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搜索文档
今天我们如何读古籍(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读懂古籍不容易,即便是清代大学者戴震,在求学期间也经常茫然。 读《尚书》,读到"乃命羲和",由于不知星辰运行之理,只得掩卷;读《诗经》,发现自己不通古音, 很多诗读起来不押韵;读《礼经》,则因为不了解古代宫室衣服之制,就看不懂了……总之,戴震感觉 自己读古籍,仿佛横垄地拉车——一步一个坎,很受打击。 一个是文字难通。文言文之语法、词汇,于今人晦涩难懂。有读者说,读古籍,常常有一种"每个字都 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什么意思"的感觉。 一个是古籍难选。存世古籍有20多万种,单一部《四库全书》便收书3400余种,约8亿字。洋洋书海, 有没有一开船就迷航? 再一个是古籍中的很多知识、思想和今天有距离。古人的伦理纲常、宇宙观念、繁文缛节,常与今世差 别较大。 古籍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从《论语》中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宇宙之叹,到《史记》里太史公"通古 今之变"的史家孤诣,皆是古人智慧结晶。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家底保存下来、传播开来,是每一代中 国人的分内之事。 古籍中藏着语言表达与思想绽放的绝高技艺。古人善以寸毫之力,载千钧之思。《左传》名篇《郑伯克 段于鄢》,只用700多字,就把家国权谋、人性幽微阐释殆尽;《庄子》借"庖 ...
《诗经》中蕴含的社会治理智慧
人民网· 2025-06-13 09:11
中华文明传承与治理智慧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历史对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诗经》蕴含的社会治理智慧对当代具有启示意义 [1] - 《诗经》展现的综合治理模式以德法共治为核心,包含仁慎相济方式、风雅之治特征和家国协同支撑 [1] 德法共治理念 - 周代确立"德主刑辅"原则,以道德教化为主导、刑罚惩治为补充,奠定德法共治基础 [2] - "敬天保民"思想强调天命与民心相合,将民视为治理核心,《诗经》警示统治者需亲力亲为取信于民 [3] - "明德慎罚"治理模式主张德教为先、慎用刑罚,区分故意与过失犯罪并给予不同处理 [4] 司法实践智慧 - "甘棠决讼"体现巡回审判模式优势:便捷性缓解百姓奔波、亲民性增强司法信任、公正性确保裁判准确 [6][7] - 周代建立层级分明诉讼程序,基层司法官调查后移交司寇终审,重大案件实行"三刺"集体议决制度 [8] - 量刑原则强调宽严相济,对严重犯罪坚决惩处,同时允许赎刑避免冤滥,五刑制度按罪行轻重分级处罚 [9] 风雅之治路径 - 《诗经》通过婚礼、宴饮等场景将礼的规范具象化,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化效果 [11] - 周代采用"乐教为柔,刑杀为刚"的治理体系,雅乐强化秩序,风诗反映民情,刑罚作为必要威慑手段 [12] 家国协同格局 - 采风制度通过收集民歌了解民生疾苦,十五国风体现"下以风刺上"功能,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14] - 宗族组织通过宗法伦理维系秩序,乡老专司教化调解,形成"国"与"家"协同的立体治理格局 [15]
在时光褶皱中寻找永恒灯火 —— 五本经典书籍照亮生命维度
搜狐财经· 2025-06-10 13:13
深夜伏案的教授总习惯在台灯下压一本《史记》,咖啡店的白领用 kindle 重读《莎士比亚悲剧集》,地 铁通勤的年轻人耳机里播放着《菜根谭》有声书。当碎片化阅读裹挟着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真正能穿越 时光的经典始终如同灯塔,用不同的光谱为生命注入能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启示录:看见不可见 舞蹈家邓肯在自传中写道:「真正的自由是从社会模具中剥离出本真形态。」当社交媒体不断重塑人格 面具,这位赤脚跳舞的叛逆者在书中的呐喊愈发振聋发聩。她与罗丹的艺术交锋、在战火中的巡回演 出、对传统芭蕾的反叛,构成了解锁创造性思维的密码库。书中「用身体写诗」的理念,正被当代行为 艺术家奉为圭臬。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东方禅意与存在主义的对话 弘一法师的这句话被印在千万个手机壳上,原著中「断舍离」的智慧却有更深的生命体悟。当物质焦虑 与精神内耗成为时代病症,书中「茶杯倒空才能续新茶」的隐喻成为治愈良方。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的解 构路径,这种融合佛家「去执」与道家「无为」的处世哲学,为竞争社会中的疲惫心灵提供了柔性的缓 冲地带。 《秦吏》:历史褶皱里的生存启示录 七月新番笔下的小吏黑夫,在秦制军功体系中的攀升之路,意外折射着现代职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