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诗经学的现代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张朋兵评《诗经学的现代转型》|《诗经》何以“现代”?
新浪财经· 2025-08-16 11:12
《诗经》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 - 晚清民初思想启蒙与文化抗争推动《诗经》从"五经之首"转变为"文学作品"的认知转型 [2] - 封建帝制终结导致《诗经》维系的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瓦解,教育制度改革成为转型起点 [3]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保留《诗经》作为伦理修身课程,强调培养"爱国爱类"的国民意识 [5] 国家道德重塑与经典解构 - 晚清教材将《诗经》阐释重心从"圣王仁德"转向个人社会义务,如《小雅·大田》被解读为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5] - 1920年代钱玄同提出"裂冠毁冕"主张,要求剥去《诗经》神圣外衣,还原其平民文学本质 [6] - 梁启超提出"六经皆史料"观点,顾颉刚主张用考古学方法研究《诗经》,彻底解构其经典地位 [6] 现代文学观念建构 - "五四"学者以"抒情"为核心重构《诗经》文学价值,周作人将"止乎礼义"改为"止乎情" [8] - 民俗歌谣运动兴起,1918年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将《国风》视为"民众文学"与当代民谣对比研究 [9] - 引入西方"韵文-散文"演进模式,章太炎、刘师培论证《诗经》符合文学进化公例,确立其"中国文学之祖"地位 [11] 民族国家认同构建 -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建立诗骚二元格局,突出中国文学多元性 [12] - 从时间维度将《诗经》定位为白话文学起源,体现文学进化轨迹 [12] - 通过"他者"视角将《诗经》作为"地方性知识"融入世界文学体系 [12] 科学方法的运用与局限 - 1920年代三次学术讨论聚焦《国风》恋情的科学解释,如郭沫若《卷耳集》强调情感开掘 [13] - 西方"poetry"概念与中国"诗"的简单对应导致文化误读,暴露科学方法适用限度 [15] - 近代学者文化自卑心理造成"唯西方论"倾向,王国维、鲁迅等对中国文学评价消极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