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行业潜规则
icon
搜索文档
在招聘软件找不到工作,正常吗?
观察者网· 2025-05-23 14:34
(文/刘媛媛 编辑/周远方) 近日,"在招聘软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 参与讨论的求职者普遍反馈,在招聘软件上投递简历后常常石沉大海,即便显示"已读"也鲜少收到回复,充值后大多权益作用有限;HR则吐槽,企业招人 同样困难重重,挂岗后匹配不到合适的求职者,需花钱另买曝光率,招聘软件"两头吃"。 这种双向困境暴露出当前在线招聘市场的一个突出矛盾:平台商业利益与用户求职需求之间的失衡。让我们不禁发出疑问:当招聘平台将盈利模式建立 在"信息不对称"之上,那些缺乏社会资源的寒门学子,是否正在被这个数字化时代的"求职门槛"挡在职场大门之外? 求职者回复率不到5% 热搜的源头,是一位博主发布了一则吐槽视频,视频中直指在线招聘行业存在"潜规则"。 该博主表示,企业在主流招聘平台发布单个岗位一般需支付98-2000元不等的费用,这种盈利模式客观上降低了求职者的匹配效率。若求职者都能轻松找到 工作,那么招聘软件就难以盈利。 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便企业已经完成招聘,很多岗位信息仍会长期挂在平台,主要是由于企业需要规避重复付费的成本。如果下架已招满的岗位,下次招聘 时又需重新支付发布费用。这种机制导致平台上存在大量 ...
【法治之眼】 破解串通投标,需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潜规则
证券时报· 2025-05-20 02:02
串通投标犯罪现状 - 犯罪主体多元化、手段隐蔽化、链条组织化,扰乱市场秩序并损害经营主体权益[1] - 典型案例显示地方势力默许甚至纵容违法行为,招投标市场呈现"熟人经济"特征[1] - 行业潜规则已"制度化",如医疗领域"量身定做"招标参数、工程建设领域贿赂评标专家[1] - 形成完整利益分配机制:招标方获回扣、代理机构赚中介费、陪标企业收"辛苦费"[1] 典型案例揭示的问题 - 王某甲、王某乙案中公然威胁其他投标人和招标方工作人员[1] - 云南教育系统案中招标代理机构成为"标段批发商"[1] - 守法企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困境,成为市场中的"异类"[1] 解决路径建议 - 需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统一招投标信用体系[2] - 重点整治"红顶中介",严格规范代理机构行为[2] - 推动行业自律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增加违法信用成本[2] - 司法机关通过典型案例发布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行"效果[2] - 需地方政府强力介入和行业"零容忍"共识形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