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

搜索文档
交易成本节约与中国式统一大市场|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27 21:54
统一大市场的核心逻辑 - 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核心症结在于交易成本 通过改革降低交易成本可提升市场统一程度 尤其需聚焦要素市场交易成本节约[1] - 统一大市场能破解国内大循环中"规模但不经济"问题 将1.8亿市场主体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内需潜力转化为国际竞争新优势[2][5] - 交易成本是理解市场统一进程的关键 行政性分割已成为主要矛盾 降低交易成本是市场进化的底层逻辑[2][3][5] 经济学理论支撑 - 市场统一本质是扩大专业化分工范围 通过价格信号协调全国范围资源配置 实现规模报酬递增[4] - "一价定律"在零交易成本下成立 现实中需克服运输成本造成的自然分割和地方保护导致的行政分割[5] -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边界取决于交易成本比较优势 地方政府过度干预要素市场会抬高交易成本[6] 制度性障碍分析 - 央地关系内生地方政府行为动机 政绩考核和财税体制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囚徒困境[8] - 历史转型中地方政府角色从生产者变为征税者 保护重点从产品市场转向要素市场[10] - 早期产品市场封锁表现为"抽本地烟喝本地酒" 虽出台反封锁政策但效果有限[10] 实施路径建议 - 突破口在于自上而下统一基础制度规则 重点推进要素市场改革而非产品市场[1][9] - 需系统性调整央地关系 重构地方政府政治激励与经济激励的平衡机制[8]
【法治之眼】 破解串通投标,需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潜规则
证券时报· 2025-05-20 02:02
串通投标犯罪现状 - 犯罪主体多元化、手段隐蔽化、链条组织化,扰乱市场秩序并损害经营主体权益[1] - 典型案例显示地方势力默许甚至纵容违法行为,招投标市场呈现"熟人经济"特征[1] - 行业潜规则已"制度化",如医疗领域"量身定做"招标参数、工程建设领域贿赂评标专家[1] - 形成完整利益分配机制:招标方获回扣、代理机构赚中介费、陪标企业收"辛苦费"[1] 典型案例揭示的问题 - 王某甲、王某乙案中公然威胁其他投标人和招标方工作人员[1] - 云南教育系统案中招标代理机构成为"标段批发商"[1] - 守法企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困境,成为市场中的"异类"[1] 解决路径建议 - 需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统一招投标信用体系[2] - 重点整治"红顶中介",严格规范代理机构行为[2] - 推动行业自律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增加违法信用成本[2] - 司法机关通过典型案例发布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行"效果[2] - 需地方政府强力介入和行业"零容忍"共识形成[2]
最高法发文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工作
第一财经· 2025-04-27 16:04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文鑫此前亦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指出,当前两高一部《关于办理信 息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关于"信息网络犯罪案件的犯罪地"的规定值得商 榷。"随着行业从线下向线上变迁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现在所界定的犯罪地已经被无限突破了。管辖 权的限制随时都可能被滥用,这就容易给趋利性执法提供便利条件。" 为此,郑文鑫建议应约束管辖权,要坚守以最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为基础的犯罪地管辖(公司所在地、 被告人所在地),对犯罪地进行限缩性解释,当出现跨省追捕时,应给予更加严格的限制,在发现没有 管辖权时,应坚持由有管辖权的地方办理的原则。 最高法发布通知,强调从源头上防止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司法,严禁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或者出 于趋利性目的,对涉企案件扩张管辖、人为制造异地管辖。 在对全国法院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进行动员部署后,最高人民法院再发通知,专门规范涉企 案件审判执行工作。 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坚持严格公正司法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下称《通 知》),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通知》涉及依法平等保护、规范涉企案件立案和管辖工作、公正审理 涉企民事 ...
防止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最高法:严禁对涉企案件扩张管辖
南方都市报· 2025-04-27 11:01
文章核心观点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坚持严格公正司法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提出防止和纠正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规范涉企案件立案和管辖,公正审理涉企行政案件 [1][2] 规范涉企案件立案和管辖 - 防止和纠正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落实立案登记制,保障当事人诉权,杜绝拖延立案等问题 [2] - 坚持法定管辖为原则、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为例外,严禁扩张管辖、人为制造异地管辖,防止以刑事犯罪为由对涉企民事案件不予立案或驳回起诉 [1][2] - 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或下级法院提请指定管辖时,有关法院应严格审查、依法处理,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 [2] 公正审理涉企行政案件 - 加大对涉企重点领域行政案件的司法审查力度,纠正乱收费等现象,追究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法律责任 [2] - 贯彻落实比例原则等基本原则,纠正小过重罚等问题 [2] - 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和裁判尺度,促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裁量权行使,推动跨区域执法标准衔接 [2] 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 - 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防止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 [1] - 严格把握刑事犯罪认定标准,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防范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司法 [1] - 对涉企新类型案件依法审慎处理,必要时由上级人民法院提级管辖 [1] - 强化涉企产权刑事案件申诉、再审工作,健全防范、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 [1]
政策高频 | 破除地方保护与“内卷式”竞争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3-26 00:24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围绕政策跟踪展开,涵盖国家领导人考察部署、总理调研要求、国新办发布会政策解读、金融管理部门举措及地方政府土地政策等内容,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开放、促进消费、防控金融风险等[1][2][4][6][9]。 政策跟踪 习近平主席考察部署 - 2025年3月18 - 20日赴贵州、云南考察 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贵州要破除地方保护与“内卷式”竞争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云南要立足资源禀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1] 李强总理福建调研要求 - 以开拓创新精神稳外贸、促开放 提出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陆地港全链条服务、聚焦跨境电商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扩大服务业开放对接国际规则四方面要求[2] 国新办发布会政策解读 - 2025年3月17日解读《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明确“需求侧政策发力 + 供给侧提质升级”双轮驱动促进消费回暖 需求侧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供给侧推动汽车流通改革试点等[4] 金融管理部门协同发力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央行、证监会、外管局围绕两会精神 从风险防控、政策创新、市场改革多维度协同发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各部门提出具体举措[6] 郑州土地政策 - 2025年3月1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 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 明确收回收购范围、定价机制 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及实体经济用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