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情
搜索文档
消除那些限制我们的信念
36氪· 2025-10-16 07:11
当学会不再听信这些虚妄的念头与信念时,整个世界便豁然开朗。事实上,信念重构正是认知行为疗法 (Kronemyer 和 Bystritsky, 2014)的核心变革机制,而这是当今最可靠的心理治疗手段之一。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 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限制性信念不是客观真理,而是我们基于过去的经历、他人的评价或环境影响形成的"自我设 限"。这些固有想法就像隐形的"心理牢笼",让我们在面对机会或挑战时自动退缩,甚至否定自身潜 力。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同情来消除限制性信念。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20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快乐和幸福。一路走来,我发现我们的痛苦大多来自一个看不见的来源:限制 性信念。这些关于自我、他人及世界的深层假设,悄然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情绪与行为。若不加以审 视,这些限制性信念将使我们困于痛苦的循环。但一旦看清本质,我们便能消解这些信念,迈向更广阔 的自由与喜悦。 1. 何为限制性信念? 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较高者往往持有超常的掌控信念(Millings 和 Carnelley, 2015)。尽管这些信念看 似合理,实 ...
情绪崩溃时,这件事的治愈力常常被低估了
虎嗅· 2025-06-10 08:11
文章核心观点 - 书写表达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的心理自助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情绪健康、睡眠质量和生理功能,并通过神经机制调节负面情绪 [4][9][19] - 多项研究证明书写对特定人群(如考试焦虑者、慢性病患者、失业人群)具有积极影响,包括降低焦虑、提升就业率(表达性写作组53%找到全职工作,68%实现再就业)和改善自我效能 [11][17][32] - 书写通过促进自我同情和认知重构,帮助个体接纳情绪、减少反刍思维,并形成更一致的自我认同 [28][35][34] 研究证据与实验数据 - 美国心理学家James W Pennebaker对46名大学生的研究显示,连续4个月书写痛苦经历后,实验组情绪和身体健康显著改善 [5][6][7] - 81名本科生连续4天每天20分钟的主题写作实验表明,书写创伤经历或人生目标均能降低5个月后的疾病率 [12][13] - 虚构写作实验证明,想象创伤书写者的抑郁程度低于真实创伤书写者,且两组就诊次数减少 [14][15] - 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书写数周后生理和情感功能提升,青年乳腺癌患者书写后自我效能感、睡眠及焦虑情绪改善 [17] 神经科学与机制分析 - 情感语言化通过增加右腹外侧前额叶皮层(RVLPFC)活动抑制杏仁核,从而调节负面情绪 [19] - 书写减少保守秘密的身体负担,降低总体应激水平,通过言语化袒露减轻情绪负荷 [20] 应用场景与人群案例 - 考试焦虑大学生在英语六级考前练习书写表达后,高焦虑者焦虑感显著改善 [11] - 失眠者睡前书写烦恼("问题"组)比无书写组入睡潜伏期更短 [27] - 失业人员书写5天后,8个月内再就业率(68%)显著高于对照组 [32][33] 方法论与实操建议 - 自我同情日记练习通过正念、共同人性和善待自己三个步骤促进自我接纳 [40] - 需区分情绪宣泄与自我反思,避免陷入反复剖析他人或执念的漩涡 [39] - 书写需结合个人适应性调整,监测睡眠、锻炼等指标评估疗效 [42]
那些开挂的职场高手,都是如何与自我怀疑和解的?
36氪· 2025-05-22 08:55
领导力与自我怀疑 - 试图消除所有自我怀疑是不现实的 最有成效的领导者是与自我怀疑和解并将其转化为内在指引的人 [1] - 传统领导力理念建议压制内心批评声 但这种方法往往无效且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3] - 2023年调查显示 97%的成功高管曾质疑自己领导力的某些方面 56%的人至少每月会质疑自己的领导能力 [4] 内心批评声的起源与作用 - 内心批评声由早期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及职业文化塑造 其初衷是保护而非破坏 [4] - 神经科学研究支持内心批评声是"保护性部分" 它采用严苛方式是因为认为严苛等同于安全 [5] - 内心批评声试图通过先发制人的方式保护个体免受社交危险、声誉风险和情感伤害 [5] 训练内心批评声的方法 - 追溯内心批评声的起源故事 为其撰写"传记"并赋予名字以创造心理距离 [9] - 将内心批评声的方式与意图分开 识别其背后的恐惧或需求并以健康方式处理 [10] - 保持距离并与批评声展开对话 通过写日记将其转变为相互尊重的内心对话 [11] 自我同情与领导力 - 自我同情是对抗批评声腐蚀性的良药 能带来更强的动力并从挫折中学习 [12] - 练习"命名并安抚"技巧 说出感受并给予安抚以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 [12] - 为批评声制作新"剧本" 将其表述从基于恐惧升级为更具同情心的策略 [13][14][15][16][17][18] 领导力的转变 - 训练内心批评声的目标是引导而非压制 使其从惩罚者成长为保护者和战略家 [19] - 最有成效的领导者以同情和好奇的态度训练内心批评声 从而改变思维方式和领导能力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