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银共居
icon
搜索文档
“青银共居”点亮乡村发展新实践 “好颜值”转化为“好价值”助农增收
央视网· 2025-09-08 10:4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行动 - 国家自2018年起持续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行动,先后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1] - 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被列为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单位,投入资金约1.4亿元用于全村河道整治[7] - 整治工程涉及河道总长度达28公里,包括拆除近百处违规网段和自建水坝,清理河浜淤泥1000多吨,打通水系[10] 水库村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 对全村40多条河道和70多座小岛进行统筹规划,修建23座桥梁打通全村水系,改变了过去河道淤塞、断头水网遍布的局面[3][10] - 为村民建设2到3层的联排别墅,采用江南粉墙黛瓦风格,并调整设计方案为每户加装水井和水泵,保留门前菜地[9] - 通过村民集中居住腾出新的物理空间,全村共有118户村民参与集中居住[10][13] 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探索 - 水库村全村共有432户村民,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40%,集中居住后探索发展文旅产业帮助村民增收[11][13][14] - 截至统计时,集中居住区118户村民中仅4户出租房屋,仅2户经营民宿,村民出租意愿低限制了文旅产业发展[14][17] - 2024年8月国内首个全域全场景"数字游民"生活示范区落地水库村,不到一年吸引200多名数字游民入驻,其中一半为创业者,已注册跨境电商、科技类企业7家[16] 乡村发展新模式 - 探索"青银共居"模式,借助数字游民、驻村大学生等青年群体与银发群体互动,例如在稻田举办英语课堂、帮助老年人试用外骨骼设备、开设社交媒体账号等[19][20] - 数字游民群体的到来为传统乡村发展实践了另一种可能,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和背靠国际大都市的优势吸引人才[16][20]
养老院开起“青年公寓”:年轻人陪伴抵租金,跨代共居养老新模式爆火
36氪· 2025-09-03 09:23
青银共居模式概述 - 青银共居指青年人和老年人以特定方式在特定空间下共同居住,实现交流互动[4] - 该模式于2021年通过B站真人秀《屋檐之夏》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对独居老人的广泛讨论[4] - 模式旨在解决老人独居和年轻人租房难的双向需求[5] 国内青银共居实践 - 国内模式目前主要开展于养老机构内,尚未出现居家养老方面的尝试[14] - 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的青银共居计划让年轻人每月支付1500元入住乡村别墅,并参与英语共学、科技助老等活动[1] - 杭州滨江区民政局牵头的多代同楼项目要求陪伴者每月提供不低于10小时服务,仅缴纳300元管理费即可入住养老机构[15] - 丽水缙云县民政局联合养老院推出跨代共居服务,年轻人每月完成30小时志愿服务可全免1000元房租[16] 国内商业案例 - 广东佛山和泰中心·青椿公寓将部分房间以低价出租给年轻人,租金约为老年人的五分之一,最早一批月租金在1000元上下,换取每月30小时老年陪伴志愿服务[17] - 年轻人入住前需经过面试,机构还提供高龄体验装置以培育对衰老的同理心[19] - 广东广州乐谷颐养中心通过自营青年长租公寓乐谷寓吸引年轻人,以志愿服务换取房租减免,目前已入住300多人,志愿服务参与度较高[20][23] 海外青银共居模式 - 海外模式已拓展至居家养老场景,通过平台介绍年轻人以较低租金入住老人家中[4] - 日本ISEDAI平台招募愿以不高于市场价二分之一的房租出租房间的老人,平台收取租客首月租金作为介绍费,在东京、横滨等大城市开展服务[32][34] - 美国Nestery平台由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开发,通过App匹配有空余房间的老人和大学生,2016年在波士顿开始运营[36] 行业背景与数据 - 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以上独居老人约1.6亿人,占老年人口的54%,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独居比例上升最快,占独居老人一半[8] - 2022年底全国养老院空置率超50%,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中仅有4%实现盈利[13] - 2025年日本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0%,其中超过五分之一老人过着独居生活[31] 海外典型案例 - 荷兰WZC Humanitas养老院面向大学生提供免费入住,要求每月付出30小时陪伴老人,以解决机构空置和护理经费短缺问题[24] - 西班牙跨代共居计划由政府提供土地,年轻人租金为每月160欧元,租期五年,需根据协议照顾四名老年人并组织代际活动[2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