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理韧性
icon
搜索文档
用“决策罗盘”告别拍脑袋 ——读《怎样决定大事》
上海证券报· 2025-08-18 01:59
《怎样决定大事》 (英)劳伦斯·艾利森 尼尔·肖特兰 著 祝卓宏 王 洵 译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湛庐文化 2025年4月出版 用"决策罗盘"告别拍脑袋 ——读《怎样决定大事》 ◎王宙洁 我们正处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如影随形,构成了当下生活的底 层逻辑。在这样的环境中,决策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分析判断,而是一种能左右投资成败、掌控企业命运 的核心能力。劳伦斯·艾利森和尼尔·肖特兰合著的《怎样决定大事》一书,创新性地提出了"STAR"模 型,为应对复杂决策难题搭建了一套实用的思维框架。 该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完美决策"的幻象,直面人们在关键抉择中的认知困境。作者犀利地指 出:"没有行动,不叫决策"。真正的决策是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承诺。这宛如一盏明灯,为迷 茫中的决策者提供了方向指引,恰似罗盘之于航船的重要性,在不确定性迷雾中照亮前行之路。 "STAR"模型:锚定行动的坐标 在传统财经理论中,决策常被简化为数据模型与概率计算,忽略了人性陷阱与时间变量。作者在书中明 确指出:"决策的意义在于要将其付诸行动。" 当我们处于决策的十字路口,如何克服恐惧、拖延、逃避这三大弱点,充 ...
心理学|快速变强的隐藏开关——转念
经济观察报· 2025-07-27 09:26
心理学研究 - 人类大脑每天产生约6万个念头 其中80%带有负面倾向 这些念头如同生活滤镜 决定情绪和行为反应[2] - 转念本质是夺回生活主导权 通过改变事件解读角度 可瞬间改变情绪体验 如将客户意见视为提升机会而非针对个人[3] 转念方法论 - 贴标签法采用三步暂停流程:觉察当前情绪 为负面念头命名 进行证据核查与可能性置换 例如将同事未回复归因于忙碌而非排斥[4] - 视角转换术通过三个问题重构认知:评估事件长期重要性 借鉴榜样处理方式 提炼经验教训 如项目失败可转化为管理方法学习机会[5] - 语言重塑法替换消极语法 如"不得不加班"改为"选择完成重要目标" 将批评重构为具体改进方向 直接导向行动方案[5] 认知误区澄清 - 转念区别于自我安慰 需清醒面对问题而非假装不存在 也非逃避现实 改变解读方式恰恰提升解决问题效率[5] - 转念能力非天生特质 而是可通过练习掌握的技能 持续训练可重塑大脑神经回路 增强心理韧性[3][5]
心理学|“快乐教育”的父母为何养出抑郁的孩子
经济观察报· 2025-07-15 07:53
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 - "快乐教育"理念下父母倾向于避免严厉管教 营造宽松家庭氛围 强调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1] - 临床数据显示 过度关注孩子情绪的家庭中青少年抑郁发生率反而更高 [1] -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抑郁症青少年往往来自情绪高度关注型家庭而非控制型家庭 [1] 情绪管理失衡 - 快乐被塑造成唯一"正确"情绪 负面情绪被系统性地回避和消除 [2] - 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普通人仅54%时间处于快乐状态 其余为中性或消极情绪 [2] - 情绪压制导致自我怀疑机制 产生"父母付出这么多我还不快乐"的愧疚循环 [2] 挫折应对能力缺失 - 过度保护使孩子丧失处理失败 延迟满足等关键能力发展机会 [3] - 临床案例显示 表面优秀的孩子面对真实挫折时缺乏基本应对策略 [3] - 挫折被类比为"心理阻抗训练" 适度挑战对心理韧性建设具有必要性 [3] 教育方式优化路径 - 建议允许自然情绪表达 避免立即情绪干预 采用陪伴式沟通 [4] - 强调成长型思维培养 将失败重构为学习机会而非能力否定 [5] - 提出父母应示范挫折应对 分享职场人际等真实挑战经历 [5] - 指出快乐教育本质应是情绪光谱接纳 而非单极快乐追求 [5]
分数之外,如何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央视网· 2025-07-04 08:1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核心观点:各地正通过"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4][5] - 心理健康问题背景:数字化时代持续变化带来的压力需及时缓解,否则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3] - 政策举措:北京市发布20项具体措施,同步强化体魄与心理品质,覆盖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机制 [3][7][9] 学校实践案例 - 体育赛事设计:通过班级足球赛等全员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对抗中体验挫折并建立心理韧性 [6][7] - 趣味实践活动:朝阳区实验小学跳蚤市场提升学生自主沟通能力,内向学生通过活动增强表达自信 [8][9] - 课程体系设置:小学阶段侧重习惯养成、人际交往等实践,中学阶段融入心理韧性训练情境 [4][7] 家校协同机制 - 家长教育创新: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举办家长论坛,聚焦青春期亲子关系平等化重构 [9][10][12] - 家庭互动改善:家长通过沙龙学习尊重青少年发展规律,案例显示亲子关系从对抗转向和谐 [11][12] - 教师能力建设:开展全员教师身心健康实训计划,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以保障学生发展 [13] 教育理念升级 - 目标转变: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完整生命",强调强健体魄与阳光心态并重 [13] - 实施路径:通过体育赛事、实践活动、家校联动等多维度构建支持体系 [5][7][9] - 社会意义: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责任担当的国家建设者,适应未来竞争压力 [4][13]
焦点访谈|分数之外,如何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央视网· 2025-06-29 21:49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 核心观点:各地正通过"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政策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协同发展,重点培养抗压能力与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5][8][17] - 政策背景:北京发布20项具体措施,强调心理韧性训练与体育精神培养,目标是为未来竞争压力做准备 [5][8] - 实施案例: -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通过班级足球赛设计挫折教育场景,帮助学生处理失败情绪并建立团队精神 [8] - 朝阳区实验小学举办跳蚤市场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交能力与自主决策信心 [11] - 新型家长论坛聚焦青春期亲子关系,通过案例研讨改善家庭沟通模式 [13][15] 教育方式创新 -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设计(如抽签奖励机制)创造积极成长环境 [3] - 课程体系:分学段设置实践活动,小学阶段侧重习惯养成、情绪调适等基础能力培养 [9] - 师资培训:开展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计划,提升教师健康素养与服务能力 [15][17] 社会协同机制 - 实施框架:建立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的三维支撑体系 [8][11] - 家校联动:通过家长沙龙等形式传播科学教育理念,推动家长行为模式转变 [13][15] - 资源整合:将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非传统教学场景纳入心理健康培养路径 [6][11] 注:所有数据与案例均来自政策文件及学校实践报道,未涉及商业机构或财务数据 [1][3][5][6][8][9][11][13][15][17]
以积极心理赴留学之旅(留学经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9 05:32
留学心理健康关注 - 留学过程中面临文化冲突、学业压力、社交孤独等挑战,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家长和学生重视 [1] - 马丁・塞利格曼的PERMA模型从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成就5个维度解析幸福内涵 [1] 积极情绪培养方法 - 通过课堂肯定、结交朋友、欣赏异国美景等方式激发积极情绪,促进主动探索和融入 [1] - 每日微笑、积极自我暗示、与家人视频分享、接触自然等活动可缓解思乡与孤独感 [1] - 记录感恩事项、参与运动或艺术创作等愉悦活动能积累积极情绪,构建心理防线 [2] 心理韧性建设 - 心理韧性帮助学生在逆境中恢复成长,如调整心态、总结失败经验并重新出发 [2] - 应对课程难度或评分差异时,主动寻求教授指导、查阅学术资源以弥补短板 [2] - 乐观思维可化解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通过解释文化背景和学习当地礼仪促进融合 [2] 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 - 课堂小组讨论和课余社交活动(如行业论坛、志愿项目)有助于建立跨文化合作关系 [3] - 积极人际交往能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为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合作机会与推荐 [3]
信“心”心理问答|如何排除那些2小时后、8公里外的烦恼
经济观察报· 2025-05-29 08:41
焦虑机制分析 - 人类大脑存在"负面偏好"机制 该机制在进化过程中起到生存保护作用 但对现代社会非致命威胁过度反应 [2] - 现代生活被工作群消息 朋友圈展示 育儿琐事等"焦虑因子"持续触发 导致大脑处于防御性高速运转状态 [2] - 焦虑表现为对未来的灾难化想象 如担心PPT配色被批(概率3倍于现实压力) 孩子社交问题等非即时威胁 [1][2] 焦虑分类方法 - 需区分"老天爷的事"(天气变化)"别人的事"(同事生活选择)和"自己的事"(应对方式)三类控制范畴 [2][3] - 典型混合焦虑案例包含不可控因素(领导主观评价占60%)与可控因素(模拟汇报准备占40%) [3] - 建议对不可控部分贴"暂停标签" 将70%精力聚焦于可行动事项如设计幼儿分离仪式等 [3][4] 行动干预策略 - 将抽象焦虑拆解为5分钟可完成的具体动作 如查实时路况 制作幼儿绘本等微观行动 [4] - 微小行动可激活前额叶皮层 抑制杏仁核过度反应 打破焦虑-拖延循环的有效率达83% [4][5] - 建议设置每日10分钟"信息静默时段" 关闭工作群通知可使焦虑水平降低35% [5] 心理调节技术 - 通过触觉锚点(如幼儿手印钥匙扣)可将注意力拉回当下 减少50%的时空跳跃式焦虑 [5] - 语言重构技巧如将"不得不焦虑"改为"分配10分钟注意力"可提升自我效能感27% [5] - 每日10分钟正念呼吸训练 可使大脑信息过载状态缓解40% 类似"拧干海绵"效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