55] - 部分获奖作品名称为《追光》、《阿家家》、《家谱》、《高粱杆儿节节甜》、《青川河》、《丝路回响》、《弦歌晚乐》、《嫉江边的微光》、《织卡织卡》、《酒曲踩出幸福谣》、《阿妈就是那座山》、《画里乡田》、《石上梯田》、《白鲸之舞》、《假币真情》、《我AI我家》、《我是王根本》、《新定军山》、《票难求》、《风火山》、《冰湘腾鱼》、《星辰大海》、《赶书会》、《新农人》、《房东来了》、《福盈刺桐城》、《走马楼的小秘》、《非诚勿扰》、《町家》、《我爱北》、《欢腾鄂尔多斯》、《桃花红 杏花白》、《欢乐的鄂伦春》、《椰壳哒哒幸福来》、《欢歌起舞》、《弹起弦子跳脚来》、《鼓舞声声迎盛世》等 [5][7][9][11][15][16][18][20][22][24][25][27][29][31][33][35][36][37][38][39][41][43][45][47][49]
江苏3部群文作品、1个团队入围群星奖终评
新华日报· 2025-10-21 07:09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至11月在成都和重庆两地举办 [1] - 艺术节期间同步进行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 该奖项是全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 [1] - 群星奖每3年评选一次 覆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和群众合唱团队六大类 [1] - 江苏省为备战本届评选 早在2022年便启动筹备 以省内五星工程奖评选为引导广泛征集作品 [1] 江苏入围作品与团队详情 - 江苏省共有3部作品和1个团队成功晋级群星奖终评 [1] - 盐城群舞《青丝银发绣年华》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为创作核心 运用当代审美视角进行舞蹈重构 [2] - 盐城淮海小戏《解决问题》通过镇长与村民的戏剧性冲突 生动演绎为民服务理念 [2] - 南通广场舞《我家住在江海边》将当地滨江临海地理风貌与渔家文化搬上舞台 还原渔家女生活图景 [2] - 常州华声合唱团组建于2011年 拥有6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团员 年龄跨度从20岁到70岁 [2] - 该合唱团自2014年以来年均开展20场以上惠民演出 活跃于公益文艺舞台 [2]
写在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启动之际——群众文艺繁花映天府
四川日报· 2025-09-22 08:36
群众文艺活动与品牌建设 - 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于9月23日、10月12日、10月14日在四川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等推荐的88支队伍参加评选[7] - “天府百姓大舞台”活动投入4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2024年以来全省已开展相关活动超8600场,参与群众达1410万人次[11][15] - 持续深耕“千龙千狮闹新春”、“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等系列品牌活动,并举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老年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5][14][15] 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 - 四川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梳理出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等17个主要项目[9] - 《四川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到2025年实现公共图书馆等“五个全部”通过评估定级,以及服务供给等“五个有效”提升的目标[10] - 出台《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标建设等七项重点任务[10] 公共服务网络与设施 - 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拥有206家文化馆、4063个综合文化站及上千家社会文化机构,实现文化服务全覆盖[13] - 打造“四川公共文化云”平台,具备六大服务功能,平台年点击量破亿次,公益培训年培训达135万人次[19] - 发展“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拥有15万名注册文旅志愿者,年服务350万人次,促进川渝及边疆地区文化交流[20] 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育 - 全省现有文化馆从业人员约3600名,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200名,社会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0多万人[17] - 实施“千名文化站长”培训项目,培训乡镇文化站长4000余名,并开展200名“一馆一骨干”研修培训[16][17] - 通过创新职称评价政策,全省已有293名文化骨干团结凝聚5.4万名群众文艺队伍,带动群众自办文化活动[17] 文艺创作成果与精品孵化 - 在第二十届群星奖评选中,四川共有12部作品(团队)入围终评,创历史新高,入围数量居全国前茅[18] - 围绕群星奖推动作品孵化,曲艺作品四川扬琴《蜀道》曾斩获第十九届群星奖[18] - 引导创作《亮花鞋》《泸州雨坛彩龙》等一大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现基层文化活力[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