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适应推理
icon
搜索文档
OpenAI发布GPT-5.1:自适应推理与个性化体验双升级
海通国际证券· 2025-11-17 20: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对行业或具体公司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如优于大市、中性、弱于大市)[1][2][3][4][5] 报告核心观点 - OpenAI发布GPT-5.1系列模型,重点升级自适应推理与个性化体验,标志着行业竞争从参数规模竞赛转向综合体验竞赛[1][5] - 模型迭代周期约三个月,命名“5.1”强调同代内优化,核心在于用户体验与系统调度而非参数扩张[2] - 新架构通过自适应推理与智能路由提升答案质量与算力效率,同时增强个性化设置与安全管控,有望提升用户粘性及B端市场渗透潜力[3][4][5] 事件总结 - 2025年11月12日OpenAI正式发布GPT-5.1系列,包括GPT-5.1 Instant(日常交互主力)和GPT-5.1 Thinking(高性能推理引擎)[1] - 新增8种预设语气(如Default、Friendly、Professional)及实时可调参数(简洁度、温度、条理性),增强对话定制能力[1] - 模型分批推送至付费及免费用户,企业/教育用户享有7天优先体验,旧版GPT-5保留3个月过渡期[1] 技术升级亮点 - GPT-5.1 Instant引入轻量级自适应推理机制,复杂问题中自动提升回答完整性[1][3] - GPT-5.1 Thinking根据任务复杂度动态调整响应时间,简单任务提速,高复杂度任务保障输出质量[1][3] - GPT-5.1 Auto后台智能路由系统按任务类型自动调度最优模型,优化整体算力吞吐效率[3] 行业竞争格局影响 - 行业重心从“参数军备竞赛”转向“综合体验与系统工程”竞争,竞争力依赖模型能力与系统层能力整合[5] - 其他厂商需同步构建产品化能力、个性化体验及企业级安全体系以保持竞争力[5] - 本次更新虽短期收入提振有限,但中长期有望通过提升付费意愿、用户留存及生态黏性巩固竞争壁垒[5]
用户破8亿,GPT-5.1来了,表情包含量可自定义
36氪· 2025-11-13 11:09
新产品发布 - OpenAI宣布推出GPT-5系列最新升级版GPT-5 1 包括GPT-5 1 Instant和GPT-5 1 Thinking两个主要型号 在智能和沟通方式上均有提升 [1] - 新增语气控制选项 包括专业 坦诚 古怪三个性格选项 并可调整回复简洁程度 亲切程度 易读性及表情符号使用频率 [3] - GPT-5 1 Instant指令遵循能力提升 能更可靠回答用户真正想问的问题 例如可准确遵循以6个单词回答问题的指令 [13] - GPT-5 1 Instant首次拥有自适应推理能力 可自主决定在回答更具挑战性问题前进行思考以获得更透彻准确的答案 [13] - GPT-5 1 Thinking在日常使用中更高效易于理解 在简单问题上快速思考回答 在复杂问题上花费更多时间思考 反映在token用量变化上 [13] 产品性能与优化 - 在难度值低于50%的题目中 GPT-5 1系列模型所用token最多减少57% 而在难度最高问题上 token用量增加71% [13] - GPT-5 1 Thinking的回答变得更加清晰 行话和未定义术语更少 适用于复杂任务和技术概念解释 [16] - GPT-5 1 Instant在AIME 2025和Codeforces等数学和编程评估测试中获得显著提升 但公司未放出具体基准测试结果 [6] 用户增长与市场表现 - OpenAI最新用户数量已超过8亿 截至今年7月 其周活用户为7亿人 [5] 产品部署与API - GPT-5 1系列模型从发布当天开始推出 付费用户(Pro Plus Go Business)优先获得使用权 其次是免费和未登录用户 [8] - 教育和企业版用户获得7天提前访问 此后GPT-5 1将成为唯一默认模型 [8] - GPT-5将在付费用户的旧版模型下拉菜单中保留3个月以供用户比较 [8] - GPT-5 1 Instant和GPT-5 1 Thinking的API接口将于本周晚些时候推出 均具有自适应思考功能 [8] 用户反馈与案例 - 有网友体验称GPT-5 1 Instant聊天更冷静且更擅长回答问题 GPT-5 1 Thinking则像专注模式 并在Codex中测试成功克隆翻版X平台而无需手动编写代码 [16] - 新增自定义功能获网友好评 对于生产力场景用户 这种控制意味着可输出更符合特定要求的文案 [18] - 有网友吐槽ChatGPT类似新时代iPhone 用户不清楚升级具体带来哪些改变 [20] 公司战略与未来展望 - 从GPT-5到GPT-5 1的升级是有意义的改进 但模型仍处于GPT-5这一代模型中 未来迭代将遵循相同模式 可能意味着公司将以更平滑节奏逐步更新而非大幅度升级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