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放

搜索文档
中国的大学校园应该向公众开放吗?
虎嗅· 2025-09-30 10:06
2025年9月29日,清华大学通过"平安清华"发布通报,披露了近期发生的多起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情况。部分 校内人员参与"黑导""黄牛"活动牟利,通过虚假报备、车辆搭载等方式牟利,扰乱了校园秩序。 人们对此类议题的关切并非难以理解。尤其对于21世纪的中国高校来说,校园形态的构筑和演变与国家政治、城市经 济、社会结构的关系更趋紧密。与人们想象的"象牙塔"等田园牧歌般的宁静画面不同,今天的高等教育与高新技术产 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产业紧紧联系,甚至已经成为城市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私人住宅小区对外开放道路和设施的争议,对今天的许多公立校园来说,其"开放"似乎是应有之义。"城中之 城"占据了大片土地和公共设施。在运行经费中,一部分是学费,但更大比例来自财政拨款。当这些公共资源只面向 有限用户时,不可避免会出现资源分配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在相关讨论中,如何维护高校自有的秩序与安全是不可忽 视的问题。 我们在讨论"高校放开"时,也不应止于校园管理的部分,更应该讨论的是,作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高校空间承载着 怎样的定位和功能?作为生产"知识和人才"的场所,这些知识和人才与社会的联结又应该是怎样的? 一 ...
高校开放争议背后,是安全主义的泥沼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20:45
高校开放争议 - 上海交大发生社会人员与学生冲突事件 一名家长带孩子在体育场踢球误伤学生后发生肢体冲突 学生送医治疗[2] - 反对高校开放者认为过度开放会导致安全隐患和环境嘈杂 干扰正常教学秩序[3] - 支持开放方指出疫情期间校园封闭政策已逐步松动 但开放程度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部分名校预约名额供不应求[3] 安全主义反思 - 当前社会存在追求绝对安全的倾向 但封闭与开放本质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过度保护可能导致反脆弱能力缺失[5] - 学者指出安全主义剥夺年轻人成长经验 《娇惯的心灵》著作批评这种保护模式使青少年丧失应对挫折的能力[5] - 疫情封闭措施降低了社会风险容忍度 以往普通冲突事件现在易引发舆论争议 对校方形成开放阻力的压力[6] 教育领域连锁影响 - 中小学存在"课间圈养"现象 教育部虽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 但多数学校仍限制学生自由活动[6] - 部分尝试放松管制的学校因偶发小事故即恢复原状 学生户外活动多限于教师组织的集体行动[6] - 研究显示儿童需要无监管的自由玩耍时间 过度安全管控挤压成长空间 影响风险判断能力培养[6] 社会共识重建 - 应建立基本安全框架下的风险共担机制 高校开放需保持持续推进[4] - 区分必要防护与过度保护 大学生作为准成年人不应享受超公众标准的安全庇护[5] - 呼吁社会调整安全阈值 在可控范围内接受适度风险 保障青少年发展权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