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马拉松赛事
icon
搜索文档
给过热的马拉松降降温
经济日报· 2025-11-19 09:30
近年来,全国马拉松赛事日趋火热。中国田协不久前公布的2025年11月、12月马拉松赛事目录显 示,这两个月全国将举办116场马拉松赛事,涉及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18个省区市。然而,"县城 马拉松"越办越多,当前赛事参与冷热不均状况愈加明显。让市场归于理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很有 必要。 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发展,本质上是群众健身需求与城市发展需求的良性互动。作为兼具体育属性与 经济价值的活动,优质马拉松赛事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参与度广、综合影响力大,能有效拉动消费、展 示城市形象。但需警惕个别城市脱离自身承载能力盲目跟风,财政紧张的小城挪用文体经费办赛,陷 入"办赛即亏损"的困境,既挤占民生保障资源,又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方面,赛事扎堆与资源错配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单日数十场赛事同步开 跑,导致专业裁判、医疗人员等核心资源严重分散,部分中小型赛事出现补给不足、医疗缺位等问题, 甚至发生因保障不力引发的熔断事件。 马拉松运动的健康发展,既要保持全民健身的热度,更要坚守专业规范的底线。许多马拉松赛事的 成功实践证明,马拉松的魅力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专业与温度的平衡。给过热的赛事降降温, ...
三亚、海口机票预订量持续上涨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中国新闻网· 2025-11-17 10:28
旅游市场整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南接待游客总人数7550.73万人次,同比增长8% [3] - 前三季度游客总花费1647.10亿元,同比增长9.5% [3] - 冬季旅游旺季开启,三亚、海口机票预订量分别同比增长79%和42% [3] 酒店行业运营状况 - 三亚哈曼度假酒店入冬以来境外客群占比保持在60%以上 [2] - 酒店入住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去年平均入住率达到94% [2] - 除俄罗斯等传统客源国外,来自中亚、东南亚的游客明显增多 [2] 文旅活动与赛事 - 冬季将举办多场大型演唱会,包括乌兰图雅、华晨宇、邓紫棋等艺人 [4] - 举办2025琼海博鳌马拉松及海南东方“村BA”篮球赛等体育赛事 [4] - 中国首部AI概念国风音乐剧《心安东坡》将于12月在海南省歌舞剧院展演 [3] 市场推广与区域合作 - 在英国伦敦举办旅游文化推介会,拓展欧洲旅游市场 [4] - 赴新疆参加冬季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拓展西北客源市场 [4] - 在安徽参加国际文旅博览会,集中呈现海南旅游资源与自贸港建设成果 [4]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延续“一南一北”旅游互动趋势,深化文旅融合 [4] - 以暖冬气候、品牌活动与优质服务打造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4] - 助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4]
中国田协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 加大大众名额供给
新华网· 2025-10-31 12:11
行业监管政策 -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通知,旨在统筹推进马拉松赛事安全、有序、高质量举办,进一步完善赛事组织体系 [1] - 通知要求严格落实赛事主办方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细化落实赛事组织保障 [1] - 通知提出对环境卫生、交通保障、商业规范等方面加强管理 [1] 赛事名额分配 - 要求加大大众名额供给,各赛事大众选手参赛名额原则上不低于赛事总参赛规模的90% [1] - 赛事组委会应健全抽签与名额分配制度 [1] - 各地在赛事立项时应切实考虑参赛者需求、资金筹措和城市承载能力,合理规划赛事规模 [1] 赛事活动类型与规划 - 鼓励各地依据区域特色、群众需求及办赛条件,积极举办健康跑、欢乐跑等群众广泛参与的赛事活动 [2] - 群众性跑步活动应与马拉松赛事实施分类举办、管理与指导,以满足不同年龄和运动水平参赛者的需求 [2] - 根据中国田协公布的目录,未来两个月全国各地将有116项马拉松赛事举办 [3] 市场秩序维护 - 赛事组委会应与当地相关部门联动,严厉打击倒卖名额、名额诈骗等违法行为 [1]
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相关工作,中国田径协会发布通知
第一财经· 2025-10-31 11:00
核心观点 -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通知,旨在通过强化主体责任、风险防控、组织保障等十一个方面,统筹推进马拉松赛事安全、有序、高质量举办 [1] 赛事主体责任与组织体系 - 严格落实赛事主办方主体责任,执行“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建立组委会主任负责制 [1] - 赛事组委会需由属地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牵头,强化跨部门指挥调度机制,健全体育、公安、卫健等多部门协作联动 [1] 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 - 赛事组委会需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监管、隐患排查及责任追究制度 [2] - 要求提前制定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及赛事熔断机制,加强现场组织与重点区域巡查以防范风险 [2] 赛事组织与医疗保障 - 建立赛前体检筛查机制,强化健康安全告知和承诺书签署 [3] - 赛时需严密组织竞赛,科学部署医疗点和流动救护力量,并根据赛事规模等因素优化人员配置 [3] 赛事认证与名额管理 - 规范赛事认证程序,A、B类赛事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向中国田径协会申请认证,C类赛事需备案 [4] - 健全抽签与名额分配制度,各赛事大众选手参赛名额原则上不低于总规模的90% [6] 赛事环境与交通保障 -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倡导绿色低碳办赛,确保赛道及周边区域实现“人过场净” [7] - 需联合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专项方案,动态规划赛道封控以压缩封路时间,降低对城市运行的干扰 [8] 赛事文明与商业规范 - 大力倡导文明参赛,通过多渠道发布行为准则,杜绝借赛事引流吸睛或表达不合理诉求 [9] - 统筹商业开发与社会责任,科学划分核心区与商业展示区,控制商业活动规模 [10] 慈善公益与群众活动 - 开展慈善公益活动需遵循合法、自愿、诚信原则,定期公布公益资金用途以保障透明性 [11] - 鼓励各地依据区域特色积极举办健康跑、欢乐跑等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和运动水平参赛者的需求 [12]
泛滥的中国马拉松,正式进入冷静期
36氪· 2025-10-29 15:43
行业规模与政策转变 - 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3年的39场飙升至2024年的749场,其中今年4月20日单日有43场比赛同时举行[1] - 近期行业出现显著政策调整,包括西安马拉松、成都马拉松等赛事不再特邀黑人选手,以及全国有三四十场路跑赛事被取消或调整,上海马拉松、南京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也取消了健康跑、慈善跑项目[3] - 行业舆论呈现对马拉松过度发展的反思,认为泡沫已到被戳破的时刻[8] 经济效益分析 - 单场赛事经济效益显著,例如今年无锡马拉松3.5万人参赛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经济效益5.05亿元,同比增长78.2%;武汉马拉松外地跑者拉动总效应为2.98亿元,同比增长40.2%[9] - 跑者消费意愿强劲,愿意花费数千元购买赞助商名额或慈善名额,30元的无水印照片也照付不误,赛事期间起点附近酒店价格飙升数倍仍一房难求[12] - 2024年认证赛事中60.68%选手为非本地选手,需承担交通费、住宿费并可能额外旅游消费[12] - 赞助商积极参与,运动品牌、食品饮料等各类品牌通过参赛包、完赛包投放物资,价值常远高于报名费[13] 行业结构性问题 - 行业资源高度集中,北马、上马、厦马等知名赛事人满为患,而去年全国700多场比赛中仅70多场为有影响力的标牌赛事[15] - 中小型赛事面临亏损风险,成本通常在500万到1000万元之间,大型赛事成本在千万元以上,若抛开政府补贴,九成以上中小赛事陷入亏损[15] - 赛事运营难度大,涉及赛道布置、物料采购、宣传推广、安保医疗、城市资源协调等复杂环节[31] 参与群体特征 - 马拉松实际参与群体小众,全国经常跑步人口1.18亿-1.39亿,但参加田协认证赛事全马+半马完赛者仅133.34万人[22] - 赛事对城市居民造成显著不便,包括交通堵塞、市民出行受阻、就医绕行等问题[22] - 出现跑者不文明行为,如随地便溺、乱扔垃圾、过度索取补给等,引发当地居民不满[23] 品牌营销与乱象 - 运动品牌通过"买脚"行为赞助专业运动员、跑步网红及黑人选手,以追求成绩和流量[28] - 存在品牌利用赛事赞助特权阻止其他实力选手参赛的黑幕行为[30] - 部分赛事运营不专业,例如辽宁营口鲅鱼圈马拉松出现选手无补给、无奖牌、颁奖区混乱的情况;大型赛事也曾出现车辆阻挡选手、选手跑错赛道、志愿者干扰比赛等事故[33]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减少赛事数量并严控中小赛事外籍选手名额,将预算转向提升赛事服务与跑者安全[35] - 建议不适合办马拉松的地区转向十公里比赛、家庭跑、短距离越野赛等轻量级活动积累经验[35] - 大型赛事仍需保留对外籍选手的开放以维持竞争水平与国际影响力,避免国内运动员成绩下滑或出现"人情世故"式轮流夺冠[35]
马拉松,被摁下了急停键
吴晓波频道· 2025-10-27 08:29
马拉松行业近期动态与政策变化 - 2025年10月,全国范围内马拉松赛事出现大规模变动,截至10月16日已有103场比赛发布变动通知,其中66场完全取消,37场进行调整[6] - 赛事变动的主要原因与网传的马拉松“新规”有关,内容包括区县级及以下的C类赛事原则上不再举办,每个地级市每年举办的赛事不得超过3场,且高债务风险的市、县区不能举办马拉松[7] - “新规”还要求冠以“马拉松”名义的赛事仅保留全马和半马,取消欢乐跑、健康跑等短距离项目,并规定大众选手通过抽签获得的名额占比不得低于90%[7] 马拉松赛事市场分化趋势 - 马拉松市场出现明显的“K型分化”:低级别赛事(如区县级C类赛事)遇冷,报名遇冷且难以报满,而高级别赛事(如白金标、金标、A类)热度不降反增,中签难度加大[11][22] - 高级别赛事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例如去年无锡马拉松七成参赛者来自外地,仅餐饮和住宿就产生2.8亿元经济效益,白金赛事的经济效益可达10亿级别[22] - 热门赛事名额出现黄牛市场,如杭马全马名额被加价至1500元,半马2000元,厦马3000元,上马甚至高达5000元[22] 马拉松赛事运营成本与商业模式 - 中小型马拉松赛事办赛成本基本200万元起步,但90%的收入依赖于政府补贴或采购,自身商业化收入(报名费和赞助费)难以覆盖成本[13] - 即便是高级别赛事也存在收支缺口,2018年数据显示一场3万人的A1赛事平均支出为1199.86万元,收入约1059.42万元(报名费390万元+赞助费669.42万元),存在超过100万元的资金缺口[14] - 赛事运营严重依赖公共资源,如2023年无锡马拉松动用了5139名志愿者、3968名安保人员和1240余名医疗保障人员,这些隐性成本由政府和公共机构承担[19] 行业规范与未来展望 - 行业合规要求提高,中国田协对赛道医疗安保提出更高标准,包括每公里配置心脏起搏器、每两公里设医疗点、医疗抢救反应时间小于4分钟,运动医疗险保额提升至50万元以上,这将大幅增加运营成本[25] - 预计未来报名费可能增加,以过滤缺乏敬畏的参与者,同时新规要求的大众选手占比90%可能提高热门赛事中签率,吸引真正热爱马拉松的人群[26] - 行业建议B级马拉松可作为纯商业赛事但需减少对城市路权的影响,C级赛事可下放给景区或大学发展特色健身活动,但与“马拉松”品牌解绑[26] 马拉松行业历史与发展背景 - 中国马拉松热始于2011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及2015年赛事审批制度取消,2025年上半年赛事超过300场,平均每天举办两场[3] - 2019年是行业巅峰,但此后出现降温趋势,许多小比赛报名难以报满,需要拉跑团参与并提供免费名额[11] - 全国认证赛事马拉松规模达100.3万人次,但完赛人次仅63.32万,超过30%的名额被浪费,显示运动普及度与纯粹性不足[30]
办一场马拉松,到底是血赚还是血亏?
36氪· 2025-10-23 17:50
行业增长与驱动因素 - 中国路跑赛事数量从2011年的22场激增至2019年的1828场,增长超过30倍,平均每天举办5场比赛 [1][2][3] - 马拉松热潮的兴起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运动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在2011年达到这一门槛 [7] - 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取消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增长 [7] - 马拉松参赛者画像清晰,主要为35至49岁的企业职员、管理者及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一半拥有本科学历,是具有高消费能力的社会中坚力量 [12] 赛事商业模式与经济效益 - 头部马拉松赛事收入主要来自市场招商(广告赞助),占比高达85%-90%,而报名费仅占10%-15% [9] - 一场大赛可吸引数十家赞助商,总收入可达千万级别,但大部分非头部赛事处于亏损状态 [9][10] - 举办一场全程马拉松的成本高昂,中西部二三线省会城市约为2500万至3000万元,地级市约为1200万至1500万元,小县城也需数百万元 [10] - 马拉松能显著拉动地方消费,参赛者的间接消费比例可达1:13,即200元报名费可带动约2600元总消费 [12] - 具体赛事经济效益显著,例如无锡马拉松为当地带来约2.8亿元经济效益,桂林马拉松综合经济效益达4.79亿元,北上深等城市单场赛事经济效益可达10亿级别 [14] 城市举办赛事的战略考量 - 举办马拉松被视为顶级的城市品牌宣传方式,赛道设计串联城市知名地标,通过媒体直播和跑者参与形成巨大曝光 [15][16] - 赛事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带来长远综合效益,其价值远超赛事本身的收支盈亏 [15][17] - 超过七成的无锡马拉松参赛者为外地选手,他们在餐饮、住宿等方面分别贡献了约1.27亿元和1.17亿元的收入 [13][14] 行业乱象与监管收紧 - 2023年10月以来,全国至少有36场路跑赛事被取消或调整,以区县级赛事为主 [1] - 行业存在赛事组织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如补给不足、物资发放混乱、甚至出现车辆阻挡选手冲刺的严重事件(如2023年大连马拉松) [19] - 参赛者违规行为频发,包括替跑、抄近道、伪造号码布等,2018年深圳南山半马有258名选手违规 [20] - 部分业余选手对运动风险认识不足,未经训练参赛导致健康问题甚至生命危险 [22] 新规影响与行业未来展望 - 监管新规或将限制每个设区市每年举办赛事不超过3场,并叫停县区级及以下的C类赛事 [23] - 新规可能规定只有获得世界田联认证的标牌赛事才有资格邀请国际精英运动员参赛 [23] - “欢乐跑”、“亲子跑”等娱乐性质活动可能无法再与专业全马、半马项目捆绑举办,以区分极限运动与全民健身活动 [24] - 行业预计将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市场可能出现两极分化:头部赛事品牌化、专业化,中小城市则需发展差异化、娱乐性赛事 [26][27]
狂飙十年后,马拉松跑不动了
36氪· 2025-10-20 20:38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马拉松产业在2013年仅39场赛事,到2024年增长至749场,总规模达704.86万人次,并在2024年11月3日单日有27场赛事同时进行[1] - 2025年被视为行业历史拐点,赛事吸引力下降,面临越野跑等其他户外赛事的竞争,职业选手生态面临挑战[12] - 行业从爆发式增长进入退潮期,2025年10月以来山西临汾、北京延庆、广东翁源等多地赛事取消或延期,行业遭遇“冷空气”[1] 发展历程与驱动因素 - 2015年中国田径协会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该年被称为“中国马拉松赛事元年”,赛事商业化推动数量井喷[4] - 马拉松被包装为“体育+旅游+消费”的复合产品,成为城市形象营销工具和中产阶级生活符号[1][6] -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46号文拉开了体育产业快速增长序幕,马拉松是体育产业粗放式增长的典型代表[15] 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 - 以2025年无锡马拉松为例,吸引42.9万名选手报名、3.5万人参赛,带动经济效益5.05亿元,同比增长78.2%[6] - 赛事带动交通、酒店、餐饮等消费,以及报名费和装备投入,成为释放商业价值的重要锚点[6] 行业问题与挑战 - 赛事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特色和创新能力,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竞争力匮乏[9][11] - 马太效应显著,大城市马拉松中签率极低,如2026年厦门马拉松中签率仅10.73%,而小城市赛事面临报名不足[7][9] -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补给不足、医疗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频发,跑者参赛体验大打折扣[11] 未来展望与路径 - 行业需从数量扩张转向价值重构,解决同质化、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是持续增长的关键[14] - 阶段性调整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当前降温被视为回归理性的新起点[16][17] - 马拉松发展轨迹是众多“风口产业”的缩影,遵循“政策放开-资本狂欢-野蛮生长-同质化竞争-政策收紧-行业退潮”的路径[2][15]
“最快女护士”张水华风波后首次公开参赛获第二,此前因“哭求领导支持调休跑马拉松”发文道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11:46
张水华参赛与成绩 - 10月19日,张水华参加黄河口(东营)马拉松赛,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获得国内女子组第二名 [1] - 10月17日,张水华下班后乘飞机前往东营,利用休息时间参赛,这是其经历舆论风波后首次公开参赛 [1] - 在此前2025哈尔滨马拉松比赛中,张水华以2小时35分27秒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获得国内女子组冠军 [1] 舆论风波与工作状况 - 9月4日,网传张水华已被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聘或调岗 [3] - 9月5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力资源处证实,张水华仍是该院全科医学科主管护师,未被解聘或调岗 [3] - 张水华丈夫王岢称,8月31日的哈尔滨马拉松比赛系利用休息日参赛,并非找人替班 [6] 品牌合作与个人表态 - 9月9日,361°品牌方正式与张水华签订解约协议 [3] - 张水华表示喜欢跑步,即使没有品牌方赞助、没有奖金也会去跑,这项运动可以带来很好的精神状态 [3] - 王岢称,跑马拉松不为赚钱,签约"MCN"是为参赛名额,网传内容不完整、妻子言语表述有误才引发误解 [7] 排班与休假安排 - 张水华所在科室排班大致分为白班、上夜班(早8点到晚10点)和下夜班(晚10点到次日早8点) [3] - 今年张水华参加了10场马拉松,其中6场在3月双休日,3月份其被安排的都是白班,双休日正常休息 [3] - 哈尔滨马拉松在周日,根据排班表,张水华比赛前后恰逢排班安排,导致出现连休4天的情况 [4] 事件影响与后续发展 - 张水华在哈尔滨马拉松赛后哭诉"望领导支持调休跑马拉松"的视频引发讨论 [1] - 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表示,员工应遵循单位的考勤制度 [3] - 受赛后采访引发的争议影响,张水华状态不佳,最终放弃了原计划于2025年9月14日参加的沈阳马拉松比赛 [7]
县城马拉松“大撤退”
虎嗅APP· 2025-10-16 08:09
马拉松赛事取消潮概况 - 2025年10月黄金赛季开始反常,10月1日以来全国至少有36场马拉松赛突然官宣取消或调整 [5][6][7] - 超过75%的比赛调整发生在10月10日至10月13日,涉及广西、湖南、陕西、四川、河北、江苏等多省市 [9] - 赛事取消导致跑者旅游等相关计划被打乱,赛事运营方措手不及 [5][16] 赛事调整具体情况 - 在36场调整赛事中,有25场马拉松赛官宣取消,另外10余场赛事或延期或减少比赛项目 [13] - 调整赛事中许多规模达到上万人,例如原定10月19日举行的2025山西长治马拉松赛事规模为10000人 [14][15] - 包括C类半马赛事以及许多今年中国田协未认证赛事为调整"重灾区",但也有如2025广元半程马拉松等A1类赛事官宣取消 [13] 行业运营与成本分析 - 筹备一场有规模马拉松赛事成本不低,支出包括赛事奖金、竞赛运营、赛事营销等,安保是许多地方赛事支出大头 [17] - 举办一个4000-5000人规模的中田协A类半马赛事至少需200万元,但有的主办方预算仅10万至30万元就想办赛 [21] - 县级城市或乡镇举办的小规模赛事90%收入来源于政府采购,而非依赖外部招商及报名费 [21] 低质量赛事问题 - 马拉松热潮下涌现大批低质量赛事,部分赛事医疗、服务、应急能力存在漏洞,甚至道路不达标 [21] - 低级别赛事为吸引参赛者,会联系外地跑团并提供完赛后报名费全额返还、免费住宿等条件 [22] - 成熟赛事运营团队不足与爆发赛事数量形成矛盾,很多运营公司流动人员占比高,赛事品质易出问题 [23] 对跑者及行业影响 - 低规格赛事数量锐减可能造成更大供需缺口,跑者面临中签难问题,有跑者一年参与30次抽签仅能中签4-5场 [24] - 赛事频繁取消可能导致部分跑者转战骑行、越野跑等其它运动赛事 [24] - 行业共识认为马拉松赛事行业需要规范化发展,当前震荡是短期的,行业仍在向阳前行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