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
搜索文档
2025四川丝绸博览会累计签约项目27个 协议总投资额105.25亿元
新华财经· 2025-11-22 18:40
四川蚕茧、生丝产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蚕茧产量达8.7万吨,高品位生丝国内市场占有率 超50%,丝类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0.2%。 近年来,四川以建圈强链为抓手推动丝绸产业迭代升级。在基地建设上,全省建成230万亩桑园,培育 10个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省级星级园区,南充市嘉陵区粮桑园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川 中北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国家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在科技创新上,四川推动企业"智改数转",自 动缫丝机等设备广泛应用,让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在文化赋能上,编制《丝绸文化保护传承 弘扬专项规划》,升级蜀锦织绣博物馆等场馆,打造"丝绸源点·六合丝绸博览园"等消费新场景。 新华财经成都11月22日电(记者袁波)以"丝韵生活·链动未来"为主题的2025四川丝绸博览会21至23日 在南充举行。来自浙江、江苏等9个省(市)和德国、意大利等6个国家的企业参会,其中蚕桑茧丝绸类 企业164家。大会累计签约项目27个、协议总投资额105.25亿元。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唐琳表示,本届四川丝绸博览会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的行业盛会,将以丝绸为媒、 以展会为桥,搭建国内外丝绸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构建丝绸时 ...
四川会东大崇镇:半山桑田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中国经济网· 2025-10-30 14:19
产业规模与业绩 - 大崇镇蚕桑产业规模位列会东县第一,涵盖7个养蚕村、31个养蚕社 [2][5] - 全镇桑园面积达8000余亩,其中核心村半山村桑园面积1800亩,占全镇40% [1][2][4] - 截至报道时,全镇共订蚕种4760张,完成蚕茧销售221,765.10公斤,实现售茧总收入1173.35万元,同比增长29.87% [6] - 夏季蚕种发种量达3929张,平均单产45.62公斤/张,创下历史新高 [1] 生产模式与技术 - 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农资,并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2] - 与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推广“6215”宽窄行桑树种植、小蚕共育等新技术,使蚕茧单产提升20% [5] - 建有3间标准化养蚕室和10间智能化共育室,智能化系统可控制温度、湿度、换气扇 [1][3] - 组织蚕桑专业技术服务小组,提供全环节指导,并举办3期培训班,培训200人次 [2] 农户收益与案例 - 养蚕大户谭朝友一年养六季蚕,每季养7张左右,一张蚕茧收入约3000元,年养蚕收入超过10万元 [3] - 种植户佘朝维管理40余亩桑园,改种桑树后比过去种玉米收入更高且更轻松 [4] - 政府对连片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5000元额外奖励,并协调低息贷款支持 [4] - 村集体合作社鼓励农户以桑园、蚕房入股享受分红,并吸纳30余名村民在产业园务工,月均增收2500元 [5] 政府支持与产业链发展 - 整合乡村振兴资金500余万元,用于修建12公里桑园生产道、20口灌溉水池,并改造15间标准化蚕房 [5] - 引进龙头企业并签订订单农业协议,确保鲜茧保底收购价较市场价高出5% [5] - 探索“桑叶饲料—蚕沙有机肥—林下养殖”循环模式以及“蚕桑+”模式以延长产业链 [5] - 目标在3年内建成县级蚕桑产业强镇,并力争在当年年底成功创建州级粮桑现代农业园区 [5]
一枚蚕茧里的山海情
新华日报· 2025-10-22 15:02
项目背景与意义 - 新疆伊宁县工厂化养蚕产出的首批蚕茧品质达标,茧丝长1200米,品质5A [1] - 该项目成功意味着伊犁河谷具备发展茧丝绸产业的条件,有望成为新的丝绸之乡 [1] - 项目由南通援疆工作组牵线,联合南通龙头茧丝绸企业、浙江技术方及在新疆的江苏企业家共同组建天山宝宝公司 [2] - 发展茧丝绸产业可带动伊宁县大批群众就业,实现共同富裕 [1] 技术与生产挑战 - 伊犁冬季极端气温低至零下25℃,传统桑树越冬存活率不足50% [2] - 公司引入抗低温能力更强的杂交蛋白桑,并采取割枝条、冬灌、覆盖秸秆、搭建薄膜棚、喷洒防冻剂等6种辅助防护措施以确保桑苗越冬 [2] - 桑园选址面临挑战,需避开农药污染,最终在麻扎乡找到一片开阔山坡,建起面积达3000亩的新桑园 [2][3] - 养蚕设施通过改造闲置资源解决,利用1栋闲置厂房和19间闲置羊舍改造成催青室、实验室及标准养蚕车间 [3] 运营模式与经济效益 - 蚕生长到5龄后分给附近农户饲养,公司统一收购蚕茧 [4] - 首批试养吸引10多户农户参加,维吾尔族员工阿力米兰·赛达合买提在月工资4500元外,通过养蚕额外增收2000多元 [4][5] - 2023年鲜茧收购价达每吨6万元,较去年上涨约20% [5] - 项目一期规划日均饲养120张蚕种,日产鲜茧5吨,将带动450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5] - 按农户每批次饲养15天、全年饲养20批次计算,每年每户可增收4万余元 [5] 未来发展规划 - 南通援疆工作组将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对当地农户开展养蚕技术培训,引导科研机构攻关技术难点 [5] - 着力推动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打造集蚕业研究、原料生产、缫丝加工、织绸、真丝家纺和工业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丝绸综合产业链 [5]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政策好风气正,更有奔头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13 08:17
行业政策与监管 - 蚕桑产业被定位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2] - 当地纪检监察机关对产业发展中的党员干部履职和政策落实环节强化监督检查 [2] - 建立"清单+台账"监督机制聚焦惠农政策落实并严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3] 公司运营与项目进展 - 石泉县制定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2] - 智能化共育工厂桑园无人机飞防等新技术新装备新项目正在落地成为产业升级关键支撑 [2] - 县纪委监委将产业升级纳入监督重点紧盯重点项目招投标资金使用验收评价等环节 [2] 财务与资金管理 - 查处村委会副主任周某长期滞留18492.5元蚕种款及少交集体经济垫付款2920元的违纪问题 [2] - 滞留资金已被全额追缴至村集体经济账户 [2] - 纪委监委联合巡察机构审计部门开展联动监督压实责任推动整改 [2] 技术与服务支持 - 针对蚕农反映的温控设备操作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问题督促县蚕桑中心开展送技上门服务 [3] - 统筹监督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倾听蚕农心声收集意见建议 [3]
粤桂黔协作共绘产业共荣新图景 2025年河池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举行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8 20:36
活动概况 - 2025年河池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丝路金秋·锦绣河池"丰收嘉年华活动于9月28日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举行 [1] - 活动主题为"粤桂共育桑蚕丰 金秋织就致富路",包含启动仪式、产销对接大会、供销大集、直播体验等多个环节 [1] 区域合作与品牌建设 - 河池市是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拥有"两品一标"产品179个,"圳品"67个,富硒农产品品牌67个,省级及以上农业品牌目录38个,供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35个 [2] - 活动期间举办了"粤桂黔"产销对接大会,旨在打造粤桂黔农业"朋友圈" [4] - 河池市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于今年2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旅游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协同发展深化合作 [4] - 深圳市深圳标准促进会为河池新增三家企业颁发"圳品"证书 [5] 桑蚕产业发展与规模 - 河池是"中国丝绸新都",桑园面积超过96万亩,蚕桑产业综合产值约200亿元 [6] - 河池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茧丝加工能力连续15年全国领先 [6] - 作为核心产区,宜州区推动桑蚕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6] 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 宜州区通过低产桑园改造、智慧蚕桑系统、现代化缫丝工厂、全国首条全真丝壮锦生产线等技术构建全产业创新链 [6] - 推广30种生物检验、冷水桑蚕蛋白提取、小蚕共育、方格蔟营茧等先进技术 [6] - 活动通过"蚕桑+数字"、"蚕桑+文旅"、"蚕桑+直播"等形式打造河池蚕桑产业供销大会IP [8] 企业参与与产业链延伸 -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活动,依托全产业链模式将蚕茧转化为高端丝绸制品、桑叶茶、桑葚酒等高附加值产品 [8] 营销推广与市场拓展 - 活动直播环节中,宜州展区的桑蚕产品吸引众多观众互动 [13] - 宜州区下辖16个乡镇集中展示竹荪、大米、山茶油、桑叶月饼等特色产品 [13] - 河池优质产品通过直播销往全国,成为粤桂协作"圳品"体系代表性成果,推动产业从"高产"向"高质"转型 [14]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活动吸引外国网红博主深度参与,体验桑蚕采摘、丝绸制作等活动,并在社交媒体分享,引发海外网友对河池生态农业与非遗文化的关注 [15] - 国际网红通过视频记录从采桑到织布的过程,向全球展示河池的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成果 [15][18]
去中亚旅行,别忘了到这里看唐朝影像
经济观察报· 2025-09-23 10:25
壁画发现与保存 - 壁画于1965年由苏联考古队在撒马尔罕阿夫罗夏伯古城遗址抢救性考古中发现,因当地修路计划意外触及大型夯土建筑基址[2] - 发掘工作持续六年(1965-1971),在11米见方的正方形穹顶房间内发现被红烧土和坍塌墙体覆盖的四壁壁画,齐腰高下层画面因受墙体保护而留存,上层壁画毁于1220年蒙古军队攻陷撒马尔罕时的大火[2] - 苏联专家采用先进壁画加固技术,以特殊黏合剂渗透加固颜料层后分块剥离,最终将约40平方米遗存完整迁移至新建的阿夫罗夏伯博物馆保护展示[3] 壁画内容与艺术特征 - 壁画总面积约40平方米,采用石青、朱砂等矿物颜料绘制,虽历经1300余年色彩仍鲜艳夺目,西、北、南三壁核心场景保存完整,东壁因后世改造破坏较严重[4] - 西壁聚焦"各国使节朝觐粟特王"场景,可清晰分辨6支使节团,每支队伍由"引导官+使节+随从"构成,关键人物身旁留有粟特文题铭提供身份考证依据[4][5] - 人物等级采用"身形大小+服饰色彩"双重标准:唐朝皇帝与皇后、粟特王身形最大(1.1-1.2米),各国使节次之(0.8-0.9米),侍从与乐师最小(0.6-0.7米),体现"以形定尊卑"手法[12] 使节团文化符号 - 唐朝使节团头戴进贤冠,身穿绯色圆领袍,腰系金鱼袋,手捧蚕茧与白绢,随从肩扛装有丝绸的木箱,粟特文题铭明确标注"来自东方大唐的使者"[6] - 其他使节团包括手持丝织品的赤鄂衍那国使者、手持嵌宝石金腰带的柘枝国使者、手持葡萄藤与银壶的费尔干纳国使者,以及头戴狼头金冠手持虎皮的突厥使者[5][6][7] - 贡品构成丝绸之路物质交流图谱:蚕茧和白绢代表中原丝织文明,金腰带和宝石代表西亚金属工艺,虎皮和弯刀代表草原游牧文明,葡萄藤代表中亚农业文明[12] 壁画历史背景 - 壁画创作于公元656年至675/676年之间,正值唐朝与西域关系密切的黄金时代,658年唐高宗平定西突厥后向粟特地区拓展影响力[14] - 唐朝在康国(撒马尔罕)设立康居都督府,"仍以其王拂呼缦为都督",使撒马尔罕成为唐朝羁縻府州,粟特王同时接受唐朝册封[14] - 壁画创作后不久,705-709年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征服河中地区,751年怛罗斯之战标志唐朝势力退出中亚,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成为主导力量[17] 跨区域文物印证 - 韩国庆州兴德王陵和龙江洞古坟出土7-9世纪胡俑和文官雕像,服饰形象特征表明可能来自东罗马、波斯及中亚地区,证明新罗通过唐朝与西域存在间接交往[19] - 日本正仓院收藏大量唐代传入文物,包括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金银平文琴等乐器,与撒马尔罕壁画描绘的西域乐器有密切关联[19] - 阿富汗"巴克特里亚宝藏"中发现融合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元素的艺术品,其中中国丝绸和铜镜与粟特艺术风格结合,证明阿富汗作为丝路枢纽的地位[19]
【安康】人才到一线 产业旺起来
陕西日报· 2025-09-16 07:19
科技小院模式发展现状 - 岚皋县富硒魔芋种植科技小院推动魔芋亩产达5000斤 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全自动加工车间已建成 产品进入日韩食品市场[1]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安康市牵头建设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和21个省属高校联动科技小院[2] 水产养殖产业成效 - 汉阴县生态渔业科技小院解决室内温度调控和水质管理难题 使水产养殖面积达12480亩 发展宜渔稻田9885亩[2] - 汉阴县水产品产量8200吨 生态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47亿元[2] 蚕桑产业技术升级 - 汉滨蚕桑科技小院开发助农软件和小程序 发表论文7篇 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00余人次[5] - 研究生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服务1600次 组织技能培训300场次 培养1.5万名村民成为技术骨干[5] 中药产业链价值提升 - 镇坪县科技小院研发黄连牙膏/百合面膜/中药保健酒等20余类大健康产品 实现从原料销售向终端产品转型[6] - 秦巴医药产业链综合产值达75亿元 46家企业与58个村合作社及4200户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6][7] - 建成32个中药产业示范村 带动5000余名群众在产业链就业增收[7]
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央广网· 2025-09-02 17:01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工厂化养蚕采用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 实现全年可循环养殖 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桑叶养蚕受气候季节影响的问题[2][4] - 人工饲料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成分构成 经过蒸煮后安全性高且营养均衡 使小蚕成活率和大蚕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 - 工厂化养殖相比传统方式提高10%-20%产茧量 蚕茧质量显著优化 5A率达到90%以上[2] 经济效益与产能提升 - 中畈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1500万元 养蚕工厂2024年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纯收入[4] - 工厂饲养节约60%养殖空间 通过蚕盘叠养和机械投喂提高集约化程度[4] - 饲料养蚕在一龄至三龄期节省75%人工投入 大幅降低蚕农劳动强度[5] 合作模式与农户增收 - 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 向150余户蚕农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6] - 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 合作大户年营收可达30多万元[6] - "适龄转桑"模式将四龄后大蚕转交农户饲养 十余天即可完成结茧[6] 产业规模与多元化发展 - 槎水镇桑园总面积达1.2万亩 全年蚕种7500余张 总产茧300吨 总产值约2100万元[6] - 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系列产品 形成四季产业布局[7] - 规划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和文化节等农文旅活动 延伸产业链价值[7]
四川乐至回澜镇:蚕桑“吐”出致富丝 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消费日报网· 2025-09-02 15:01
行业概况 - 蚕桑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促农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2] - 形成政府引导+村集体参与+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基地+农户的全链条多元化发展格局 [1] - 2024年养蚕规模突破10000张,产值达2200余万元 [2] 生产规模 - 桑园种植面积达1.3万余亩,核心区覆盖多个村庄 [2] - 引进业主15家,其中100亩以上规模达4家 [2] - 养蚕户达1646户,户均实现收入1.2万余元 [2] 经营主体 - 家庭农场养殖规模从60张扩大到120张,年收入超20万元 [1] - 村民在蚕棚日收入达90元,实现就近就业兼顾家庭照料 [1] - 通过建设园区引进业主培育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发展举措 -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园区引进社会资本 [2] - 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蚕桑技术革新 [2] - 打造蚕桑产业区域样板推动高质量发展 [2]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央广网· 2025-08-27 15:57
核心观点 - 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通过工厂化养蚕模式实现传统蚕桑产业升级 显著提升产茧量、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 并带动农户增收和产业链延伸 [1][3][4][5][8][10][12] 产业模式创新 - 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实现智能化全年可循环养殖 采用人工饲料替代传统桑叶喂养 解决气候季节限制问题 [3][5][7] - 人工饲料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构成 经蒸煮后营养均衡 提高小蚕成活率和大蚕健康水平 [3] - 工厂采用半自动化设计降低投资成本 蒸煮、投喂环节使用人力 初始投入衔接资金450万元 [5] 经济效益数据 - 工厂化养蚕比传统方式提高10%-20%产茧量 蚕茧5A率达90%以上 [4] - 2024年养蚕工厂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纯收入 全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1500万元 [5] - 工厂每年向150余户蚕农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 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 [8] - 合作大户古田家庭农场通过工厂合作年营收达30余万元 [10] 技术优势 - 工厂饲养节约60%养殖空间 采用蚕盘叠养和机械投喂提升集约化程度 [7] - 人工饲料喂养缩短饲养周期 消除季节限制 一龄至三龄期节省75%人工 [7] - 恒温车间智能调控温度、湿度、含氧量 确保养殖环境稳定 [3] 产业链延伸 - 形成"适龄转桑"(前三龄饲料+四龄后桑叶)和"全龄饲料"两种养殖模式 [8] - 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桑黄菌等深加工产品 [12] - 槎水镇桑园总面积1.2万亩 全年蚕种7500余张 总产茧300吨 总产值约2100万元 [10] - 计划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文化节等农文旅融合项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