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传承
搜索文档
32岁潮州女孩,带一帮退休阿姨搞钱,火爆出圈
36氪· 2025-10-21 11:25
周睿及其服装设计事业 - 公司创始人周睿于2021年在巴黎获得LVMH Prize评审团特别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设计师[1] - 设计风格先锋前卫,曾为蔡依林、欧阳娜娜、刘诗诗等明星艺人提供服装,并因作品过于性感引发争议[3][14] - 品牌核心理念是鼓励女性摆脱身体耻感,倡导健康独立的生活方式,其服装被形容为“柔软的盔甲”,旨在展现真实的美丽而非一味追求显瘦[3][10][32] - 公司在上海时装周的首场国内大秀邀请了不同身材的素人模特走秀,传递身体自信的积极信号[10][12] - 品牌已拓展至生活方式领域,与设计师蔡烈超合作在米兰设计周推出“soft RUI”灯具系列,将弹力面料的应用延伸到器物上[29] 覃钰玲及其玻璃艺术创作 - 艺术家覃钰玲在日本留学6年学习玻璃艺术,2021年回国后在景德镇创业,是国内首个在个人工作室自建吹制窑炉的玻璃艺术家[6][34] - 目前全国从事吹制玻璃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可能不足10人,行业极为冷门[6] - 创作过程极具挑战性,窑炉需保持1000摄氏度以上高温,艺术家本人曾每日最多连续工作10几个小时[6][36] - 艺术创作主题多围绕家庭、回忆与消逝,例如作品《摇椅》将白蚁啃噬的椅子部件用玻璃浇铸封存,概念类似于“为物体举办葬礼”[43][45] - 艺术家通过装置作品探讨艺术创作与经济压力之间的关系,目前正努力在生存与创作之间寻找平衡[47][49] 香蕉及其钩织事业 - 创始人香蕉是一位32岁的潮汕女孩,大学毕业后返乡拯救面临破产的家庭钩织厂,并带领一群同村阿姨创业[10][50][54] - 公司团队年龄跨度从30多岁到70多岁,部分阿姨已跟随30年,钩织为她们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和增加收入的机会[54][61] - 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改革,将二维平面的钩织变为立体造型,并设计出夸张耳环、露肤度高的服饰等突破性产品[57] - 销售渠道初期以全国各地的创意市集和摆摊为主,通过创始人亲自展示与客户建立联结[63] - 钩织对创始人而言是自我治愈的方式,其《身体讯号》系列作品灵感源于个人情绪崩溃导致的健康问题,旨在警示关注身体状况[67] - 公司扎根潮汕,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创作,并致力于通过组织活动让年轻人接触和传承这门手艺[73][78]
柚罐漆韵
经济日报· 2025-09-06 09:32
行业历史与工艺特点 - 桂林柚器制作技艺自明代起流传,属于广西天然胎漆器工艺体系的重要分支[1] - 传统制作工艺复杂,包含掏空、晾晒、塑形等数十道工序,最终使柚皮具备防潮防腐防虫蛀功能[1] - 核心工艺为捏柚皮定型,需耗时3天至4天缓慢揉捏脱水,确保受力均匀避免破损[1] - 代表性传承人王伯杨花费7年时间对传统柚罐造型进行改良,将工序从六七十道缩减至12道至15道[2] - 改良重点包括将固有形态改为扁圆形,并使用收口器捏塑出比罐身尺径小的沿口以提升美观度[2] 产品创新与市场认可 - 产品“稚禾八分桂林柚罐”于2020年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3] - 创新设计包括为柚罐定制严丝合缝的木塞,提升其储藏茶叶的实用性,茶香与柚香结合形成独特风味[2] - 2020年桂林柚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 目前产品不仅成为游客伴手礼,还出口至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3] 产业化发展与经济效益 - 公司通过建设桂林漆器灵川县双潭乡乡村振兴基地和雁山区柘木镇乡村振兴基地推动非遗产业化[3] - 产业化发展带动桂林漆器、桂林柚器两项非遗年产值达到约3000万元[3] - 柚罐产业直接带动当地超过2000人实现灵活就业,制作人员按计件算工资,月收入可达5000多元[3] - 产业原材料需求推动周边300多户农户种植柚子,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3] - 仅在柘木村就有20多人在柘漓文化产业园从事柚罐制作,实现家门口就业兼顾家庭与农事[3]
王海燕:虎头鞋上的针脚 | 陕西守艺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5 16:19
行业概况 - 陕北布艺是集刺绣、剪纸、缝纫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虎头鞋、虎头帽是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6] - 布艺产品承载吉祥寓意与生活智慧,如虎眼象征"天圆地方",鞋身寓意"圆圆满满",五毒纹样体现辟邪纳福心愿 [6] - 陕北布艺色彩艳丽,大红大绿配色体现对生活的热爱,男士鞋垫绣龙纹荷花象征庄重,女士鞋垫绣凤穿牡丹展现灵动 [8] 产品特点 - 手工制作是核心竞争力,一双虎头鞋需纳千层底,一个虎头帽耗时一周,手作灵气无法被机器替代 [10] - 产品定价较高,手绣作品动辄数百元,主要面向懂行的收藏者或文化纪念需求群体 [12][14] - 保留传统针法纹样,同时简化工艺吸引年轻人,如将复杂绣制改为粘贴,立体图案简化为平面设计 [10] 市场挑战 - 面临机绣产品低价冲击,流水线生产的香包、挂件挤压手工艺品市场空间 [12] - 年轻从业者稀缺,因手工耗时且收入低,静心学习者寥寥 [12] - 非遗扶持政策带来转机,研学活动、展览推广促进传统布艺走进大众视野 [14] 传承发展 - 坚持"守正创新",严格把控质量标准,缝歪的虎眼必须拆了重绣,不达标作品绝不出售 [12] - 通过家庭熏陶培养下一代,儿子已开始参与图案设计,体现传承希望 [14] - 消费者情感价值显著,如坐轮椅老太太购买虎头鞋纪念母亲手艺,验证文化传承意义 [14]
文化中国行丨300℃到800℃里烙出一张中国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27 15:13
烙画艺术概述 - 烙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 使用特制烙笔在竹木 丝绢等材料上创作 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1] - 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南阳烙画起源于西汉 鼎盛于明清 主要工序包括构图 选材 起烙样 烘烫 题款 装裱等 [5] 创作技法与特点 - 核心技法包括平烘 撕毛 点皴等 借鉴中国画元素但独创勾 皴 点 烘技艺 [5][9] - 需精准控制烙笔三要素:温度(300-800℃) 力度 速度 三者动态变化影响作品效果 [9][11] - 丝绢宣纸等材料容错率低 精细部位需低温操作(如人物面部线条) 创作时需高度专注 [11][13] 代表性作品与创新 - 近期创作45米丝绢烙画长卷《古城正月》 包含600多个人物 采用雨点皴等独特技法 [1][3] - 题材从传统山水花鸟扩展到动画IP 表现形式从平面转向立体 融入光影等现代元素 [15][17] - 产品形态覆盖屏风壁画至茶具摆件 探索艺术与实用性的融合创新 [19] 传承与发展举措 - 政府通过补贴补助鼓励年轻人入行 与高校合作开设烙画专业培养人才 [21] - 举办作品展 技艺培训班等活动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公众认知度 [19][21] - 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 目标使烙画成为可触及 可体验的文化符号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