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诗礼教化
icon
搜索文档
“弦歌不辍”略说(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5-25 05:52
诗礼教化的历史渊源 - 孔子在武城听到弦歌之声后,用"杀鸡何必用牛刀"比喻,后肯定言偃"君子学道则爱护百姓,百姓学道则易于管理"的观点 [1] - 古代《诗》学传授均配以弦乐歌咏,《史记》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后以"弦歌"代指礼乐教化和学习诵读 [1] - "武城弦歌"和"弦歌不辍"成为崇文重教、向化文明的代称 [1] 诗礼教化的精神内涵 - 诗是心灵的吟唱和情感的流淌,以优美韵律和深邃意境滋养心灵,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 礼是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以庄重仪式和严谨秩序维系人际和谐,塑造社会文明 [1] - 孔子提出"富而教之"主张,强调经济发展后更需要充实人民精神世界,使人们富而知礼、富而守义、富而能仁 [2] 弦歌精神的历史体现 - 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后仍"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在陈蔡被围困时依然坚持 [2] - 孔门弟子如原宪"家徒四壁却匡坐而弦歌",颜回、曾参等人也体现这种精神 [2] - 明末黄宗羲在抗清时写下"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展现不屈精神 [3] 弦歌精神的现代意义 - 弦歌代表礼乐文明和价值观信仰,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追求 [3]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念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3] - 新时代"弦歌不辍"意味着传承五千年未中断的文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