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搜索文档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世界屋脊”上非遗正青春
新华网· 2025-08-20 20:45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西藏阿里地区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创新,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 -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成效显著,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60项,传承人1668名 [2] - 2012至2024年中央及西藏财政累计投入4.7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记录及传习活动等 [2] 代表性非遗项目及特点 - **普兰服饰**:妇女服饰设计如孔雀开屏,重达20公斤,装饰含黄金、白银、蜜蜡等珍贵材料 [2][4] - **果尔孜舞**:1300多年历史,口口相传,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6] - **宣舞**:融合藏戏、舞蹈、说唱等艺术,涵盖礼仪风俗,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 [8] - **噶尔传统服饰**:羊羔皮与呢子双面缝制,正方形设计,兼具保暖与装饰性 [10][12] - **谐巴谐玛**:日土县非遗,含12种"谐玛"唱腔和9种"谐巴"唱腔,每种对应独特舞步 [14] - **革吉服饰**:男装背后设大囊储物,女装颜色鲜艳、宽围边 [16] - **森郭服饰**:改则县"五彩彩虹服",由红绿黑黄蓝五色氆氇制成 [18][20] - **磁石"帕"卓**:措勤县改编为课间操进校园,动作优美欢快 [20] 非遗活态传承案例 - 措勤县将磁石"帕"卓舞蹈改编为校园课间操,推广非遗文化 [20] - 古格王国遗址脚下表演宣舞,结合历史场景展示非遗 [8]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新华社· 2025-08-16 09:50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姜帆 摄影报道 ↑ 8月6日,一名制陶师在欣赏自己的作品。藏族传统泥陶雕塑制作技艺入选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8月12日,藏香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吉在拉萨制作藏香。 ↑ 8月6日,服装师在制作拉萨服饰。拉萨服饰入选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年来,西藏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各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 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 等。西藏现有各级各类代表性项目2760项,代表性传承人1668名。 ↑ 8月6日,一名制陶师在制作陶器。藏族传统泥陶雕塑制作技艺入选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8月6日,一名画师在制作绘制唐卡用的矿物质颜料。 ↑ 8月6日,雕刻师在工作中。西藏雪巴康雕版印刷制作技艺入选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8月6日,一名雕刻师在工作中。西藏传统雕刻修复技艺入选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8月 ...
小伢儿探寻心中的“济公传说”
杭州日报· 2025-07-22 11:00
非遗传承活动 - "济公传说"民间文学项目于2006年被评为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 - 活动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物遗产局指导、钱江管理处主办,主题为"探寻济公传说·传承非遗之光"[3] - 活动在虎跑公园翠樾堂举行,分为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2个组别[3] 活动内容 - 小选手通过语言故事与舞蹈才艺演绎"济公传说",作品包括《济公斗蟋蟀》《飞来峰的故事》等经典故事[3] - 舞蹈类作品《济公》由小选手戴之衍表演,以"鞋儿破,帽儿破"装扮和破蒲扇展现济公形象[3] - 表演内容展现了济公惩恶扬善、锄强扶弱、行侠仗义的精神[3] 活动成果与未来计划 - 杭州市文化馆与钱江管理处的非遗传承人对选手进行综合打分,评选出2个组别的一、二、三等奖[4] - 获奖选手将加入钱江管理处"济公传说"小小非遗传承人团队,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4] - 未来将继续围绕"济公传说"开展各类非遗活动,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扬[4]
云浮市举办2025年岭南书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南方农村报· 2025-06-25 12:03
活动概述 - 2025年云浮市岭南书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于6月21日夏至在岭南书院(云浮市图书馆)举行 [2] - 活动共有15组亲子家庭参与 [2][3] - 活动主题为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历史和魅力 [3] 活动内容 - 非遗糖画手艺人廖耀球现场展示糖画技艺,作品包括鹰、鹿、风车等造型 [5][6][7] - 糖画制作过程以勺为笔、以糖为墨,呈现动物、花卉等栩栩如生的形象 [7][8] - 小朋友们参与体验制作简单糖画作品如五角星、蝴蝶、太阳花等 [9][10] 活动意义 - 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3] - 让市民和小朋友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传承 [14] - 使传统技艺焕发新彩 [15]
央广网评|推动非遗文创走进千家万户 让“古今对话”真实可感
央广网· 2025-06-18 10:41
非遗传承与创新 - 全国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系列活动,非遗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展示界限,推动非遗文创普及[1] - 非遗传承面临多重任务:保护技艺精髓与创新传播方式并存,解决传承断层与文化延续并重,平衡创造性转化与避免过度商业化[1] - 国内非遗资源丰富但需系统挖掘,部分传承人缺乏互联网运营经验,导致传播力有限[1] 央广非遗平台举措 - "央广非遗"直播项目于6月17日启动,通过三大措施构建新生态:培育"非遗青年创变者"计划、打造"非遗'云'带货"品牌活动、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传播矩阵[1] - 平台赋能意义包括: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用品促进文化记忆延续,文创经济价值反哺保护机制形成良性循环[2] - 平台可激活产业价值链,通过首发经济形式(首店/首秀/首展)构筑时尚传播生态,借鉴潮玩经济培育新型文化消费[2] 非遗产业发展影响 - 非遗文创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使手工艺成为地方经济新引擎[2] - 创新平台需结合文化个性与产品个性,通过有趣形式实现价值创造[2] - 数字化时代需社会各界合力,使非遗技艺焕发新生以增强文化自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