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
搜索文档
辽宁“万卷府抵”平台上线 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新华网· 2025-11-19 11:34
新华网沈阳11月19日电(记者赵洪南)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合主办 的"万卷府抵"辽宁省公共图书馆网络通借通还平台启动仪式于11月18日在辽宁省图书馆举行。 启动仪式上,现场读者积极参与互动体验,完成平台下载、书目检索、在线借阅等操作,亲身感受"足 不出户借好书"的便捷,纷纷为这一公共文化惠民举措点赞。 未来,"万卷府抵"平台将逐步推动全省127家公共图书馆全面接入,重点实现县区级图书馆资源的深度 融合与互联共享;后续还将纳入高校图书馆、城市书房等优质资源,持续扩容图书储备、优化借阅配送 效能。通过不断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读书不难、好书易得"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生活常态,推动 全民阅读实现常态化、长效化,为辽宁全民阅读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提升注入持久动能,为 文化强省建设筑牢惠民利民的坚实根基。 据介绍,"万卷府抵"平台的正式上线标志着辽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其精准聚焦群 众"读书难"痛点,针对公共图书馆覆盖半径小、基层图书馆基础薄弱、农村及特殊困难群体借阅不便等 现实问题,平台创新构建"全域资源共建、全民便捷共享"的图书流通新模式,通过网络聚合全省公共图 书 ...
近悦远来 主客共享美好生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2 09:11
年会概况与承办地展示 - 2025年11月12日至13日,以“爱艺术 爱生活 爱上文化馆”为主题的中国文化馆年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举办,这是该年会首次在京举办[1] - 北京市通州区作为承办地,展示了其“覆盖均衡、服务优质、特色鲜明、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发展新范式[1] 文化设施与数字化创新 - 北京城市图书馆元宇宙体验馆推出“AI鲁迅”、“图图”和“2122”三个数字人,自2023年底开馆至今已进行超过170万次语音对话,并荣获2025年度Vega Digital Awards最佳交互金奖[1] - 通州区已开放23家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全部为公益属性、智能化运营,覆盖全区9个街道、5个乡镇,累计办卡读者近1.5万人,外借图书超过60万册次,到馆量总计约75万人次[2] - 区文化馆实现全年延时开放至晚间21点,区图书馆部分区域延时开放至晚间22点,打造“15分钟阅读文化圈”[3] 演艺活动与品牌项目 - “文艺轻骑 通州传奇”系列展演活动走进多个科技小院,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4] - “通之韵”文化活动自2018年启动,首创“一韵四季十二品”内容框架,获评北京市、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4][5] - 2025年主办三场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采用“三地接力+群众创演+非遗节目与市集结合”的做法[5] - 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举办近万场,每年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演出5000余场[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通州区拥有10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7项[6] - 通过非遗云展厅、非遗文化驿站、非遗有声书、非遗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融入百姓生活[6] - 已完成《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等6项非遗的口述史编撰工作,并制作有声书传播运河文化[7] - 拓展“非遗+”融合范围,打造非遗体验线路,并利用VR/AR技术推进非遗文创产品开发[7] 文旅融合与消费促进 - 围绕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特展,创新策划以“票根联动”为核心的“文旅+”消费激励活动,将展览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9] - 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通州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和“硬支撑”,推动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兴旅”的转变[9]
村民下订单,文化服务送上门(迈向“十五五”的文化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1-11 13:35
项目模式与实施 - 项目从文艺工作者中选聘文化村长,以一人一村形式提供文化志愿服务 [1] - 实施村民点单、文联派单、文化村长接单的机动服务模式,使服务流动化 [2] - 文化村长数量从首批100名显著增加至569名,显示项目快速扩张 [3] 项目成效与影响 - 村民参与度从初始4-5人迅速提升至二三十人,文化活动室使用率提高 [2] - 通过剪纸艺术坊等渠道将村民作品商业化,为村民带来实际收益 [2] - 项目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改善了邻里关系,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 行业背景与发展趋势 - 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已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覆盖面和实效性提升 [4] - 公共文化服务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转变,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成效显著 [4] - 展望十五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将更注重让优质资源直达基层 [5]
财政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智通财经网· 2025-11-07 18:56
财政政策总体导向 -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3] -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布局之年,将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压实预算执行责任链条 [1][66] 财政收入与支出 -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万亿元,同比下降0.3%,但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从4月起连续三个月保持同比增长 [9]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3万亿元,增长3.4%,社会保障和就业、科学技术支出分别增长9.2%和9.1% [11]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9.2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9.8%,进度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12] 消费促进措施 - 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并新增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上半年预拨1620亿元资金,带动销售额超1.6万亿元 [4][15] - 对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相关行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激发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 [1][66] - 县乡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38.9%,中央财政下达72.79亿元服务业发展资金以释放县域和农村消费潜力 [15] 投资拉动举措 - 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半年发行5550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42.7%,进度同比快17.7个百分点 [16] - 新增专项债券发行2.16万亿元,完成全年限额的49.1%,进度同比快11个百分点 [16] - 中央预算内投资上半年下达4601亿元,占全年预算的63%,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领域 [1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2025年中央本级科技经费支出3981.19亿元,较上年增长10%,基础研究预算安排增长12.1% [5][21] - 对新一批1200多家“小巨人”企业给予奖补,并选取35个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23] - 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已支持2.2万户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约900亿元 [25] 民生保障与就业 -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 [27]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5.9%,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700元 [29][33] - 按照全国总体2%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提高20元 [34] 风险防控与债务管理 - 安排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上半年已发行置换债券1.8万亿元,完成额度的90%,置换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2.5个百分点以上 [55] - 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57] 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 - 上半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4%至32.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3.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38] - 下达“三北”工程补助资金100亿元,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40] - 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比例超过85%,明确部门年度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 [42]
【铜川】文化润民 让幸福可感可及
陕西日报· 2025-11-05 08:09
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铜川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满足群众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 [1] - 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持续推进,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1] - 文化活动开展遵循“群众在哪里,文化就要送到哪里”的原则 [1] 老年大学运营模式与成效 - 铜川市老年大学推出“基础—研习—团队”培育模式,学员可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各阶段兴趣班 [2] - 该模式为学员建立完整培训模式,并使艺术活动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 技艺成熟的学员被吸纳进各类团队,在社区文艺活动中表演节目,加深成员间友谊 [2] - 今年以来共开设91个兴趣班,涵盖剪纸、书法、朗诵、葫芦丝等32个专业 [2] - 报名学员达1700余人次,以大学为平台组成的文艺团体多次在市区县文艺活动中亮相 [2] - 未来计划继续开设更多特色课程,引进师资力量,提升老年群体文化体验 [2] 校园兴趣班发展状况 - 铜川阳光中学社团活动多样,包括围棋、国画、书法等老牌兴趣班以及纸浆画等新创兴趣班 [3] - 学校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指导老师,由学校出资提供社团活动经费 [3] - 目前学校三分之一的学生都参加了社团活动 [3] - 学校已开展多场传统节日校园社团活动,并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文艺演出 [3] “全民美育课堂”品牌活动 - 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推出“全民美育课堂”品牌活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 [4] - 活动以馆内师资为基础,遴选社会各界优秀文化志愿者作为美育导师 [4] - 根据群众需求开展“点单式”免费艺术培训,满足开班标准即配备专业指导老师 [4] - 目前铜川市已成立10余个“全民美育课堂”,涵盖戏曲、舞蹈、泥塑、书法等门类 [4] - 课堂大多设在小区附近,方便群众就近参与 [4] - 未来计划持续发挥馆内人员及志愿者作用,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合作,充实师资队伍,建设更多课堂 [5]
直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底色更亮
内蒙古日报· 2025-11-05 00:34
活动获奖情况 - 内蒙古自治区音乐类作品《快乐那达慕》和广场舞类作品《欢腾鄂尔多斯》于11月4日在重庆举行的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中获奖 [1] - 获奖作品凭借精湛的艺术水准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摘得群星奖 [1] - 群星奖是中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国家级政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 [6] 群众文化活动网络与规模 - 内蒙古构建了以文化馆(站)、群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体,各类文艺协会和民间团队为补充的群众文艺组织网络 [6] - 截至目前,全区建成118个文化馆,1083个综合文化站,以及上千家社会文化机构 [6] - "十四五"期间,全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余万场 [8] - 今年以来,内蒙古开展了"舞动北疆""唱响北疆""四季村晚"等高质量文化活动 [7] 群众文艺创作成果 - 内蒙古高度重视群众文艺创作作品培育和人才培养,推出了一批题材广泛、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 [8] - 2016年以来,内蒙古组织开展了五届"群星奖"评选活动,评选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门类获奖作品72个 [8] - 多部作品和合唱团队曾入围全国群星奖决赛,如音乐类作品《美好家园人情厚》、舞蹈类作品《暖·光》等 [8] 文化服务创新与影响 - 内蒙古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文化服务方式,通过线上平台开展云演出、云展览等活动,打破地域限制 [9] -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9]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基层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提供精神动力 [9]
城市书房点亮美好生活(新时代画卷)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2
城市书房行业发展现状 - 全国已建成数千家城市书房,推动“15分钟阅读圈”加快形成 [15][16] - 城市书房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快速融入城市社区、商圈和景区 [15] - 呼和浩特市建成23家鸿雁书房,成为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11] 城市书房业态模式与功能 - 城市书房采用灵活运作机制,融合阅读、展演、茶饮等多元场景,提供丰富体验和服务 [15] - 许多城市书房与城市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一张读者证串联海量阅读资源 [16] - 空间巧妙布局营造独立阅读学习空间,并因地制宜延时开放,如上海和平书院设置24小时开放区域 [6][16] - 书房不定期组织开展非遗技艺体验、读书分享会、新书发布会、观影会、音乐会等主题活动 [8][15] 城市书房特色案例 - 安徽芜湖49号书房在历史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室内陈设古色古香,打造沉浸式阅读氛围 [8][9] - 贵州铜仁玉屏侗族自治县利用废弃火车车厢打造火车书屋,不断拓展城市阅读空间 [14] - 广州“花城里·陌上花开”花城书房是集书香、花香、茶香、咖啡香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3] - 安徽合肥“森林书屋”提供阅读、品茗、手工体验等多元服务,江苏扬州城市书房特设“运河文献专区” [15] 行业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 [15] - 建议出台相关标准为城市书房优化布局、丰富供给、延伸服务提供遵循,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16]
文化扎根高原 幸福浸润万家
人民日报· 2025-10-11 06:10
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基本建成自治区至村居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实现地市有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 县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乡镇有综合文化活动站 村居有文化活动室 [1] - 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从过去我们演群众看转变为现在群众自己演主动来 [1] 文化人才队伍与文艺团体 - 通过县乡文艺骨干培训计划 每年为基层培养1000多名文艺人才 [2] - 目前西藏共有76个县区市艺术团 153个民间藏戏队 395个乡镇文艺演出队和5492个建制村居文艺演出队 [2] - 湘巴藏戏通过组建少儿藏戏队 开展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 传承人群体平均年龄已降至35岁以下 [1] 文化服务促进乡村振兴与增收 - 文化站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例如江孜县妇女学习藏族传统刺绣 生产手工艺品销往国内外 [2] - 当地妇女通过刺绣传承手艺并增加收入 例如央宗一个月可以赚3000多元 [2] - 牧民次热阿宗通过公共文化云平台学会传统编织技艺并增加了收入 [2] 文化服务数字化升级 - 西藏公共文化云平台上线 群众通过手机可随时随地观看藏戏 学习传统手工艺 参观博物馆 [2] - 文化站老师通过视频远程指导牧民设计新图案 [2]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
人民日报· 2025-09-30 08:13
文旅产业核心数据与成就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7.7% [2]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7.8万家,较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总人次达32.85亿,总花费达3.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文旅融合深化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主线和亮点 [2] - 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 [2]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 [2] - 乡村游助力乡村振兴,形成浙江安吉余村、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等经典案例 [2] 市场秩序规范与监管 - 文化市场重点实施演出市场多部门全链条综合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3] - 督导票务平台防范“黄牛”刷票,旅游市场持续开展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的专项整治 [3] 文艺创作繁荣与推广 - 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机制更加健全,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顺利实施 [4] - 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获得国内外观众高度评价 [4] - 组织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展演活动 [4] - 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依托“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推动优秀作品直达基层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完善,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 [6] - 非遗工坊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7] - 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 [7] - 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开展延时错时服务,推动服务模式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 [7]
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0
文旅产业融合与发展成就 - 文旅产业规模显著扩大,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7.7% [2] - 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增加至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文旅融合具体举措与成效 - 推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形成“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等新业态 [2]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乡村游助力乡村振兴,形成浙江安吉余村、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等经典案例 [2] - 文旅融合发挥溢出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 市场秩序规范与监管 - 文化市场实施演出市场多部门、全链条综合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3] - 旅游市场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3] -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文旅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 [3] 文艺精品创作与成果 - 文艺创作生态优化,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如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获得强烈社会反响 [4] - 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推动优秀作品走出国门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展演活动,促进全民参与共享 [4] 文化传播与非遗保护 - 拓宽传播渠道,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依托“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送戏下乡 [5] - 非遗保护机制完善,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6]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艺作品质量 [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截至2024年底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7] - 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7] - 完善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延时错时服务,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公共服务未来发展方向 -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服务模式,社会化激活基层文化活力 [8] -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