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养殖

搜索文档
海安以“工业思维”拓宽共富路
新华日报· 2025-06-11 07:52
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 - 海安人均住户存款20万元,稳居全省县(市、区)前三 [1] - 海安以"工业思维"促进共富,坚持"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共富名片 [1] - 去年"一只蛋"产业链总产值逾百亿元,带动10万多农户增收 [3] 农业产业链发展 - 海安是"中国禽蛋之乡",全年饲养家禽量4000万羽,蛋鸡规模养殖比重超99%,年产蛋24万吨 [2] - 从蛋清中提取蛋黄球蛋白粉、溶菌酶等,应用于医疗、化工、美容等领域,全自动设备每小时加工鸡蛋16万枚 [3] - 围绕"一粒米、一滴油、一根丝、一群鱼"等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去年"富民链群"总产值近500亿元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鑫缘茧丝绸集团研发世界首创"生物型接骨空心螺钉",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4] - 工厂化全龄饲料养蚕技术实现"全年养蚕",预计每户蚕农每年可增加收入近1万元 [4] - 海安以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农业生产,56万亩农田接入卫星巡田系统,亩均增产30斤、节约成本100元 [5] 就业与民生保障 - 海安已建成19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640名就业困难人员就近上岗 [6] - 建筑业从业人数保持在10万人以上,去年全市建筑业贷款余额超130亿元,职工分配总额超300亿元 [6] - 打造多样化"就业平台+"模式,促1.8万名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6] 文化与社会事业 - 遍布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每年举办924场"万里千家"惠民文艺演出、231场四季村晚 [7] - 《滨江警事》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舞蹈《青墩玉影》入选"荷花奖"终评 [7] - 创成南通首家三甲中医院,建设全国首个卒中减残先行先试区 [6]
有人做蚕的生意年入千万
投中网· 2025-06-04 13:47
核心观点 - 蚕正在成为10后家庭的"新三件套",从教育工具演变为情感陪伴和消费新宠,带动萌宠经济与可持续消费的新风口 [4][12] - 2023年"儿童蚕具套装"电商销量同比增长327%,"亲子养蚕"短视频话题播放量达8.6亿次,显示市场爆发式增长 [4] - 传统蚕桑产业被教育需求重塑,形成从养殖到研学的完整产业链,年销售规模达千万元级别 [14][19][21]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教育价值**:蚕被写入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其28天生命周期成为观察生物蜕变的天然教具,实现"动手+动脑"学习模式 [9] - **情感需求**:蚕以"低科技高情感"属性填补城市儿童自然接触空白,蚕咀嚼桑叶的白噪音具有治愈效果,成为新型社交货币 [10] - **成本优势**:饲养成本仅几十元(蚕卵+桑叶),空间占用小且无异味,适合城市家庭,相较猫狗宠物更易普及 [11] 行业商业化路径 - **产品创新**:开发带气孔的"塑料饭盒"包装解决运输难题(成本超蚕卵桑叶总和),成活率显著提升 [18][19] - **技术升级**:与浙江大学合作培育彩色蚕茧品种,差异化产品提升溢价能力 [21] - **渠道拓展**:从淘宝店铺("蚕菇凉")扩展到盒马等商超渠道,日均供应桑叶500斤+活蚕10万条 [14][19] 典型企业案例 - 杭州耕耘生态农业公司从30万元年销售额增至700万元,年销售蚕1亿条,为全国学校提供教学产品及服务 [19][21] - 早期行业痛点包括:运输中蚕死亡率达30%(36小时存活限制),桑叶保鲜时效性要求高(5月高温易腐烂) [15][17] - 价格战阶段后转向价值竞争,通过基因技术、社交媒体营销(小红书教程)建立壁垒 [21] 市场格局演变 - 赛道从冷门转向拥挤,农产品商、教具商、盒马等零售巨头纷纷入局 [21] - 低价竞争存在乱象:9.9元包邮产品使用未消毒野生蚕卵(成活率<30%) [21] - 行业向标准化发展,形成"养殖-教具-研学"的完整商业生态 [14][19]
山东沂南:特色果业串起乡村振兴“甜蜜产业链”
中国经济网· 2025-06-03 13:09
农业产业化发展 -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村的陌上柔桑蚕宝宝家庭农场通过三产融合、多元开发策略,将传统养蚕产茧转型为生产蚕丝被和开发桑蚕系列产品,同时发展为休闲农场,成为农业"新六产"典范项目[1] - 该农场今年开春预接300余床蚕丝被订单[1] - 农场种植"长镶玉""无籽大十"等优质桑葚品种,吸引游客采摘游玩,同时村民通过打工和土地流转增加收入[1] 特色水果种植 - 沂南县双堠镇黑山安村种植樱桃总面积达6000亩,年产量超过150万公斤[2] - 村民周光富种植5亩樱桃树,年收入达8万多元,相比之前种植玉米收入翻了几番[2] - 该村种植"红灯""美早""布鲁克斯"等优质樱桃品种,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举办樱桃节吸引十余万游客[1][2] 产业链延伸 - 双堠镇通过电商平台拓展樱桃全国市场,每年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销售百万斤以上[2] - 黑山安村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模式,依托樱桃资源和自然风光发展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2] - 村民在樱桃采摘季可通过农家乐打工获得每天150元的额外收入[2]
清风为伴产业兴 | 柞蚕"吐丝成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1 08:25
柞蚕产业规模与就业带动 - 辽宁省凤城市柞蚕产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 [1] - 全市柞蚕场面积达150万亩,目前正处于放养高峰期 [1] - 凤城市被誉为"中国柞蚕之乡",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 产业链发展与创新 - 已形成从育种、养殖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2] - 五彩蚕种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显示产业技术升级趋势 [2] - 通过电商平台搭建和丝绸产品展销会等措施拓宽销售渠道 [2] 产业监管与规范化 - 采用"辽宁阳光三务"小程序实现蚕场承包交易透明化,账目每月公示 [1] -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覆盖全市21个乡镇(街道) [1] - 推行"室组地"联动监督模式,覆盖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2] 政府支持与政策推动 - 简化审批流程助力企业完成技术改造 [2] - 开展"清风护企"行动,查处蚕茧收购环节违纪违法行为 [2] - 推动专家结对指导,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2] 产业问题与整改 - 查处村干部违规发包集体蚕场案件,追缴全部涉案资金 [1] - 针对村干部不作为及"三资"管理问题立案9件,党纪政务处分9人 [2] - 组织处理10人,显示监管力度持续加强 [2]
全球最大蚕桑“种质银行”在江苏
新华日报· 2025-05-21 14:40
5月17日,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科研基地举办种质资源展示活动,对公众开放。这里是我国唯一的 国家级蚕业研究所,保存有全世界最多的蚕、桑种质资源。在这片百亩桑园里,桑树枝繁叶茂,桑葚挂 满枝头;千平蚕室内,春蚕悠闲地啃食着桑叶,为结茧繁殖做准备。记者走进这座种质资源宝库,感受 古老的蚕桑文明用科技语言续写新篇。 虽然已被驯化饲养千年,但蚕依然是一种很脆弱、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的生物,极易受到病菌和寄生虫 侵害。即使桑叶上残留的农药浓度极低,都可能让它们全军覆没。为了让这些桑叶上的精灵吃得好、长 得壮、疾病少,众多科研人员为它们撑起"科技保护伞"。 "万一哪天没有桑叶怎么办?为了让蚕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存活,我们正试图改变蚕千年来只吃桑叶的习 惯,培养它们从吃桑叶到适应吃人工饲料'蚕饼干'。"在实验室里,钱荷英展示了他们为蚕精心打造的 未来食品。"我们把桑叶粉、大豆粉、玉米粉、麸皮粉和微量元素混合起来,现在,已经有部分品种的 蚕逐渐适应这种全新的健康食物。" 更大的挑战来自疾病。NPV病毒,一种被称为"蚕癌"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困扰桑蚕养殖千年。我国八成 以上的蚕都遭遇过这种病害。想要对抗这种病毒,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抗 ...
【汉中】略阳徐家坪:用勤劳双手建设美丽家园
陕西日报· 2025-05-12 06:59
立夏过后,略阳县徐家坪镇,群山层峦叠翠,层层梯田绿意盎然。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徐家坪群众回信嘱托7周年。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向略阳县徐家坪群众 表示诚挚问候,祝愿乡亲们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 如今,徐家坪镇群众的生活处处洋溢着幸福与喜悦。 5月7日午后,接待完用餐游客,徐家坪镇徐家坪社区居民蹇丽娟匆忙吃完午饭后,麻利地收拾起厨 房。 今年"五一"假期,徐家坪镇独具特色的铁路风情小镇十分火热,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蹇丽娟的上坪 院子农家乐就开在社区民宿群对面。 蹇丽娟说,三年来,她家的农家乐从开业时的3张桌子,增加到现在上下两层楼20多张桌子。一家 人不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 "徐家坪兴桑养蚕,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融合,在蚕桑基地形成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 链,让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徐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清海说。 与日俱增的年轻面孔为乡村不断注入活力,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27岁的刘妍是徐家坪镇周家坝村的青年干部。2023年驻村以来,刘妍不仅负责村里各项党建工作, 还担任周家坝村5个农业展馆的讲解员。 依托宝成铁路历史文化、嘉陵 ...
柞蚕之乡又“破茧”
辽宁日报· 2025-05-05 08:38
"马上就要放春蚕了,正是准备蚕种的关键期。"在羽化发蛾室,省农科院蚕科所柞园建设与放养技 术研究室副主任沈金宇介绍,这些柞蚕茧经过科学施温,里边的蛹会破茧而出,羽化成蛾。今年的种茧 包括所里培育的优质丰产抗病新品种——"辽蚕527"。 "'辽蚕527'历经7年14代繁育而成,具有抗逆丰产的优点。"28年间繁育8个新品种的柞蚕品种选育 研究室主任徐亮说,气候条件和饲育环境变化降低了柞蚕的环境适应性,现有品种已无法满足生产需 求。"辽蚕527"对不良环境表现出较强耐受性,且出蛾羽化集中,蚕茧出丝率高,茧丝长。 省农科院蚕科所位于"中国柞蚕之乡"——丹东凤城市,全市现有柞园150万亩,年放养柞蚕直接收 入约5亿元。为充分发挥柞蚕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蚕科所在普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 不断研发省力化机械设备,以提升柞蚕养殖效率。 "这台柞蚕卵净选机,每小时净卵近60千克,是人工速度的4倍多。"研究员杜占军介绍,蚕种制备 生产以前得雇人,现在机器筛选,俩小时顶过去俩人干一天。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柞蚕饲养技术岗 位科学家项目"柞蚕高效放养及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轻简省力养蚕机械现场会上,他逐 一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