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发展
搜索文档
四川会东大崇镇:半山桑田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中国经济网· 2025-10-30 14:19
产业规模与业绩 - 大崇镇蚕桑产业规模位列会东县第一,涵盖7个养蚕村、31个养蚕社 [2][5] - 全镇桑园面积达8000余亩,其中核心村半山村桑园面积1800亩,占全镇40% [1][2][4] - 截至报道时,全镇共订蚕种4760张,完成蚕茧销售221,765.10公斤,实现售茧总收入1173.35万元,同比增长29.87% [6] - 夏季蚕种发种量达3929张,平均单产45.62公斤/张,创下历史新高 [1] 生产模式与技术 - 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农资,并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2] - 与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推广“6215”宽窄行桑树种植、小蚕共育等新技术,使蚕茧单产提升20% [5] - 建有3间标准化养蚕室和10间智能化共育室,智能化系统可控制温度、湿度、换气扇 [1][3] - 组织蚕桑专业技术服务小组,提供全环节指导,并举办3期培训班,培训200人次 [2] 农户收益与案例 - 养蚕大户谭朝友一年养六季蚕,每季养7张左右,一张蚕茧收入约3000元,年养蚕收入超过10万元 [3] - 种植户佘朝维管理40余亩桑园,改种桑树后比过去种玉米收入更高且更轻松 [4] - 政府对连片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5000元额外奖励,并协调低息贷款支持 [4] - 村集体合作社鼓励农户以桑园、蚕房入股享受分红,并吸纳30余名村民在产业园务工,月均增收2500元 [5] 政府支持与产业链发展 - 整合乡村振兴资金500余万元,用于修建12公里桑园生产道、20口灌溉水池,并改造15间标准化蚕房 [5] - 引进龙头企业并签订订单农业协议,确保鲜茧保底收购价较市场价高出5% [5] - 探索“桑叶饲料—蚕沙有机肥—林下养殖”循环模式以及“蚕桑+”模式以延长产业链 [5] - 目标在3年内建成县级蚕桑产业强镇,并力争在当年年底成功创建州级粮桑现代农业园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