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马拉松产业链
icon
搜索文档
中年男人的「爱马仕」,三个字
创业邦· 2025-10-17 11:24
马拉松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共举办各类路跑赛事749场,参赛总规模达到704.86万人次,平均每场马拉松约9400人 [8] - 与2019年相比,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赛事数量从1828场减少,但相比2015年的134场,五年内增长了超过12倍,参赛总人次从150万跃升至712.56万 [8] 马拉松报名机制与稀缺性 - 热门城市马拉松普遍采用先预报名后抽签方式,例如上海马拉松报名人数为356,589人,中签率为7.2%,实际中签率可能低至3% [10] - 赛事名额分配包括外籍职业选手(如上海马拉松分配4000多名额)、直通名额、慈善组织及赞助商名额,进一步加剧了普通跑者的名额稀缺性 [10] 马拉松衍生商业模式 - 品牌方通过提供名额和装备给大众跑者及精英选手进行“刷脸”,以提升产品曝光度和品牌认可度 [13] - 公益名额成为未中签跑者的参与途径,2025年上海马拉松开放1000个公益名额,捐赠费为每人5000元,2024年北京马拉松公益名额报名费为2000元 [14][15] - 出现“买脚”现象,即品牌方赞助跑者换取曝光,以及通过购买商品(如1500元的能量胶)或消费(如吃老乡鸡)获取名额 [13][17] 马拉松装备市场格局 - 跑鞋市场分层明显,高端品牌如On昂跑、HOKA主打缓冲技术,价格在2000-3000元区间;中端品牌如亚瑟士、新百伦注重生物力学和缓震技术;大众国货品牌如李宁、安踏、特步凭借性价比和先进材料技术(如超临界发泡中底)占据市场 [22][23][24] - 高端跑鞋通过低密度EVA泡棉等技术实现轻量化与缓冲的平衡,价格溢价显著 [24] 马拉松配套服务产业 - 马拉松教练按课时收费,每小时在400-800元,连续报课有优惠(如10节课3000-5000元),线上课程月费约300元 [26] - 私人配速员(私兔)服务根据目标难度定价,从千元到万元不等,例如无锡马拉松私兔价格从666元(保证3小时10分钟内完赛)到5999元(跑进2小时30分钟内),赛事密集期月收入可达4万元 [27][28] - 私人摄影师服务提供专业抓拍和POSE指导,满足跑者对赛事记录的更高要求 [34][38] 马拉松核心参与人群与消费动机 - 中国马拉松跑者核心群体为30-39岁中年人,第二大群体为40-49岁人群,该人群资产持有量高但生理指标下滑 [25][26] - 中年人通过马拉松寻求“掌控感”和“可量化的进步”,将慢跑作为低门槛、反馈明确的运动,以证明“还能坚持”的确定感 [41][43][45]
中年人开始卷马拉松
投资界· 2025-10-15 15:52
马拉松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共举办各类路跑赛事749场,参赛总规模达到704.86万人次,平均每场马拉松参赛人数约9400人[10] - 与2019年相比,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赛事数量从1828场减少至749场,但参赛总人次从150万跃升至712.56万,五年内增长超过12倍[10] - 2025年马拉松参与人群以30-49岁中年人为主,该群体掌握中国大部分资产,成为消费核心力量[28][29] 马拉松报名机制与衍生商业模式 - 热门城市马拉松采用预报名后抽签机制,例如上海马拉松报名人数356,589人,中签率仅7.2%,实际中签率约3%[11][12] - 品牌方通过提供名额和装备给跑者换取曝光度,形成"买脚"商业模式[14] - 公益名额价格远高于普通报名费,2024年北京马拉松公益名额200个,每人2000元;2025年上海马拉松公益名额1000个,每人捐赠费5000元[16] - 其他名额获取方式包括购买商品(如1500元能量胶)、链家看房抽签、老乡鸡消费抽签等[17][19][20] 马拉松装备市场分层 - 高端跑鞋品牌如On昂跑、HOKA主打缓冲技术,价格区间2000-3000元,通过低密度EVA泡棉实现轻量化[26][28] - 中端品牌如亚瑟士、新百伦注重生物力学与缓震技术,价格区间500-1000元[26][28] - 国产品牌李宁、安踏、特步凭借超临界发泡中底和碳纤维板技术,以高性价比占据大众市场,价格低于1000元[26][27] 马拉松配套服务产业 - 私人教练按课时收费,每小时400-800元,10节课套餐价3000-5000元;线上课程月费约300元[29] - 私人配速员(私兔)服务价格从666元至5999元不等,密集期月收入可达4万元,需提供配速、补给、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服务[33] - 私人摄影师提供专业抓拍与POSE指导,满足跑者社交分享需求[37] 马拉松消费群体心理驱动因素 - 30-49岁中年跑者通过马拉松寻求对生活的"掌控感",将可量化的跑步进步作为对抗生理衰退的心理补偿[40][42] - 马拉松产业链形成"中年精英消费、青年大众就业"的循环,年轻人提供技术供给,中年人支付货币需求[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