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现经典
icon
搜索文档
系列的系列|追寻逝去的时光中遗落的杰作
新浪财经· 2025-08-22 16:28
文学经典重现的行业现象 - 文学史充满经典作品被遗忘后又重新被发掘的案例,例如《白鲸》在1926年再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1945年因军需版图书重获新生 [1] - 科技公司如谷歌和人工智能公司正大规模扫描书籍进行数据化,但此过程可能导致书籍被拆散,且机器阅读的普及与人类阅读量的下降形成对比 [1] - “重现经典”系列于2005年启动,是国内首个以发掘被忽略作品为理念的文学系列,选择标准包括从未在中国翻译出版、曾译介但未受重视、或因商业化被淡忘的作品 [2] “重现经典”系列的发展与策略 - 该系列诞生于中国出版业转型升级高峰期,面对图书市场商业化倾向如青春文学和成功学占据主流,以及外资进入后畅销书全球同步压缩经典作品空间的市场环境 [4][5] - 截至2009年,系列已出版29个品种,预告选题包括《美丽新世界》、《华氏451》等日后知名作品,打头阵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和《秘密花园》则较为陌生 [5][6][7] - 系列在2011年完成装帧升级变为精装本,并因市场环境变化、作品公版或版权到期而重新规划,将《飞越疯人院》等书纳入系列 [10] - 系列商业成功案例包括《万里任禅游》在更名为《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后在中国售出超过65万册,显示经典作品的价值释放可能需要长期过程 [11] 同类出版系列的兴起与模式 - “重现经典”之后涌现类似系列,如“拾珍铺子”系列推广了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等风格化大师,“文学·异托邦”系列重新思考现代主义文学 [13][14] - “记忆的角落”系列于2021年启动,采取便携小开本,关注世界文学中著名作家的短小精悍作品及小国家大师,策略上追求规模化以形成整体市场效应 [16] - 九久读书人公司策划丛书的主要策略是以规模化、集团化形成蓄水池效应,通过系列中包含知名作家和冷门作品,在爆发期获得更好口碑和市场反馈 [16] - 该系列编辑提到营销资源有限,推广得益于内容本身吸引读者和学者推介,如赛珍珠短篇小说集得到镇江纪念馆支持,并需严格控制成本 [17] 诗歌出版领域的精耕细作 - “沉默的经典”系列诞生于2013年,当时外国现代诗歌市场接受度极低,该系列选取特定角度,在冷门领域寻找更深层内容,如推出D H 劳伦斯的诗集《灵船》 [27][31] - 近十年外国现代诗歌作为图书品类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培养了稳定读者群,“巴别塔诗典”等丛书在健康商业模式中稳步扩大规模,得益于出版机构精耕细作 [31] - 系列最新出版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英语诗集《厌倦了爱》,挖掘其作为双语诗人的被忽略面相,进一步完整其创作图谱 [28][30] 女性作家及冷门题材的发掘 - 从女性主义视角回顾,文学史存在对女性作家的普遍遗忘,法国伽利玛出版社的“想象”系列目录中女性作家不足30位 [32] - 中国出版界近年引入许多被忽视的女性作家作品,如新经典出版露西亚·柏林、托芙·迪特莱弗森的作品,明室出版《黄色墙纸》等 [35] - 英国作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小说《激情耗尽》由出版品牌惊奇引入中国后成为畅销书,已第七次印刷,并引发多个新译本,使其从鲜为人知变为女性主义文学经典 [36][38][39] 中国本土文学的再发现与出版业挑战 - 中国文学中未被重视的作家再发现构成书籍文化一部分,如1980年钱锺书《围城》再版取得空前成功,民国文学如徐志摩、张爱玲在销声匿迹几十年后被广泛阅读 [41][42] - “海豚书馆”红色系列集中打捞中国现代文学史遗珠如宋春舫、南星等,学者陈子善在张爱玲热等背后进行了辛勤的资料钩沉工作 [42][44] - 中国出版业对自身档案挖掘不充分,行业从公司化经营至今仅20多年,又面临恶劣市场环境,但回溯式出版已成为全球潮流,是对过分市场化的纠正 [46][48] - 当前短视频和互联网平台盛行导致书籍文化衰落,行业内“绝版复活”思路侧重于二级市场溢价评估需求,体现了大量不再出版书籍的价值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