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精神

搜索文档
离开高中之后,我才能体会所谓“学习的快乐”
虎嗅· 2025-07-25 15:45
学习动机与兴趣 - 早期学习被描述为痛苦且缺乏内在动力 主要依靠外部奖励如小红花和排名来驱动 [1] - 学习与快乐在早期教育阶段被普遍视为对立关系 形成"学习结束即快乐开始"的二分法思维 [3] - 大学阶段出现转折 专业课内容开始激发真实兴趣 如憲法课程通过趣味性授课方式实现全勤 [4][5] 高等教育模式观察 - 大学采用选必二分制度 必修课注重普及性 选修课承载深度内容 有效解决教学双向需求矛盾 [6] - 法学教育存在明显功利性特征 罕见非职业需求的爱好者 相比而言社会学等学科更具普适吸引力 [8] - 英语教育价值在大学阶段发生质变 从应试工具转变为兼具工具性与美学价值的技能 [7] 专业能力发展路径 - 兴趣驱动型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如对虚拟财产法律问题的研究深度超越专业学者 [6] - 学科特长与应试体系存在冲突 高考强调短板效应 而社会需求更注重长板效应 [20] - 研究生选拔机制仍存缺陷 公共课门槛可能阻碍专业人才发展 如法学考生受英语难度制约 [20] 跨学科学习现象 - 社会学展现出独特学科魅力 酒神精神等概念引发跨领域共鸣 甚至渗透进游戏文化 [10][14] - 脱口秀行业形成自律性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其实践效果超越法律保障水平 [16] - 非传统学习渠道价值凸显 如通过影视作品培养语言兴趣可能改变早期教育困境 [8] 人才竞争现状 - 教育体系产生两类典型人才 以分数为导向的"保研工具人"和以兴趣驱动的专精型人才 [20] - 当前评价机制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深度研究者常被应试强者压制 [20] - 专业赛事参与者展现极致敬业精神 如两年300场开放麦并系统复盘的职业发展路径 [16]
世界先锋戏剧扎根海边,阿那亚戏剧节狂欢落幕
第一财经· 2025-07-01 16:17
第五届阿那亚戏剧节概况 - 第五届阿那亚戏剧节于6月29日落幕 持续11天 吸引40位中外导演在15个剧场空间带来94场演出 [1] - 戏剧节以"情感和理智"为主题 涵盖现代舞 荒诞剧 肢体 人偶 声音 材料 机器人戏剧等多种形式 [1] - 法国北方剧院艺术总监大卫·博贝执导开幕大戏《唐璜》 比利时OG剧团带来闭幕戏《谢谢谢谢》 [3] 国际化与艺术特色 - 艺术总监孟京辉表示戏剧节以全球化视角展现戏剧与社会 时代的对话 充满矛盾与美丽 困惑与笑声 [3] - 80后导演聂竞竹将剧场 影像与当代艺术融合 打造跨界的魔幻艺术现场 [5] - 国际评审团包括波兰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印度等国家成员 评选出金奖剧目《异常》 [8] 未来戏剧与青年创作 - "未来戏剧SHOWCASE"板块收到387份投递作品 涵盖舞剧 肢体 戏曲 互动剧场等形式 [7] - "候鸟300"项目汇聚全球300位创作者 完成300小时集体共创 作品类型不设限 [7] - 金奖剧目将获得10万元奖金 并受邀参加下一届阿那亚戏剧节"特邀剧目"单元 [8] 自然空间与戏剧创新 - 戏剧节充分利用10个户外剧场和2个半露天剧场 如孤独外剧场 海边剧场 沙丘剧场等 [14] - 环境戏剧朗读在沙滩 树林 草地 泳池等自然场域进行 增强情绪表达 [14] - 2023年《鱼没有感情》让观众在丛林和栈道穿梭 2024年《桃花扇》在露天泳池表演 [15] 戏剧风格与观众体验 - 阿那亚戏剧节以时长短 多元性强 风格先锋另类为特点 但长篇大戏较少 [17] - 现代舞《初·恋》借助海边多变天气制造戏剧性 观众与舞者在风雨中互动 [12] - 剧评家张再涂认为自然景观与戏剧情境的叠加能产生奇妙效果 如小号声与浪涛声的交叠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