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尚
搜索文档
攀枝花非遗探索双向突围 向外“破圈”出海 向内“扎根”生长
四川日报· 2025-10-22 08:13
3月22日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模特展示盐边傈僳族服饰。湛璐霜 摄(资料图片) 10月6日,"川超"攀枝花主场赛前,身着盐边傈僳族服饰的表演者进行开赛表演。韩嘉伟 摄 近日,迤沙拉村非遗小院内,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记者 兰楠 摄 最近,攀枝花市的盐边傈僳族服饰有点火——先是在2025年第三届中法时装周上,与巴黎高定品牌 INCLOVER携手,呈现了一场融合民族美学与国际时尚的联合大秀;接着又走进"川超"赛场,在攀枝花主场迎战 雅安时进行开场表演,带来了一次跨越体育与艺术的美学对话。 如今,这一古老技艺嬗变出时尚的"形态"——日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独立设计师的跨界合作,赋予盐边 傈僳族服饰适应全球时尚语境的表达能力。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穹顶下,傈僳族"太阳花"图案化为灵动印花, 百褶裙的传统剪裁融入高定礼服,羊皮褂上的手工刀痕与礼服曲线呼应。 这场非遗时尚大秀,被时尚杂志《ELLE》评价为:在塞纳河畔掀起一股独特的"中国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 馆典藏部总账主管桂立新也感慨:"盐边积极将传统服饰和纹饰进行现代化设计,这种'不离生活'的传承方式,是 让非遗真正'火'起来、传下去的关键。" 其实,早在今年3月22日,盐 ...
从深山到T台 楚雄彝绣如何“绣”出亿元产业
新华网· 2025-10-19 15:46
"如今村里有了绣坊,在家背着娃、绣着花,一年攒下的钱比外出务工还多。"彝绣文创区内,一位返乡绣娘感慨道。 李济雁在展台前展示茶具垫。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坐落于滇中的楚雄州,彝绣技艺传承已有1700多年。近年来,当地深挖文化资源中的产业潜力,建成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实现"绣品变商品、 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 坊"的产业网络。 新华社昆明10月19日电(记者彭奕凯、王安浩维)霓虹映照下,楚雄大剧院内织锦流光、彩绣生辉。T台上,融合了彝绣传统纹样与现代剪 裁的服饰随灯光流转次第登场,在中外模特的专业演绎下,衣裙间深山彝寨的古老图案在聚光灯下熠熠闪烁。 近日,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拉开帷幕,一场场"非遗+时尚"的视觉盛宴在此上演。盛宴背后,是 一缕缕绣线串联起家园温情与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模特身着民族时装在T台上走秀。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在文化节"非遗雅集·好物聚楚雄"活动中,全省百余家文化企业、合作社共同搭建起一个沉浸式文化市集。彝绣服饰、民族刺绣文创、彝医药 ...
五指山受邀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
海南日报· 2025-09-06 08:01
公司活动 - 五指山市受邀参加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活动"兰之云裳"中外非遗服饰走秀展演 时间为9月6日至9月8日 [1] - 将展示5套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服饰和5套与国际时装设计师谭燕玉合作设计的黎族服装 通过现代剪裁与色彩重构实现民族底蕴与当代审美的融合 [1] - 参展系列服装以海南黎族苗族民俗风情 非遗技艺和雨林特色为主题 旨在展示民族服饰魅力 [1] 行业战略 - 采用"非遗+时尚"模式 联动本地绣娘 织工与知名设计师合作 推动传统手工艺走向高端市场 [1] - 通过培训非遗传承人和建立工坊等措施 使民族服饰成为带动就业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1] - 参展被定位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是非遗技艺的集中展示 [1]
2025山西非遗好物发布 65件精品引领非遗消费新风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9 08:22
活动概况 -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大同市发布首批65件山西非遗好物 涵盖传统技艺 医药 美食 非遗文创等类别[1] - 活动为期一个月 以晋享非遗 美好生活为核心 汇聚全省11市近200个非遗项目和300余位传承人[1] - 活动打造周周有主题 百家共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 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万元[1] 产品特色 - 非遗好物包括太原苏氏琉璃 晋祠桂花元宵 大同九龙奔月铜工艺火锅 晋中榆社阿胶糕等代表性产品[1] - 产品通过创意设计实现功能转化 例如将传统医药定坤丹与现代养生需求结合 以结艺胸针系列赋予非遗时尚属性[1] - 实现一城一非遗 一物一山西的文化表达 使非遗从博物馆展陈转化为美食 文创 生活用品等日常消费形态[2] 创新模式 - 创新推出非遗研学课堂 由传承人现场教学剪纸 面塑等技艺[2] - 联动华为 腾讯游戏等品牌 探索非遗+科技和非遗+时尚跨界融合 通过AR互动 文创联名等形式构建逛 玩 买一站式消费场景[2] - 采用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社会参与模式 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2] 资源基础 - 山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2项 省级非遗项目1173项 资源丰富[2] - 活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助力传承人增收并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升级需求[2] - 为全国非遗创新发展提供山西方案 形成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 市场需求深度结合的实践案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