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应+用户沉淀
搜索文档
2999元童颜针炸场:消费者终于赢一回?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10-14 08:07
行业定价体系变革 - 医美行业估值锚点正从依赖上游“批文红利”和高毛利,转向以用户复购率、单店模型和规模扩张能力为代表的“用户锚”数据[2] - 新氧将“奇迹童颜3.0”项目价格降至2999元,而此前1.0和2.0版本对应厂商官方价格分别为16800元/支和18800元/支,新氧定价为4999元/支和5999元/支,显著拉低价格区间[4] - 童颜针传统上属于奢侈注射剂,以艾维岚为例单支1.5ml价格区间为1万元-1.8万元,单毫升价格高达6700元至1.2万元,远超同期黄金价格(上海金价约918.2元/克)[7] - 2024年以来多款童颜针密集获批,国内获批上市童颜类产品已有9款,供给爆发式扩容导致原有高价定价体系出现松动[9][23] 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 - 医美产业链利润分配严重向上游厂商倾斜,上游厂商毛利率极高,例如华熙生物玻尿酸产品毛利率84.37%,巨子生物胶原蛋白产品毛利率82.1%,锦波生物薇旖美产品毛利率高达90%以上[11][12] - 下游服务机构虽占据55%-60%的产值份额,但利润占比仅10%-25%,需要支付高达30%-50%的获客成本来弥补信任差[14] - 这种“厂商独赢、机构吃紧、用户买单”的失衡结构,与十几年前的韩国市场如出一辙[15][18] 韩国医美市场借鉴 - 韩国通过整治非法中介、公开整形手术费用信息、缩短医美器材审批流程至90天等措施,推动合规产品价格下探,挤压灰色空间[18][19] - 韩国医美机构采取自主定价且营销费用较低,一线医美机构平均净利润率在25%以上,形成三级市场格局(4家头部、9家领先、约8000家小型门店)[19][20] - 韩国政府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3000亿韩元研发资金,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为“第二个半导体产业”,并将生物材料自给率从5%提高到15%[19] 消费需求侧变迁 - 医美主力客群从“老钱”型贵妇转向以32岁左右高学历职场女性为代表的新客群,后者善于通过社交平台收集信息,对价格敏感但追求确定性,新氧核心会员复购率超过80%[27][28][29] - 新消费群体厌恶“被收割感”,追求项目功效、价格与时间成本的最佳平衡,推动行业回归“医疗消费”本质,需求特征转变迫使供给端重构逻辑[28][30][31] - 消费决策方式变化促使机构放弃传统诱导充卡的“收割”模式,转向以产品力和复购率为核心的长期客户关系[32] 新商业模式探索 - 新氧的青春诊所模式采用互联网产品经理思维,通过对标选品、实验室测评、复配临床打版、与厂家谈判及数据追踪迭代来“反向定义产品”[33] - 该模式通过将PLLA针剂与水光方案复配形成“临床打法”,既降低成本也拓宽适配范围,是“去厂商中心化”的尝试[34][35] - 人民网文章指出,部分轻医美连锁机构通过低毛利策略与规模效应控制成本,以明码标价和合规经营消除信息壁垒,提供高性价比服务[36]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演变 - 过去资本偏爱上游厂商的稀缺批文和高毛利叙事,如爱美客PLLA类产品濡白天使毛利率达97.75%,巅峰市值一度高达1700亿元[41] - 随着供给端从垄断转向竞争,估值逻辑从“批文毛利”转向“用户价值”,复购率、单店模型健康度、跨区域复制能力等消费属性指标成为新锚点[42] - 参考消费医疗与新消费连锁标杆,如固生堂市销率4-8倍、雍禾医疗早期市销率4倍、爱尔眼科历史市销率峰值均值11倍,显示“规模效应+用户沉淀”逻辑获验证[43] - 瑞幸咖啡、古茗市销率均值稳定在5倍,蜜雪冰城市销率达6倍,老铺黄金和泡泡玛特历史市销率均值分别达10倍和14倍,进一步印证该逻辑[44] 行业增长飞轮与挑战 - 价格下探带来渗透率提升,海量用户涌入支撑终端机构规模化扩展,规模化再压低成本,形成“低价-增量-降本”的增长飞轮[46] - 若飞轮跑通,产业链利润分配将从上游“批文红利”转向终端“服务红利”[47] - 行业重构面临挑战,包括可能引发厂商集体抵制、规模化扩张考验资金与运营能力、以及互联网平台巨头下场带来的洗牌风险[48] - 新氧市值不到4亿美元(约27亿元人民币),反映市场对其新业务盈利模型尚未跑通的谨慎态度,但其轻医美连锁业务Q2同比增长426%,收入占比达38%,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48] - 新氧当季核销到诊6.74万人次、付费治疗15.45万次,近12个月活跃用户超10.04万,通过标准化管控实现单医生年均操作量超3000例的行业领先水平[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