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论文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MIT博士爆火论文造假,学校官宣撤稿!被骗诺奖导师亲手举报,愤而割席
猿大侠· 2025-05-18 12:00
论文造假事件 - 一篇MIT博士生关于AI提升科研生产力的论文被曝数据造假 目前已被MIT要求撤稿 导师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已公开割席 [2][3][10][11] - 论文声称通过调查一家大型材料科学实验室发现 AI使新材料发现数量增加44% 专利申请量增加39% 下游产品创新量增加17% [31][75] - 论文显示AI对顶尖科学家提升效果更显著 前10%科学家产出增长81% 而后1/3科学家增长微乎其微 [31] 数据真实性疑点 - 论文研究对象为一家拥有1018名材料研究人员的美国大公司 但材料领域分布异常均衡 生物材料占25% 陶瓷玻璃占19% 金属合金占32% 聚合物占24% [44][70] - 专家质疑千名科学家专注材料发现的公司存在合理性 且金属合金领域占比过高不符合行业现实 [44][72] - 数据呈现过度完美 所有指标均显示统计显著性(p<0.001) 且分布规律过于理想化 [73][80] 方法论缺陷 - 材料新颖性评估存在严重缺陷 使用SOAP方法时错误假设晶体结构存在"中心原子" 且仅与计算数据库而非实验数据对比 [52][55][56] - 材料质量评估方程存在"垃圾进垃圾出"问题 将带隙/折射率等参数简化为单一数值 忽略实际研发中更关注的耐久性/经济性等特性 [92][93] - 对不同类型材料(如金属合金与聚合物)使用统一品质因数缺乏归一化处理 方法论推广存在根本缺陷 [88] 行业影响 - 论文曾获学界广泛认可 被认为是对"AI对科研影响"的最佳研究 沃顿商学院教授曾转发推荐 [5][32] - 事件暴露学术验证机制漏洞 专业领域知识(如材料科学)与经济学研究存在认知鸿沟 [61][95] - 若未被发现 该研究可能影响对AI科研投入的决策导向 尤其涉及百亿美元级企业的研发方向判断 [44][74]
男性的子宫,在医学论文里长出来了
虎嗅· 2025-05-08 16:04
医疗学术不端现象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发表的子宫肌瘤护理论文显示80名受试者中有55名男性,该论文因学术不端被知网下架,涉事护士被记过处分、降级并取消五年晋升资格[2] - 同类"妇科疾病男性患者"现象在多篇妇产科论文中出现,涉及子宫肌瘤、宫颈癌等疾病,显示该问题非孤立事件[3] -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承认审稿流程存在漏洞导致学术不端论文发表,已辞退涉事编辑并整改[4] 论文生产机制缺陷 - 论文数据错误可能源于病例系统导出时混淆纳入标准(如男性乳腺增生患者被误录)或直接套用模板未修改性别变量[7][8] - 期刊三审三校及同行评议环节未能发现低级错误,导致问题论文被知网等权威数据库收录并形成"学术污染"[9][10] - AI错误引用造假论文生成"男性可患子宫肌瘤"的虚假结论,显示学术造假衍生连锁影响[11][12] 医学界论文发表压力 - 2021年下半年国家卫健委通报310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其中144起涉及论文代写代投和数据买卖,占比近50%[14] - 职称评定强制要求发表论文,中国1100多种医学期刊年发表量近10万篇,核心期刊586种[17] - 医学生因规培繁忙延误投稿,面临期刊版面排期至次年、加急发表费用超4万元的困境[18][19] 学术黑灰产业链 - 论文代写中介形成完整产业链,提供从代写到快速发表的"一条龙"服务,收费高昂[19][21] - 国际期刊发现多篇论文使用相同实验图片(如带划痕钢尺),揭露"论文工厂"模板化生产模式[22][24] - 代笔公司利用AI编造数据并分段生成论文,低级期刊成为造假重灾区[25] 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 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学术不端入罪,打击论文买卖和数据伪造行为,建立征信黑名单制度[27][28] - 建议破除"唯论文"评价机制,推行多元化科研评估以减少功利性造假[29] - 现行职称制度将论文数量与薪资晋升直接挂钩,刺激医生过度追求发文量[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