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搜索文档
张朋兵评《诗经学的现代转型》|《诗经》何以“现代”?
新浪财经· 2025-08-16 11:12
《诗经》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 - 晚清民初思想启蒙与文化抗争推动《诗经》从"五经之首"转变为"文学作品"的认知转型 [2] - 封建帝制终结导致《诗经》维系的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瓦解,教育制度改革成为转型起点 [3]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保留《诗经》作为伦理修身课程,强调培养"爱国爱类"的国民意识 [5] 国家道德重塑与经典解构 - 晚清教材将《诗经》阐释重心从"圣王仁德"转向个人社会义务,如《小雅·大田》被解读为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5] - 1920年代钱玄同提出"裂冠毁冕"主张,要求剥去《诗经》神圣外衣,还原其平民文学本质 [6] - 梁启超提出"六经皆史料"观点,顾颉刚主张用考古学方法研究《诗经》,彻底解构其经典地位 [6] 现代文学观念建构 - "五四"学者以"抒情"为核心重构《诗经》文学价值,周作人将"止乎礼义"改为"止乎情" [8] - 民俗歌谣运动兴起,1918年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将《国风》视为"民众文学"与当代民谣对比研究 [9] - 引入西方"韵文-散文"演进模式,章太炎、刘师培论证《诗经》符合文学进化公例,确立其"中国文学之祖"地位 [11] 民族国家认同构建 -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建立诗骚二元格局,突出中国文学多元性 [12] - 从时间维度将《诗经》定位为白话文学起源,体现文学进化轨迹 [12] - 通过"他者"视角将《诗经》作为"地方性知识"融入世界文学体系 [12] 科学方法的运用与局限 - 1920年代三次学术讨论聚焦《国风》恋情的科学解释,如郭沫若《卷耳集》强调情感开掘 [13] - 西方"poetry"概念与中国"诗"的简单对应导致文化误读,暴露科学方法适用限度 [15] - 近代学者文化自卑心理造成"唯西方论"倾向,王国维、鲁迅等对中国文学评价消极 [16]
马钊 陈雁|出走?战时北平底层女性的生活抉择
新浪财经· 2025-07-10 13:41
北平底层妇女研究背景 - 1937-1949年北平因日伪统治、战乱和经济崩溃导致传统婚姻家庭关系瓦解 底层妇女通过"通奸""诱拐""重婚"等法律案件中的行为进行生存自救 [1] - 研究基于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400余件民国司法案卷 通过刑事审判档案还原底层妇女真实生活状态 而非精英女性的公共领域表现 [1][4][6] - 作者马钊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中国近代史副教授 陈雁为复旦大学妇女史教授 研究聚焦城市社会结构与性别议题 [2] 底层群体定义特征 - 北平底层并非绝对贫困线 而是包含经济、政治、道德多重边缘化的社会地带 典型居住空间为人口激增后形成的四合院分割式大杂院 [7][8][9] - 该群体具有三重边缘性:经济上依赖出卖劳动力或身体 政治上缺乏社团参与渠道 道德上无法自主定义生活节点 [14][15] - 与上海底层对比 北平大杂院妇女对应上海棚户区居民 但更强调未受教育导致的全面边缘化 而非仅经济贫困 [13] 妇女出走动因分析 - 直接原因中68%涉及家庭暴力(表现为"婆媳不和""丈夫殴打") 32%因经济断供("不养"指控) 反映法律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19][20] - 与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娜拉出走对比 北平底层妇女出走属于生存策略而非思想觉醒 且多为已婚妇女而非未婚女性 [16][17][23] - 社会条件变化促成出走可行性:缠足废除使行动自由 铁路发展提供交通便利 城市空间打破满汉隔离 [25][26] 司法档案研究方法 - 选用民国刑事档案(通奸、诱拐、重婚类)因其问答记录形式能直接呈现当事人声音 不同于明清概述型审判文本 [27][29][30] - 放弃量化处理400案例 选择20个典型个案 避免数据稀释人物主体性 通过主题分类(经济、交通、户籍)展现多维社会结构 [36][37] - 档案局限性体现在:情感表达缺失(因词汇匮乏或司法程序忽略) 案件结果信息不完整(仅记录判决未追踪后续) [39][40] 学术研究视角创新 - 突破帝都宏大叙事 通过司法档案重建被湮没的市民微观史 填补五四新文化运动话语下的底层妇女生活空白 [3][24] - 男性学者从事性别研究的合法性争议 通过文本隐匿作者性别特征 强调回归档案现场的研究方法论 [32][33][35] - 法律社会史视角揭示民国司法改革困境:五四理念(婚姻自由)与底层现实(经济依附)的实践矛盾 [19][20][23]
黄宾虹画学的四大基石
新浪财经· 2025-06-06 07:06
黄宾虹画学思想 - 黄宾虹画学四大基石为"特健药""内美""不齐""民学" [4][7][12][17][20][22] - "浑厚华滋"是其美学追求而非画学体系核心 [7] - "太极图说"主要探讨山水画章法笔法但未涵盖全部精义 [7] - "士夫画"精神强调具有中国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创作主体 [7] - "五笔七墨"属于技法层面归纳可纳入"内美"逻辑框架 [7] 特健药理论 - 源自中药特殊配方概念 黄宾虹提出书画可作为疗治国民性的精神"特健药" [12][13] - 主张通过书画完成人格修炼与社会教化 认为比社会改革更根本 [13] - 推崇金石学影响下的书画变革 认为道咸时期出现"浑厚华滋""刚健婀娜"的健康基因 [14] 内美学说 - "内美"是黄宾虹书画本体论核心 强调"天人合一"的造化之道 [17] - 通过笔墨体现人品修养 中国画走向以善为真的道德主义而非西方科学主义 [17] - "内美"包含对造化神韵的静观 太极生命逻辑的参悟及"三角不齐美"的洞察 [17] 不齐美学 - 主张"不齐为美"的艺术个性主义 反对整齐划一的专制美学 [20] - 从"三角不齐美"重评艺术史 批判唐代宫廷艺术 赞赏魏晋士人画个性表达 [20] - 晚年画作显著增加三角形元素 体现人文主义价值观取向 [20] 民学思想 - 认定绘画属于"民学"范畴 倡导思想自由与个性发挥 [22] - 批判"君学"体制下艺术工具化 对"朝臣院体"画持否定态度 [22] - 认为印象派后的西方绘画始具"民学"特征 可与中式笔墨传统交流融合 [22]
历史的复调与叠响:“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创生
新浪财经· 2025-06-04 17:54
会议背景 - 纪念《新青年》创刊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之江饭店举办,系2025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 [1] - 会议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 [1] - 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1] 会议主旨 - 探讨"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创生,发掘其历史丰富性以推动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科学认识 [3] - 重新审视《新青年》的历史意义,认为其建构了文学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领域的互动空间 [5] - 通过跨学科视角还原新文化运动的复杂肌理,突破单一意识形态叙事 [7][8] 学术成果 - 中国现代文学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文献数据库,为新文化运动研究提供一手资料支撑 [4] - 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构建了特色鲜明、内容多元的研究体系 [4] - 会议提出"世界的中国文学"概念,将中国进入现代世界体系视为现代文学根本分水岭 [10] 研究视角 - 语言维度:揭示五四白话文对文言、外来语的容纳性特点,打破文言/白话二元对立认知 [8] - 地域视角:浙江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特殊地位,孕育鲁迅、茅盾等核心人物并形成"清气"传统 [4][8] - 跨文化传播: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形成双向影响关系 [13] 方法论创新 - 提出现代文学三认识论原则:唯一性、不可逆性、系统性 [10] - 采用"去中心化"视角研究非主流人物如高语罕的历史贡献 [7] - 结合流行文化分析(如《灌篮高手》《三体》)探讨文学在当代的转型 [9] 学术影响 - 会议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理论创新、史料挖掘、方法革新等方面的发展 [20] - 展现了浙江省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地方特色 [20] - 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历史镜鉴,回应全球化与数字技术带来的时代命题 [20]
回望艰难求索路(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创作背景 - 电视剧以1900-1912年为历史背景,聚焦清王朝最后12年的社会变革与民族命运 [1] - 通过虚构故事与真实历史结合,展现中华民族屈辱烙印与封建王朝衰败过程 [1] - 采用历史镜像手法对比1901年《辛丑条约》与2021年中美对话,突显中国国际地位的根本转变 [1] 历史研究与内容呈现 - 创作团队查阅大量影像、文字资料还原1900-1912年历史细节 [2] - 重点呈现日本对华"渐进蚕食"策略(军事扩张/经济控制/政治干预/文化渗透)[2] - 刻画留日学生群体从1901年数百人激增至1905年近万人的历史现象 [2] 核心人物与历史叙事 - 以留日学生群体为主线,展现其在传统与现代撕裂中推动近代化并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双重作用 [2] - 通过主人公视角揭示革命者"有理想无信仰"的历史局限性,导致军阀割据时代 [3] - 关联导演前作《问苍茫》,形成从清末变革(1900s)到新民主主义革命(1920s)的历史叙事连续性 [3] 创作立意与社会价值 - 通过青年群体命运折射民族命运,展现"个人撬动历史"的叙事逻辑 [2][3] - 明确"记住黑暗是为了光明未来"的创作主旨,强调历史反思的现实意义 [2] - 揭示1915年新文化运动与1921年中共成立对解决早期革命局限性的关键作用 [3]
《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 鲁迅故乡展出76件珍贵文物
中国新闻网· 2025-05-13 23:36
展览活动 - 《新青年·新觉醒——纪念〈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特展在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举行,展览分为"点燃新文化的火炬"和"吹响新时代的号角"两个板块 [1][3] - 展览通过史料、图片、文物等形式生动再现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背景、历程与意义 [3] - 现场展出76件珍贵文物,包括2件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和3件国家三级文物 [3] 文物展品 - 展品包括鲁迅致胡适信(国家一级文物)、施存统写给钱玄同的信、钱玄同和黎锦熙编辑出版的《国语月刊》特刊《汉字改革号》等 [3][5] - 鲁迅作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在该杂志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等作品 [5] 合作与书店 - 绍兴鲁迅纪念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鲁迅文化研究、展览等领域深入合作 [5] - 两家文博单位联合打造的鲁迅书店在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对外开放 [5]
少年中国之少年的形塑
新浪财经· 2025-05-08 12:46
梁启超与"少年中国"概念 - "少年"一词的新意义及"少年中国"概念通过梁启超的《清议报》传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熟悉的词语[1] - 许多革命家和作家模仿梁启超使用"少年"作为笔名,如"同是少年""铁血少年""今日少年"等[1] - 不同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都被"少年"概念吸引,包括反对康梁改良立场的革命者陈天华[1] 晚清教育改革 - 1860年洋务运动期间成立传授西方知识的学校如同文馆(1862年)、广方言馆(1863年)[4] - 1898年梁启超参与创立京师大学堂(后改名北京大学),取代古老的国子监[4] - 1901年清廷核准张之洞提案,要求各省设立大学、各市设中学、各县设小学,课程包括传统学问和西方科学[5] - 1905年清廷废除已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5] 新式教育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首次接触现代学科如格致、算学、地理等[6] - 胡适因受严复和梁启超进化论影响,将名字改为"适"(取自"适者生存")[8] - 郭沫若描述新式学校教育唤醒自我意识,使他"蜕去自己的皮"与新时代同步成长[8] - 上百万中国青年在新式学校接受教育,经历与传统父辈完全不同的成长体验[9] 学生运动与革命 - 1902年南洋公学学生组织"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全体学生退学抗议,成为全国性新闻[15] - 145名前南洋公学学生创立爱国学社,成为革命青年培训基地,蔡元培、章太炎担任导师[16] - 邹容1903年出版《革命军》,号召流血革命救中国,成为革命青年的精神偶像[16][20] - 1905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邹容的牺牲被用来动员青年参加革命[20] 启蒙的多重维度 - 严复翻译进化论等西方学说打开青年接受现代思想的通道[23] - 吴稚晖回忆电灯等现代物质文明成为内陆青年的启蒙时刻[26] - 林纾翻译《茶花女》开创中国感伤文学传统,影响"鸳鸯蝴蝶派"小说[27] - 苏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将革命与恋爱结合,开创"革命加恋爱"情节模式[28] 现代青年主体性建构 - 新式教育使青年摆脱儒家修身治国传统,获得自我塑造的自由[9] - 章太炎批评现代教育限制学生自主性,提倡传统"眼学"而非现代"耳学"[11] - 无政府主义者追求塑造拥有绝对个人自由的"完人"理想[30] - 青年通过教育、革命、物质体验等多重路径完成现代主体性建构[21][26][28]
罗志田: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新浪财经· 2025-05-04 12:25
文学革命的核心观点 - 文学革命被误解为成功程度偏高,实际影响有限[1] - 胡适认为文学革命是"有意的主张"和"人力的促进",通过《新青年》加速了文学演进[1] - 陈独秀提出白话文兴起源于中国产业发达和人口集中的社会需求[1] - 文学革命与废除科举后的社会变动及读书人阶层调整密切相关[2] 立说者与接收者的互动 - 胡适与陈独秀形成互补:胡适学术见解深刻,陈独秀把握现代化重点并提出"民主""科学"口号[4] - 留美学生通过《新青年》实现与国内思想界的衔接,改变了自说自话状态[6]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在国内引发轰动,但在留美学生刊物中无人理睬,显示接收面的差异[7] "我们"与"他们"的困境 - 清末白话运动区分"我们"(士大夫)与"他们"(民众),而文学革命要求士大夫先自我启蒙[9] - 新文化人面临既要面向大众又要保留文学裁判权的矛盾[17] - 反对者如梅光迪、林纾指出若用白话则社会阶层界限模糊的潜在问题[18] 文学革命的实际影响 - 新文学作品主要读者是边缘知识青年而非真正的底层大众[26]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言小说销量不逊于白话小说,显示文学革命在白话推广上仅部分成功[25] - 新文学读者群多是从林译文言小说转向的群体及向往上流社会的知识青年[26][29] 白话文的特性与接受 - 胡适强调白话文"简捷和易于教授"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30] - 周作人批评胡适"活文学观",认为文言与白话差异主要在文体而非死活[12][13] - 白话文运动降低了写作门槛,使边缘知识青年获得与精英竞争的机会[28][29] 社会阶层的反应差异 - 真正底层读者长期不欣赏白话文学,而张恨水的文言小说在通俗市场广泛流行[25][31] - 新文化人未意识到其作品主要影响菁英和边缘青年,与大众实际存在疏离[32] - 梁启超与梅兰芳的受众对比显示知识菁英与大众的文化偏好差异[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