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通用物理 AI
icon
搜索文档
元戎启行周光:智驾最终拼的是 AI 技术,不只是规模丨具身智能对话#13
晚点Auto· 2025-04-14 21:47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 - 行业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实现无人驾驶,包括基于高精地图的RoboTaxi路线(Waymo、小马智行)和渐进式路线(特斯拉)[5] - 元戎启行提出新解法RoadAGI,借鉴大语言模型发展路径:从弱专家模型→通才→强专家模型,认为智驾系统也需要经历类似过程[5][6][8] - RoadAGI战略旨在打造移动能力的"通才"系统,可应用于汽车、摩托车、配送小车等多种移动终端,最终实现L5级自动驾驶[5][6][9] 技术范式迭代 - 智驾技术范式从Transformer到BEV再到端到端,主要由特斯拉引领,但特斯拉不再公布细节后行业出现技术路线分歧[6] - 元戎启行是行业少数坚持技术判断的公司,最早提出前融合、无高精地图、端到端等技术,目前是国内三家量产上车城市NOA的供应商之一[6] - 公司正在推进VLA模型(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认为技术断代领先能带来商业机会[11]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一季度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市场,虽然不完全适应中国路况但基础能力强大[6][15] - 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将智驾门槛拉低到10万元以下车型,打响普及战[6] - 有能力自研智驾的车企越来越少,多数选择与供应商合作,供应商经历洗牌后仅剩头部玩家[6] 公司发展策略 - 元戎启行当前量产车型达4万台,预计2024年将达20万台,认为10万与100万的数量级差距是1倍而非10倍[13] - 强调AI能力比规模更重要,认为L5五年内实现的概率不低,大模型方法将改变行业[15][16] - 工程能力与技术能力同等重要,通过首个量产项目建立了体系能力,现在可同时服务多个客户[11][12] 产品与技术理念 - RoadBrain是RoadAGI战略下的产品,作为移动能力的"通才"阶段,目标是实现不同终端1000公里接管一次,最终在汽车上实现10万公里接管一次[6][9] - 认为单一场景数据有限,需要自行车、摩托车等多终端数据丰富模型知识[9] - 下一代车端方案将是统一的数据驱动大模型,不同于传统端到端,符合大语言模型工艺但参数量适中[9] 行业趋势判断 - 特斯拉FSD V13在美国已达到"无接管意愿"水平,与Waymo差距缩小[15] - 华为是"点燃中国智驾之火"的公司,其无图方案的成功促使车企改变防守心态[15] - 智驾终局将趋于同质化,差异仅体现在驾驶风格偏好,但当前距离真正好用还有差距[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