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蚕桑养殖
icon
搜索文档
听见丰收丨一片叶到一根丝
央广网· 2025-10-03 09:12
央广网北京10月3日消息(记者钱成 江苏台记者孙昕 海安台记者林裕翔)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 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江苏南通海安市是"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基 地"。中秋将至,秋蚕们即将结束桑叶"大餐",开始"上山"吐丝结茧。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听见丰收》 本期推出:《一片叶到一根丝》。 早晨6点,微凉的秋风吹得桑田哗哗作响。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中华和几名工人站在齐人高的桑树林 间,正抓紧时间采摘桑叶。 干燥的桑叶很快装满了一辆四轮小拖车的篮筐。李中华拉着拖车,小跑进了蚕房。480平方米的蚕 房宽敞整洁,每张蚕台上,成千上万只蚕正伏在翠绿的桑叶上不停咀嚼。桑叶的清香混着蚕房控温设施 带来的暖湿气息,沙沙声如秋雨叩窗连绵不绝,这是李中华和妻子夏桂香最熟悉的气味和声音。 李中华:今天的桑叶不能薄,一定要多喂。 过完中秋,忙碌还不能告一段落。卖完第一批中秋蚕后,他们需要把第二批晚秋蚕转移到蚕房,紧 接着又是一轮起早贪黑的照管。一秋三轮,流程反复,李中华和夏桂香一遍遍用心地做。这是秋蚕生长 的节奏,也是丰收的旋律、希望的凯歌。 夏桂香:它现在是吐丝,要长丝长个子…… 2016年,看准海安大力发 ...
柞林点金秋 蚕丝织锦绣
金融时报· 2025-09-30 11:48
在黑龙江宁安市连绵的山坡上,柞树枝丫舒展如伞盖,新生的秋蚕已从卵中孵化,匍匐在叶片间。阳光 透过树隙洒落,蚕虫橙黄灿亮的身躯在柞叶上蠕动,沙沙的叶片摩擦声与农户的笑语交织,奏响了一曲 乡村致富曲。 宁安市养蚕产业发展已有60多年。这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柞林面积达140万亩以上,是柞蚕的天然栖 息地。同时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最长可达145天,为柞蚕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当地的柞 蚕丝以其远超桑蚕丝的强韧度、独特的珍珠般光泽,在高端丝绸市场备受青睐,成为顶级家纺的珍贵原 料。 为有效助力宁安市蚕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牡丹江市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 黑龙江省分行的指导下,以货币政策为依托,立足区域柞蚕资源禀赋,不断引导信贷资金向特色产业精 准滴灌。目前,以柞蚕为代表的地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不仅让蚕农增收致富,而且带动了制种、收 烘、丝绸文创等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一粒茧"正裂变为农民致富的"新丝路"。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 2025年,宁安市柞蚕放养突破2200把,放养面积超10万亩,年产商品茧150万公斤以上,总收入接近 8000万元。 "那些年,看着市场对高品质蚕丝的需求越来越大,咱心 ...
走近石泉池河养蚕故事 外国记者感叹中国乡村振兴新进程
环球网· 2025-09-19 21:22
一枚1984年出土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的汉代鎏金铜蚕,曾静静地诉说着千年前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如今,池河镇这个西北第一蚕桑大镇,正通过 数字技术与传统蚕桑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 在明星村集约化养蚕室,记者们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智慧养蚕",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石墨烯变频地暖、超声波加湿、空气质量传感检测等先进技术被 广泛应用。 这枚曾经见证古丝绸之路辉煌的鎏金铜蚕,正在见证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9月18日,2025"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记者团抵达石泉县,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等11个国家的12位外媒记 者与国内主流媒体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团,走进石泉县明星村及相关蚕桑产业园区,实地探访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图景,感受到中国乡村振兴的 强劲脉动。 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是本地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全村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3426人。近年来,明星村紧扣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 把蚕桑、养殖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之路。 眼下的明星村,已建成西北规模最大的蚕桑产业园区 ...
河南南召:柞坡点“金” 秋蚕双季富乡民
央广网· 2025-09-18 11:16
行业概况 - 柞蚕产业是南召山区传统特色产业和生态富民产业 投入小 见效快 效益高 [1] - 南召县拥有宜蚕柞坡150万亩 常年柞蚕放养量5000公斤 年产柞蚕茧150万公斤 产量占全省60%以上 [1] 技术创新 - 通过与河南省蚕科院联合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 探索出柞蚕秋季放养新技术 [1] - 新技术使部分蚕农由一年养一季变为两季 经济效益翻了一番 [1] - 2025年在8个乡镇16个村放养秋柞蚕种650公斤 预计单产能突破400公斤 [2] 政策支持体系 - 构建"政策+科技+保险"立体保障体系 对蚕种进行财政补贴并创新产业保险 [2] -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技术培训 解决生产疑难问题 [2] - 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促进产业升级 [2] 经济效益 - 预计全县可收获秋柞蚕茧50余万斤 经济收入达1500余万元 [2] - 将带动238户蚕农增收致富 蚕农单户年增收可达2-3万元 [1][2]
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央广网· 2025-09-02 17:01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工厂化养蚕采用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 实现全年可循环养殖 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桑叶养蚕受气候季节影响的问题[2][4] - 人工饲料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成分构成 经过蒸煮后安全性高且营养均衡 使小蚕成活率和大蚕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 - 工厂化养殖相比传统方式提高10%-20%产茧量 蚕茧质量显著优化 5A率达到90%以上[2] 经济效益与产能提升 - 中畈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1500万元 养蚕工厂2024年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纯收入[4] - 工厂饲养节约60%养殖空间 通过蚕盘叠养和机械投喂提高集约化程度[4] - 饲料养蚕在一龄至三龄期节省75%人工投入 大幅降低蚕农劳动强度[5] 合作模式与农户增收 - 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 向150余户蚕农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6] - 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 合作大户年营收可达30多万元[6] - "适龄转桑"模式将四龄后大蚕转交农户饲养 十余天即可完成结茧[6] 产业规模与多元化发展 - 槎水镇桑园总面积达1.2万亩 全年蚕种7500余张 总产茧300吨 总产值约2100万元[6] - 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系列产品 形成四季产业布局[7] - 规划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和文化节等农文旅活动 延伸产业链价值[7]
四川乐至回澜镇:蚕桑“吐”出致富丝 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消费日报网· 2025-09-02 15:01
行业概况 - 蚕桑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促农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2] - 形成政府引导+村集体参与+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基地+农户的全链条多元化发展格局 [1] - 2024年养蚕规模突破10000张,产值达2200余万元 [2] 生产规模 - 桑园种植面积达1.3万余亩,核心区覆盖多个村庄 [2] - 引进业主15家,其中100亩以上规模达4家 [2] - 养蚕户达1646户,户均实现收入1.2万余元 [2] 经营主体 - 家庭农场养殖规模从60张扩大到120张,年收入超20万元 [1] - 村民在蚕棚日收入达90元,实现就近就业兼顾家庭照料 [1] - 通过建设园区引进业主培育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发展举措 -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园区引进社会资本 [2] - 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蚕桑技术革新 [2] - 打造蚕桑产业区域样板推动高质量发展 [2]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央广网· 2025-08-27 15:57
核心观点 - 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通过工厂化养蚕模式实现传统蚕桑产业升级 显著提升产茧量、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 并带动农户增收和产业链延伸 [1][3][4][5][8][10][12] 产业模式创新 - 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实现智能化全年可循环养殖 采用人工饲料替代传统桑叶喂养 解决气候季节限制问题 [3][5][7] - 人工饲料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构成 经蒸煮后营养均衡 提高小蚕成活率和大蚕健康水平 [3] - 工厂采用半自动化设计降低投资成本 蒸煮、投喂环节使用人力 初始投入衔接资金450万元 [5] 经济效益数据 - 工厂化养蚕比传统方式提高10%-20%产茧量 蚕茧5A率达90%以上 [4] - 2024年养蚕工厂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纯收入 全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1500万元 [5] - 工厂每年向150余户蚕农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 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 [8] - 合作大户古田家庭农场通过工厂合作年营收达30余万元 [10] 技术优势 - 工厂饲养节约60%养殖空间 采用蚕盘叠养和机械投喂提升集约化程度 [7] - 人工饲料喂养缩短饲养周期 消除季节限制 一龄至三龄期节省75%人工 [7] - 恒温车间智能调控温度、湿度、含氧量 确保养殖环境稳定 [3] 产业链延伸 - 形成"适龄转桑"(前三龄饲料+四龄后桑叶)和"全龄饲料"两种养殖模式 [8] - 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桑黄菌等深加工产品 [12] - 槎水镇桑园总面积1.2万亩 全年蚕种7500余张 总产茧300吨 总产值约2100万元 [10] - 计划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文化节等农文旅融合项目 [12]
今年辽宁放养柞蚕新品种约280万亩 秋蚕宝宝陆续“上山”
辽宁日报· 2025-08-26 11:12
行业规模与地位 - 辽宁省秋蚕放养面积560万亩 与往年基本持平 [1] - 辽宁省年产柞蚕茧约5万吨 占全国产量70% 全球产量60% [1] - 柞蚕第一产业产值约33亿元 是东部山区重要支柱产业 [1] 生产成本变化 - 秋蚕蚕种价格从去年每把4800元大幅上涨至今年1.5万元 涨幅达212% [1] - 价格上涨主要受春季复杂天气导致春蚕养殖减产影响 [1] 新品种推广与效益 - 辽蚕527和辽蚕大9新品种具有抗逆性 营养性 口感佳等特点 [1] - 新品种预计使产量较往年提高10% [2] - 全省放养柞蚕新品种约280万亩 推广应用覆盖率约50% [2] 市场供需状况 - 柞蚕茧蛹在消费市场持续走俏 受健康饮食需求推动 [1] - 去年茧蛹行情良好 养殖户对秋蚕预期收益持乐观态度 [1] 产业政策支持 - 柞蚕产业科技创新被纳入辽宁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实验室群建设范畴 [1] - 省农科院蚕业科学研究所成功选育出新品种 [1]
探访“全国柞蚕第一大县”的产业“蝶变”之路
新华财经· 2025-08-22 14:02
行业历史与地位 - 柞蚕驯养及丝织应用在中国有近三千年历史 岫岩县拥有300年柞蚕养殖传统并被列为"全国柞蚕第一大县" [1] - 柞蚕丝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岫岩柞蚕放养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 [2]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柞蚕产业覆盖岫岩县2万多户、6万余人 涉及全县八成以上村民组(超1600个村民组) [2] - 单把蚕场年产值春蚕约8万元(利润7.2万元) 秋蚕约7万元(利润6.3万元) 产出比均达1:10 [2] -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26亿元 其中生丝年产量400吨 产值达2.4亿元 [3] 产业链布局与产品开发 - 形成"繁育—放养—缫丝—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 包含6家规模缫丝厂 年产丝绵100吨 蚕丝被3万床 [3] - 开发多元产品:蛹蛾酒、高蛋白饲料(茧蛹利用) 食用菌基质年供应35-40万吨 实现生态循环 [3] - 蚕蛹加工点200余家 年产食用蛹1万吨 肉食蚕300吨 肉食蛾202吨 推动"柞蚕宴"普及 [4] 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 - 引进10个抗病高产柞蚕新品种 与辽宁省农科院、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作建立示范基地 [3] - 品牌生丝产品获香港国际博览会免检认证 成为印度丝纺行业指定产品 并申报蚕蛹原产地地理标识 [3] 市场拓展与战略举措 - 启动新华·岫岩柞蚕价格指数项目 旨在打造行业定价基准和价格风向标 推动品牌溢价 [5] - 通过产业链招商图谱引进深加工企业 推动产业向纺织、印染环节延伸 [3]
内蒙古阿荣旗迎来柞蚕丰收季 预计产值达2.4亿元
央广网· 2025-08-21 18:01
行业生产情况 - 内蒙古阿荣旗柞蚕养殖迎来丰收 蚕农采用分批放养方式管理约50公顷柞蚕[1] - 全旗共放养柞蚕4016把 预计产量和产值均超去年同期 总产值有望达2.4亿元[2] - 收购商计划收购3万吨至3.5万吨蚕茧 其中沈阳客商已预订1.5万吨[1] 产品市场表现 - 蚕茧收购价格达每千克68元 蚕农王佐明预计总收入突破100万元[1] - 柞蚕茧品质优良产量较高 现场通过分拣称重后转入恒温冷库储存保障品质[1] 产业社会效益 - 阿荣旗作为内蒙古最大柞蚕茧生产基地 带动全旗5000户蚕农稳步增收[2] - 产业涵盖柞蚕养殖 集散和种生产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