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搜索文档
探寻上古中国的彼岸世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7 12:55
文章核心观点 - 先秦时期关于彼岸世界的认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遥不可及、美妙绝伦的“诗与远方”,另一类是人死后的世界,人们对后者的看法在希望与失望间徘徊,而儒家则强调在此岸世界积极进取[3][5][7] 先秦彼岸世界的分类 - 第一类彼岸世界是将人迹罕至的遥远界域视为理想中的“诗与远方”,如《山海经》和庄子描绘的“藐姑射山”和“昆仑”神山,这些地方被描述为神仙居住、万物尽有的美妙所在[3][4] - 第二类彼岸世界是同样遥远但令人感到奇怪和恐怖的地方,屈原在《招魂》中描绘了东方“十日代出,流金铄石”、南方多食人巨兽、西方“五谷不生”的“流沙千里”、北方“飞雪千里”的苦艰景象[5] 人死后的彼岸世界观念 - 先秦人们认为祖先去世后可以生活在天上,特别著名的人物如周文王可“在帝左右”,这种观念可溯源至远古岩画中生活在天上的部落酋长形象[5][6] - 商周时代通过频繁祭祀奉献食品和酒,如“大牢”(牛)和“小牢”(猪羊),并以“燎”的方式让香气上达于天,表明人们认为先祖在彼岸世界的生活与此岸世界一样需要饮食[6] - 现实中的荒冢枯骨使人们对彼岸世界的美好产生怀疑,如陶渊明《挽歌》诗和白居易的诗句都透露出“来自尘土,归于尘土”的意念,表现出对死亡和彼岸世界的冷静与无奈[6][7] 儒家对彼岸世界的态度 - 孔子和儒家强调在此岸世界积极奋斗进取,对于子路问“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认为首要任务是做好人生之事,死后之事乃不急之务[7] - 儒家主张生时光明正大于天下,死者自正大光明于后世,这是先秦时期对于彼岸世界问题最为正确而积极的回答[7]
解码中韩文学里的“文化同根”
环球时报· 2025-11-03 07:25
活动概况 - 环球时报英文版、驻华韩国文化院、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联合举办“阅读四季”中韩文学沙龙 [1] - 活动旨在通过中韩文学对话为两国人文交流搭建新平台 [1] - 特邀中韩两国文学名家参与并发布中韩文学阅读倡议 [2] 中韩文化同根性 - 多位嘉宾使用“同根同源”形容中韩两国关系 [4] - 韩语词汇的60%以上由汉字构成,被视为文化的延续 [4] - 韩国是接受中国文化内容最多的国家之一,首尔大型书店能买到超过1000本与中国相关的书籍 [4] 文学作品互译与传播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如《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三体》及网络文学在韩国书店长年畅销 [6] - 韩国文学作品《刺鱼》等因其普世性文化符号(如父亲形象)在中国产生共鸣 [6] - 2024年韩国作家韩江获诺贝尔文学奖,推动韩国文学进一步走进中国读者视野 [9] 文学创作的地域性与全球性 - 地域性被视为写作的特殊性和创新性,世界性则是人性共鸣 [6] - 余华、莫言等作家通过本土背景探讨普遍情感,其作品彰显人类尊严 [7] - 越深入挖掘一国语言,越能触及人性本质,即使经过翻译也保持持久力量 [8] 青年与未来交流 - 活动邀请中韩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发布文学阅读倡议,旨在激发青年一代阅读热情 [2] - 青年被视为中韩两国的未来,文学对话可激发新的灵感和思想碰撞 [10]
张朋兵评《诗经学的现代转型》|《诗经》何以“现代”?
新浪财经· 2025-08-16 11:12
《诗经》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 - 晚清民初思想启蒙与文化抗争推动《诗经》从"五经之首"转变为"文学作品"的认知转型 [2] - 封建帝制终结导致《诗经》维系的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瓦解,教育制度改革成为转型起点 [3]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保留《诗经》作为伦理修身课程,强调培养"爱国爱类"的国民意识 [5] 国家道德重塑与经典解构 - 晚清教材将《诗经》阐释重心从"圣王仁德"转向个人社会义务,如《小雅·大田》被解读为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5] - 1920年代钱玄同提出"裂冠毁冕"主张,要求剥去《诗经》神圣外衣,还原其平民文学本质 [6] - 梁启超提出"六经皆史料"观点,顾颉刚主张用考古学方法研究《诗经》,彻底解构其经典地位 [6] 现代文学观念建构 - "五四"学者以"抒情"为核心重构《诗经》文学价值,周作人将"止乎礼义"改为"止乎情" [8] - 民俗歌谣运动兴起,1918年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将《国风》视为"民众文学"与当代民谣对比研究 [9] - 引入西方"韵文-散文"演进模式,章太炎、刘师培论证《诗经》符合文学进化公例,确立其"中国文学之祖"地位 [11] 民族国家认同构建 -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建立诗骚二元格局,突出中国文学多元性 [12] - 从时间维度将《诗经》定位为白话文学起源,体现文学进化轨迹 [12] - 通过"他者"视角将《诗经》作为"地方性知识"融入世界文学体系 [12] 科学方法的运用与局限 - 1920年代三次学术讨论聚焦《国风》恋情的科学解释,如郭沫若《卷耳集》强调情感开掘 [13] - 西方"poetry"概念与中国"诗"的简单对应导致文化误读,暴露科学方法适用限度 [15] - 近代学者文化自卑心理造成"唯西方论"倾向,王国维、鲁迅等对中国文学评价消极 [16]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上 中外作家畅谈“古典” 古典不“古” 每次阅读都是新生
解放日报· 2025-08-13 09:35
活动概况 -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作为上海书展特色子单元 自2011年创立以来已邀请300多位中外作家学者 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 - 本届论坛在虹口区雷士德工学院举办 聚集爱尔兰 瑞典 马来西亚 美国 英国 韩国 德国等多国嘉宾及中国作家学者近30人[1] - 活动设置上下半场学术主持 围绕"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主题展开讨论[1] 文学价值探讨 - 古典文学展现跨越三千年的人性内核共通性 现代表达方式更开明便捷但人性本质未变[2] - 经典作品通过反复拆解与重织获得生命力 如《奥德赛》到《尤利西斯》的现代改写体现借时间文化与个体洞见的棱镜实现新生[2] - 《红楼梦》管理智慧可应用于现代企业 贾府管理结构包含精神领袖 强势CEO和柔性管理 警示企业需具备危机意识[3] 活动影响力 - 未来六天将举办50多场文学活动 涵盖诗歌之夜 文学对谈和签售分享 场地包括上海展览中心 思南文学之家 建投书局等六大文化场所[3] - 首次采用网络直播扩大辐射范围 并设立乌镇分会场实现三位外国作家与当地读者互动[3] - 活动成为中国读者了解世界文学的窗口 也成为上海和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窗口 吸引外国嘉宾延长停留时间并访问多座城市[3]
今天我们如何读古籍(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古籍阅读的难点 - 文字难通: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对现代人晦涩难懂,常出现"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不懂"的情况 [2] - 古籍难选:存世古籍超过20万种,仅《四库全书》就收录3400余种约8亿字,选择难度大 [2] - 古今认知差异:古籍中的伦理纲常、宇宙观念等与现代社会存在较大距离 [2] 古籍的价值 - 传统文化载体:包含从《论语》的哲学思考到《史记》的历史智慧等古人智慧结晶 [3] - 语言艺术典范:《左传》用700多字完整展现权谋与人性,《庄子》通过寓言阐释自然之道 [3] - 研究方法启示:戴震采用"一字穷源"的考据方法,为现代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 [3] 现代阅读辅助工具 - 工具书支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解决文字障碍,目录学著作辅助书籍选择 [3] - 系统性引导:工具书如同"渡河之筏"跨越文字障碍,目录学类似"导航软件"指引书海航行 [3] 阅读意义与方式 - 人文价值:古籍蕴含跨越时空的人文智慧,实现与古代智者的精神对话 [4] - 自我认知:通过古籍阅读帮助在现代社会洪流中确立文化身份与方向 [4]
《诗经》中蕴含的社会治理智慧
人民网· 2025-06-13 09:11
中华文明传承与治理智慧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历史对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诗经》蕴含的社会治理智慧对当代具有启示意义 [1] - 《诗经》展现的综合治理模式以德法共治为核心,包含仁慎相济方式、风雅之治特征和家国协同支撑 [1] 德法共治理念 - 周代确立"德主刑辅"原则,以道德教化为主导、刑罚惩治为补充,奠定德法共治基础 [2] - "敬天保民"思想强调天命与民心相合,将民视为治理核心,《诗经》警示统治者需亲力亲为取信于民 [3] - "明德慎罚"治理模式主张德教为先、慎用刑罚,区分故意与过失犯罪并给予不同处理 [4] 司法实践智慧 - "甘棠决讼"体现巡回审判模式优势:便捷性缓解百姓奔波、亲民性增强司法信任、公正性确保裁判准确 [6][7] - 周代建立层级分明诉讼程序,基层司法官调查后移交司寇终审,重大案件实行"三刺"集体议决制度 [8] - 量刑原则强调宽严相济,对严重犯罪坚决惩处,同时允许赎刑避免冤滥,五刑制度按罪行轻重分级处罚 [9] 风雅之治路径 - 《诗经》通过婚礼、宴饮等场景将礼的规范具象化,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化效果 [11] - 周代采用"乐教为柔,刑杀为刚"的治理体系,雅乐强化秩序,风诗反映民情,刑罚作为必要威慑手段 [12] 家国协同格局 - 采风制度通过收集民歌了解民生疾苦,十五国风体现"下以风刺上"功能,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14] - 宗族组织通过宗法伦理维系秩序,乡老专司教化调解,形成"国"与"家"协同的立体治理格局 [15]
在时光褶皱中寻找永恒灯火 —— 五本经典书籍照亮生命维度
搜狐财经· 2025-06-10 13:13
经典文学与现代阅读 - 经典文学作品如《史记》《莎士比亚悲剧集》《菜根谭》通过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等多种形式持续影响现代读者,成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灯塔[1] -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盲文世界的认知构建,隐喻当代人在信息洪流中寻找本质认知的困境,其感官描摹具有治愈现代人感官麻木的作用[2] 金融与经济著作 - 《金融的本质》以通俗比喻如"经济列车的巡道工"解释美联储职能,用超市面包价格说明通货膨胀,使普通读者能理解复杂金融概念[3][5] - 书中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复盘成为理解当前经济震荡的重要参考,尤其在全球债务危机和数字货币冲击传统金融架构的背景下[5] 艺术与自由思想 - 邓肯自传《我的爱我的自由》强调从社会模具中剥离本真形态的自由理念,其"用身体写诗"的创作思想深刻影响当代行为艺术[6] - 书中记录的与罗丹艺术交锋、战火中演出等经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密码库,对社交媒体时代的人格面具形成反叛[6] 东方哲学与现代生活 - 弘一法师"断舍离"智慧通过"茶杯倒空"等隐喻,为物质焦虑时代提供融合佛家"去执"与道家"无为"的解决方案[7] - 这种东方禅意哲学与西方心理学形成对比,为竞争社会中的精神内耗提供柔性缓冲[7] 历史题材的现代启示 - 历史小说《秦吏》通过秦制军功体系中小吏的攀升之路,折射现代职场生存法则和公司制度中的奖惩机制[8] - 作品以扎实考据展现制度与人性的博弈,为读者提供理解组织运行底层逻辑的古今镜像[8] 经典文化的现代表达 - 经典作品如《诗经》《伊索寓言》通过短视频平台、管理案例等新形式持续焕发生命力,证明经典不是博物馆标本而是活态文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