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保护
搜索文档
(走进中国乡村)百年渔村有个“江豚湾”
中国新闻网· 2025-10-24 13:25
中新社南昌10月24日电 题:百年渔村有个"江豚湾" 作者 卢梦梦 霜降已过,长江中下游南岸,悠悠赣水寒意渐浓。 24日一早,在赣江北支,江西南昌东湖区扬子洲镇的渔业村,67岁的郭细根如往常一样,在晨曦中开始 巡查岸线。这一天,适逢第16个"国际淡水豚日",也是中国第7个"长江江豚保护日"。 江豚归来,村民过去停船结网的江湾圩堤变成"追豚宝地"。这片长度约2公里,江面宽度长期维持在200 米的水域便被称为南昌"江豚湾"保护区。当地最新科考观测记录显示,在此定居的江豚达15头。 一江碧水有了活力,江边的渔业村开始迎来新生机。2022年,渔业村北岸自然村被列为南昌市乡村振兴 示范村。做好村庄环境整治、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打造"观江豚+品鲜鱼"旅游线路,"告别江湖"的渔民 逐渐找到了就业增收新出路。 "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镇渔业村党支部书记郭友谊表示,目前,渔 业村还在规划"江豚渔村"农旅项目,以挖掘百年渔村的现代魅力。 10月22日,航拍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南昌东湖区扬子洲镇渔业村。 吴敏 摄 2020年8月,江豚在江西南昌东湖区扬子洲镇渔业村的"江豚湾"逐浪嬉戏。(资料图)余会 ...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淘淘”20岁了
长江日报· 2025-07-06 08:35
长江江豚人工繁育成果 - 世界首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淘淘"迎来20岁生日 其家族已发展至5头 为濒危物种带来希望 [1] - "淘淘"2005年7月5日出生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 创人工繁育存活首例 [1] - 科研团队通过调整种群结构 2020-2024年成功实现"淘淘"三胎繁殖("汉宝""小久久""F9C24") 突破馆养繁育困境 [1] 科研保护进展 - "淘淘"案例积累20年生物学研究数据 推动自然种群保护 武汉水域已形成三个稳定江豚种群 [2] - 中国长江江豚保护经验获国际认可 2024年6月柬埔寨 老挝等五国代表专程考察 [2] -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启动"国际小型鲸类保护研究计划"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价其"为全球保护点亮曙光" [2] 物种生物学特征 - 长江江豚5岁性成熟 平均寿命20-25岁 目前最长寿命记录为40岁 [1]
重磅榜单发布,武汉连续4年入选
长江日报· 2025-06-24 19:00
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 - 2025年度《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报告》发布,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杭州、成都、南京、武汉、天津入选海外影响力年度城市 [1] - 武汉因科技研发及应用领域动态获得关注,第四次入选该榜单 [1] - 报告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 [2] - 海外综合曝光度是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的重要一级指标 [3] 武汉海外传播数据 - "发现武汉"海外账号粉丝总量241.73万,覆盖63个国家和地区 [4] - "大美中国·遇见春天"全球传播联动总曝光量1275.56万次 [4] - 武汉马拉松樱花主题内容曝光量超300万,黄鹤楼舞龙视频曝光量1786万 [4] - 视频《灵动万物》曝光量742.91万 [4] - "读懂中国 发现武汉"系列视频海外曝光量超850万,触达人群约9.7亿 [7] 国际关注与合作 - 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巴基斯坦外交杂志专家比拉尔·萨博利等国际大V密切关注武汉 [6] - 2025年亚洲小型鲸类管理与保护经验交流会在武汉举行,19位东南亚国家官员及专家参与 [8] -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表示长江江豚保护经验正向东南亚国家推广 [9] - 《柬中时报》刊发文章,中国驻印尼大使王鲁彤在海外社交平台点赞武汉江豚保护 [9] 科技创新与产业曝光 - 2024年武汉"无人驾驶""光谷"等交通创新关键词获国际关注 [10] - 越南、尼泊尔驻华大使等5国外交官及60余位中外媒体记者参与"漫步中国·发现武汉"活动 [12] - 200余家中外媒体推出200余篇报道,包括总台新闻频道、CGTN、新华社等 [12] - 中蒙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调研武汉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及东风岚图汽车生产线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