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IC

搜索文档
安培龙20250826
2025-08-26 23:02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5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4.44%[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13万元 同比增长19.60%[4] * 扣非净利润3827万元 同比增长24.76%[2][4] * 压力传感器营收2.9241亿元 同比增长61.88% 占总营收52.79%[2][4] * 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营收2.5140亿元 同比增长12.99% 占总营收45.39%[4] * 氧传感器及其他产品营收1007万元 同比增长13.61% 占总营收1.82%[4] 分行业营收表现 * 汽车领域营收3.1170亿元 同比增长52.97% 占总营收56.28%[2][5] * 家电领域营收1.7599亿元 同比增长11.29% 占总营收31.78%[5] * 储能及其他领域营收6618万元 同比增长32.14% 占总营收11.95%[5] 分市场营收表现 * 国内市场营收4.6834亿元 同比增长38.03% 占总营收84.56%[2][6] * 境外市场营收8553万元 同比增长17.68% 占总营收15.44%[6] 客户结构与贡献 * 前五大客户中第一大客户为汽车行业客户 增长36.26%[7] * 第二大客户为家电行业客户 呈现正向增长[7] * 第三名客户同比增长13.7%[7] * 前五大客户最高收入9064万元 第五名收入1737万元[7] * 北美大客户通过第三方供应链进入前五大 增量接近2000万 总体贡献超过1亿元[8] * 欧洲Stellantis成为第六大客户 增长率接近十倍[8] 毛利率与成本控制 * 公司预计2026年下半年通过技术降本等措施显著改善毛利率[9] * 目标毛利率维持在30%左右水平[2][9] * 国外高毛利率订单将部分对冲国内降价压力[2][10]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研发费用增加主要集中在力传感器和IC方面[11]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增加1187万元[12] * 增加原因包括玻璃微容MEMS和陶瓷压力传感器项目对接增多 欧洲IC设计费用显著增加[12] * 汽车定点项目数量较之前增长数倍[12] * 力传感器研发投入比去年大幅度增加[12] 自研IC发展规划 * 预计2026年自研IC渗透率达10%左右[2][13] * 2027年可能达到20%-30% 后续可能达到50%-60%[13] * 完全取代外部采购芯片预计需要三到四年时间[13] * 未来三年预计仍会亏损 第四年有望实现自主并降低50%以上成本[13] * 自研IC可能成为盈利中心并具备对外销售能力[14] * 自研IC首先在国内市场推广 海外客户接受度相对较低[15] 产能布局与供应链 * 为北美客户准备专线年产量约200万颗[16] * 第二条泰国生产线产能300万颗[2][16] * 两条线基本满足当前订单预测 使公司成为主要供应商占比超50%[2][16] * 泰国生产线具有更低成本优势[17] * 压力传感器降本方案可实现50%成本降低[17] * 泰国工厂计划2026年3月1日开始SOP 大批量生产在6月开始[44] 机器人传感器业务 * 力传感器包括力矩 推拉力和六维力三种类型[19] * 推拉力传感器价格应在100元以内[22] * 力矩传感器价格约300到500元[22] * 六维力传感器价格预计在1000到2000元之间[2][22] * 公司采用玻璃微容技术或厚膜技术 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性方案[20] * 硅基应变片相比金属应变片更适合大批量生产且成本较低[27] * 硅基应变片具有超强过载能力[27] * 单轴拉压力传感器已成熟 六维力传感器预计年底完成测试[28] * 已建成力举传感器生产线 预计2025年9月底具备量产能力 月产数万个[33] * 扭矩传感器与六维力传感器产线通用但测试设备不同[32] 氧传感器项目进展 * 氧传感器项目已有14年研发历史 2024年10月开始供货[36] * 2025年底实现更多车型导入[36] * 单一客户年需求约30万个 总价值约1000万至1200万元[36] * 预计2027年收益显著增加[3][36] * 预计四年后收入达数亿元水平[3][38] * 公司是国内唯一批量装车的供应商[3][39] * 氧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与压力传感器媲美[3][37] * 根据欧7标准 2027年1月1日起所有欧洲乘用车必须安装氮氧传感器[40] * 氮氧传感器需要额外控制器 工艺和结构比氧传感器复杂[40]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主要供应商包括大陆集团和博世 都从日本NGK采购核心部件[42] * 博世和NGK每年使用量约七千万至八千万支[42] * 目前公司在T1客户中份额约30%[43] * 随着泰国工厂投产 份额预计提升至50%以上甚至接近60%[43] * 每辆车使用三个传感器 年需求量约500多万个[43] 风险与不确定性 * 北美机器人客户2025年出货量远低于预期[18] * 2026年出货量持谨慎态度[18] * 下游应用端不确定性较大[31] * 海外客户对自研IC接受度相对较低 需要一到两年获得信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