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偷工减料
搜索文档
别再怪技术不行了,企业数字化做不好,问题出在 “过程偷工减料” 上
36氪· 2025-10-10 08:27
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核心原因 - 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领导者对技术缺乏敬畏之心,习惯用行政思维指挥专业决策[1] - 数字化项目失败通常被归咎于技术问题,但实际上是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偷工减料"行为导致[1] - 企业数字化建设中的"偷工减料"本质是"短期利益对长期价值的透支"[5] 企业方的偷工减料行为 - 战略层面存在数字化规划形同虚设或直接照抄同行方案的行为,忽略对企业现状和业务流程的深入分析[2] - 意识层面将数字化视为花钱的事而非战略投资,追求面子工程和短期可见亮点,跳过数据治理等关键环节[3] - 商务层面刻意节省成本,选择低价供应商或砍掉重要功能模块,导致系统功能残缺无法满足业务需求[3] - 实施层面压缩项目周期,导致需求调研不充分、流程设计粗糙、测试环节缺失,系统带病上线[4] - 运营层面存在责任模糊、考核错位、管控缺失问题,数字化项目成为三不管地带[5] 软件公司的偷工减料行为 - 商业利益导向导致短期收益优先,通过压价竞标后压缩实施成本和功能投入来确保利润[6] - 自身能力短板在架构设计、业务理解与实施交付等环节表现明显,项目经理同时负责多个项目导致精力分散[7] - 客户认知偏差如过度压价和盲目赶工期,给软件公司提供了偷工减料的借口[8] 偷工减料行为的系统性原因 - 认知偏差导致双方认为关键环节不重要,形成"想省就省"的心态[9] - 机制缺陷造成关键环节没人管、没人担责,形成"能省则省"的局面[9] - 资源不足迫使企业"不得不省",因为没钱、没人、没时间[9] - 能力薄弱导致企业"不知道不能省",无法识别风险[9] 数字化建设各环节的具体问题 - 战略规划阶段跳过数字化战略对齐和现状诊断,导致项目偏离企业实际需求[10] - 需求分析阶段压缩需求调研周期,需求文档模糊化,导致系统与业务脱节[10] - 技术选型阶段便宜优先,跳过概念验证,导致系统扩展性不足[10] - 开发实施阶段省略数据治理和简化测试,导致系统频繁崩溃和数据失真[10] - 培训运维阶段压缩用户培训和削减运维资源,导致系统使用率低和故障响应滞后[10] - 迭代优化阶段冻结迭代预算和拒绝适配业务变化,导致系统无法支撑业务增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