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替代

搜索文档
和讯投顾韩东峰:六月阳线收官,军工装备,军工电子继续走强,各种设备再次活跃
和讯财经· 2025-06-30 17:59
(原标题:和讯投顾韩东峰:六月阳线收官,军工装备,军工电子继续走强,各种设备再次活跃) 大盘在月线收官之日和半年线收官之日收出了阳线。和讯投顾韩东峰分析,上周在盘中分析的时候跟大 家讲过,大盘到目前这个位置突破了3400点整数关口,还欠缺技术性的回踩,一方面从分时结构情况来 看,比如说60分钟图的顶背离需要对3420附近的分时支撑得到一定的技术确认。另外一方面呢从日线的 结构情况来看,呢大约是在3400点这一带的突破之后,有一个回踩确认的动作。那今天这个阳线上涨之 后是代表重启上涨,还是说仍然是一个修复的过程?我认为目前这个位置啊日线图的走势上仍然是一个 向上的趋势。60分钟图的走势,呢大家可以看到MC的这个位置还是一个反应的状态,明天继续看反弹 是否针对前期的高点3462这个位置去挑战,如果不能再继续放量的情况之下,呢可能在3400点这一带上 还有一定的反复,大家把握逢低这样一个布局的机会,即可啊切莫盲目的进去追涨。 再说盘面的主要的一些因素和盘面资金的一些情况,啊首先第一点大的政策环境上还是继续向好的,这 点没变。第二呢资金面上央妈今天早上又是通过7天逆回购净投放资金,这一点给大盘形成比较强有力 的支撑。 ...
龙芯发布服务器CPU,,杀进GPGPU赛道
半导体芯闻· 2025-06-27 18:21
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 - 全球信息产业主要建立在美西方主导的X86和ARM体系之上,2024年中国电子工业利润总额6408亿元,利润率仅4%,远低于苹果公司的937亿美元利润[1] - 公司坚持"三自主"路线:自主指令系统、自主IP核、自主工艺生产,是国内唯一坚持该路线的CPU企业[3] - 通过设计优化弥补工艺不足,已证明是一条可行路径[4] - 已形成三大CPU系列:龙芯3号(桌面/服务器)、龙芯2号(工控/终端)、龙芯1号(嵌入式)[6] 服务器CPU产品 - 推出3C6000系列服务器CPU,采用自主龙架构指令系统,2024年上半年流片成功[8] - 单硅片16核32线程,通过"龙链"技术可实现多硅片封装形成32核64线程(3D6000)和64核128线程(3E6000)[8] - "龙链"技术带宽效率高于英特尔UPI和IFIS,兼容PCIe电气标准[10] - 性能表现:单路3C6000/S的SPEC CPU 2017单核定/浮点分值为5.56/6.93分,多核73.2/58.5分;四路3C6000/D多核定/浮点分达547/412分[12] - 综合性能达到2023年市场主流产品水平,可满足通算、智算、存储等多场景需求[13] 终端/工控CPU产品 - 推出3B6000M/2K3000终端/工控CPU,2024年底流片成功[14] - 3B6000M集成8个LA364E核,主频2.5GHz时SPEC CPU2006单核定点分值30分,支持4K@60fps视频处理[14] - 集成第二代自研GPGPU核心LG200和安全处理器模块[14] - 与3A6000桌面CPU共同形成完整产品线,覆盖桌面、服务器和终端领域[15] GPU产品布局 - 采用GPGPU技术路线(图形+AI),2016年开始研发,第一代LG100 GPU已销售超百万片[17][19] - 第二代LG200 GPGPU集成于2K3000,支持OpenGL4.0/ES3.2,性能提升显著[20][22] - 规划龙芯9号系列显卡:9A1000为入门级,INT8算力40TOPS;9A2000为中高端,INT8算力160TOPS,支持双片互连[23][24][25] - GPU架构从图形为中心转向计算为中心,提升通用计算能力[22] 产业生态与合作 - 48家企业发布基于3C6000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等产品,覆盖党政、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28] - 35家企业发布基于2K3000/3B6000M的工控及终端产品,应用于能源、交通、制造等领域[29] - 构建龙芯加速计算平台,包含四层架构:基础支撑层、驱动与运行时、算子工具层、AI框架应用层[30] 技术路线与未来规划 - AI处理器坚持GPGPU路线,聚焦推理类应用,从端侧做起[29] - 软件生态建设遵循兼容主流、拥抱开源、应用牵引、迭代发展原则[29] - 产品性价比达上一代三倍以上,具备开放市场竞争力[27] - 计划持续提升GPU性能,完善软件生态,支持云边端全领域应用[30]
科远智慧(002380) - 2025年6月1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11 16:42
公司业务架构 - 业务包含自动化和智能化、数字化两大 BG,数字化业务涵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及工业 AI 软件等 [2] - 产品体系完善,底层有智能测控装置等,中间层为控制相关,上层涉及公共网络安全,最终与工业软件结合,已打造工业 AI 智能体 [2] - 自主产品中 DCS 是近年业绩高速增长主力,得益于火电 DCS 系统自主可控替代浪潮 [4] - 基于产品架构形成覆盖多下游行业的产品应用体系,提供自动化、智能化及数字化解决方案 [4] 主要产品与市场情况 - 主要产品为 DCS 和中大型 PLC,服务能源、电力、化工等流程工业领域 [5] - 去年火电 DCS 市场国产化渗透率达 43%,预计央企、地方国企至 2028 年前全部实现自主可控 [5] - PLC 产品在钢铁行业替代空间巨大,潜在市场空间约 700 亿 [5] - 全国 1600 条水泥生产线有 80 亿国产化空间,水务系统进入更新换代周期 [5] 下游用户场景及业务占比与增长情况 - 下游用户场景包括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 [6] - 去年能源电力业务占比超 70%,化工占比 16%,其他领域占比较小 [6] - 能源电力板块增长得益于火电 DCS 系统自主可控替代,化工板块去年业绩下滑,钢铁板块启动 PLC 国产化替代,建材、水务行业有增长潜力 [6][7] 业务布局与增长逻辑 - 业务布局聚焦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及数字化,覆盖多领域 [8][9] - 增长逻辑核心是政策驱动的国产替代浪潮,后续钢铁、水泥、水务行业国产化接棒替代,工业 AI 业务有潜在空间,叠加模块化降本与出海形成持续增长引擎 [8][11] 工业 AI 业务情况 - 聚焦解决工业场景刚需痛点,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闭环变现 [9] - 主打“工业智能体”软件平台,功能覆盖火电厂智能监盘与无人化值守 [9] - 初期以央国企试点切入,规模化后从试点转向标配,将定制化开发固化为标准化软件包降本,从电力行业向其他下游行业复制 [9] 交货周期情况 - 能源电力板块交货周期为八到九个月,订单跨年确收 [10] - 钢铁等行业局部替换周期约四到五个月 [10] 竞争优势 - 凭借政策驱动的国产化替代先机、模块化技术成本优势和 30 年行业 know - how,在细分市场建立差异化竞争壁垒 [11] - 通过聚焦头部客户需求、开发高毛利工业 AI 解决方案,形成独特优势 [11] 未来规划 - 增长逻辑为政策驱动的国产替代和工业 AI 业务,预计 2028 年火电自主可控完成后发展钢铁、水务、建材等 DCS 行业 [11] - 钢铁预计有 700 亿空间,水泥 80 亿,水务 200 亿,共超 1000 亿市场空间,抓住机遇抢占份额,发展工业 AI 业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