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搜索文档
黄宾虹画学的四大基石
新浪财经· 2025-06-06 07:06
正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举办的"天地人——纪念黄宾虹诞辰160周年艺术展"已进入闭幕倒计时(展出至6月8日)。该展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黄宾虹精 品的一次大集结,展现了黄宾虹超绝拔俗的艺术才情、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宽阔的人生阅历。与此前对于黄宾虹认知里的"浑厚华滋"、"太极图说"等不同的 是,作者认为,关于黄宾虹的画学思想,"特健药""内美""不齐""民学"是其画学的四大基石。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文献学家、古文字学家、书画鉴定家、美术教育家、编辑、诗人黄宾虹诞生于1865年1月27日,这一天是清同 治四年、岁交乙丑。黄宾虹呱呱坠地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子时,故初名元吉,谱名懋质,字朴存,号予向,自称黄山山中人,49岁时出席南社上海雅集, 始正式以宾虹名行世。 1954 年黄宾虹在杭州灵隐飞来峰写生 黄宾虹的一生是漫长的,他经历过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他作为变法维新的同情 者和辛亥革命的参与者,深度介入了从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变的社会革命,但他始终秉持学人本色,以建设强健国民精神素质的艺术为己任,从"保存国 粹"入手,从事大量琐碎繁杂的乡邦文献整 ...
历史的复调与叠响:“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创生
新浪财经· 2025-06-04 17:54
5月17日,"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创生:纪念《新青年》创刊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之江饭店举办。会议系2025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 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浙江 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健,浙江大 学文学院副院长何诗海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 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徐健副主席向莅临大会的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积极推动学者之间交流互动,有力引领了本省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研究会既格外关注浙江地域文化与新文学的关系,又密切关注全球化、科技 发展对新文学的影响,从而将地域性与世界性融为一体,开创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对话国际的学术格局,为繁荣发展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事 业做出积极贡献。徐健副主席表示,1915年《新青年 ...
回望艰难求索路(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两年前,我拍摄了电视剧《问苍茫》,讲述1921年—1927年,从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带着对中华 民族将走向何方的忧国之问,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一个"探路人""早行者"的姿态,从一 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历史故事。彼时的中国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 义革命?在《人生若如初见》这部剧中,观众或许会找到答案。 (作者为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导演)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2日 20 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播出了。回忆创 作过程,我的脑海中浮现两个辛丑年、间隔120年的场景。一张是历史照片,记录了1901年《辛丑条 约》签约的历史现场。一张是新闻照片,定格了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在国际 地位、民族命运和外交姿态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两个场景,是历史的镜像,也是民族复兴的见证。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不仅在 经济上榨干中国,更是在政治、军事、司法等领域彻底剥夺中国主权。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聚焦的 1900年—191 ...
《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 鲁迅故乡展出76件珍贵文物
中国新闻网· 2025-05-13 23:36
鲁迅致胡适信,施存统写给钱玄同的信,钱玄同、黎锦熙等编辑出版的《国语月刊》特刊《汉字改革 号》……现场,76件珍贵文物亮相,包括2件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和3件国家三级文物,带 人们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鲁迅致胡适信(国家一级文物)。绍兴鲁迅纪念馆 供图 鲁迅与《新青年》杂志有不解之缘。作为《新青年》杂志的重要撰稿人,鲁迅曾在该杂志上发表多篇重 要作品,如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活动现场,绍兴鲁迅纪念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鲁迅文化研究、展览等 领域深入合作。当日,在绍兴鲁迅故里景区,由上述两家文博单位联合打造的鲁迅书店对外开放。(完) 中新网绍兴5月13日电(项菁)110年前,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掀起 了思想解放的潮流。110年后,人们重读杂志中的文章,仍能感受到真理的光芒。 5月13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新青年·新觉醒——纪念〈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特展 暨鲁迅书店启幕仪式在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举行。 《新青年· 新觉醒——纪念〈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特展暨鲁迅书店启幕仪式现场。绍兴鲁迅纪念馆 供图 据悉,本次展 ...
少年中国之少年的形塑
新浪财经· 2025-05-08 12:46
到了1905年,由于梁启超对中国读者的深远影响,"少年"一词的新鲜意义及"少年中国"的概念已经随着新刊物的流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熟悉的 词语。许多革命家、作家都模仿梁启超使用少年作为笔名,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称为"少年中国之少年""新中国之少年"。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 报》上,能发现不少标榜"少年"的笔名,如"同是少年""铁血少年""今日少年""突飞少年"。少年甚至吸引着不同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例 如,政治上反对康梁改良立场的反清革命者陈天华(1875—1905年),就在他的小说《狮子吼》中创造了一个名为"新中国之少年"的角色,但他 也提醒读者,不要将其与横滨的那位——即梁启超——"少年中国之少年"相混淆。少年话语一时风靡,无疑给晚清知识界带来一股新浪潮。 命名先于行动。这些在晚清涌现的"少年中国之少年"如何在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文化变动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个话题需要对晚清巨变中青年文 化的各种因素仔细考察,这一次的青年文化早于"五四""新青年"一代,并对后者有深远影响。有关近代的青春文化史,值得另外写一本书,但在 此只能略加勾勒。 梁启超 晚清是一个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和颓唐的年代,但也是一个充满乐观精神 ...
罗志田: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新浪财经· 2025-05-04 12:25
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学界已有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以当事人胡适晚年的看法,文学革命"这一运动时常被人误解了"。周作人则更 早就指出:对民国初年的文学革命,"世上许多褒贬都不免有点误解"。他们所说的误解,到今天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般对文学革命的成功一 面,似乎都有偏高的评估。 胡适早年曾说:文学革命"之所以当得起'革命'二字,正因为这是一种有意的主张,是一种人力的促进。《新青年》的贡献,只在他那缓步徐行的 文学演进的历程上,猛力加上了一鞭。这一鞭就把人们的眼珠子打出火来了。从前他们可以不睬《水浒传》,可以不睬《红楼梦》,现在他们可 不能不睬《新青年》了"。这更多是从立说者一面看问题。在接收者的一面,立说者的鞭子打得再猛,他们也不见得就要理睬。为什么胡适、陈独 秀一提倡,举国就能和之? 陈独秀在当时的解释是:"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 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且不论,但至少提示了一个从接收者一面考察以认识文学革命的重要路径。 《新青年》已使人"不能不睬"这个历史事实,提示着世风的明显转移。而世风的转移,又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