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创造性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攀枝花非遗探索双向突围 向外“破圈”出海 向内“扎根”生长
四川日报· 2025-10-22 08:13
核心观点 - 盐边傈僳族服饰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遗+时尚”与“非遗+多元场景”的模式,成功实现了国际化展示与本土化传承发展的结合,有效提升了文化影响力并带动了产业化发展 [5][6] 国际化拓展与时尚融合 - 盐边傈僳族服饰在2025年第三届中法时装周上与巴黎高定品牌INCLOVER合作,将民族“太阳花”图案、百褶裙剪裁等元素融入高定礼服,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进行展示 [5][7] - 该非遗时尚大秀被《ELLE》杂志评价为在塞纳河畔掀起“中国风”,此前也已于3月22日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亮相 [7] - 代表性传承人贺正芬专注于技艺传承,而其侄女谷艳拥有法国MBA学位,正积极创建服饰品牌和传习中心,推动非遗的现代化发展 [7][8] 产业化发展与经济效益 - 当地已建立4个非遗传习中心和7个非遗工坊,开发阿木诗依等系列文创产品200余种,带动1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9] - 非遗产业带动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并成为部分村中妇女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非遗相关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8亿元 [9] - 形成了“非遗传承—创意设计—市场运营—反哺乡村”的良性发展模式 [9] 本土化深耕与多元场景应用 - 非遗元素被成功引入体育赛事等多元场景,如在有近2万名球迷的“川超”攀枝花主场赛前,身着傈僳族服饰的表演者进行开场表演,展示了9项非遗内容 [5][10] - 攀枝花市推行“非遗+体育”模式,在“川超”川西赛区首轮比赛中融入了彝族羊皮鼓舞、仁和板凳龙等省级非遗项目表演 [10] - 结合研学旅行与教育,在迤沙拉村非遗小院开展学生研学活动,并在西区7所中小学将金沙漆画、剪纸等10余项非遗课程纳入延时服务和兴趣社团 [4][10][11] 非遗资源体系与政策支持 - 攀枝花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3项,代表性传承人138位,评选认定非遗工坊32个 [11] - 当地将持续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实施记录工程和分类保护策略,并支持建设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发文创产品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1][12]
文化中国行丨300℃到800℃里烙出一张中国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27 15:13
烙画艺术概述 - 烙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 使用特制烙笔在竹木 丝绢等材料上创作 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1] - 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南阳烙画起源于西汉 鼎盛于明清 主要工序包括构图 选材 起烙样 烘烫 题款 装裱等 [5] 创作技法与特点 - 核心技法包括平烘 撕毛 点皴等 借鉴中国画元素但独创勾 皴 点 烘技艺 [5][9] - 需精准控制烙笔三要素:温度(300-800℃) 力度 速度 三者动态变化影响作品效果 [9][11] - 丝绢宣纸等材料容错率低 精细部位需低温操作(如人物面部线条) 创作时需高度专注 [11][13] 代表性作品与创新 - 近期创作45米丝绢烙画长卷《古城正月》 包含600多个人物 采用雨点皴等独特技法 [1][3] - 题材从传统山水花鸟扩展到动画IP 表现形式从平面转向立体 融入光影等现代元素 [15][17] - 产品形态覆盖屏风壁画至茶具摆件 探索艺术与实用性的融合创新 [19] 传承与发展举措 - 政府通过补贴补助鼓励年轻人入行 与高校合作开设烙画专业培养人才 [21] - 举办作品展 技艺培训班等活动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公众认知度 [19][21] - 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 目标使烙画成为可触及 可体验的文化符号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