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校美育
icon
搜索文档
高校美育的多彩实践(在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7-29 06:51
高校美育发展现状 -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形成"感受艺术之美—欣赏美的内涵—参与艺术实践—展示美育成果"的完整育人链条 [2] - 讲堂25年来与高水平艺术乐团合作打造特色文化平台 累计举办50场电影导赏活动 [1][2] - 推出"大讲堂艺术实践课"涵盖声乐 器乐 雕塑 舞蹈 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 吸引零基础学生参与 [3] 美育实践模式创新 - 首创高等院校与专业院团合作模式 打破校园礼堂"赠票搞活动"惯例 2000年首场售票演出为中国版《胡桃夹子》 [2] - 推出"星空计划"支持学生自主创作并孵化校园原创文艺作品 应对AI时代对审美素养的新要求 [2] - 采用"艺术零基础 学制一学期"课程定位 以登台演出作为结课方式 40多名零基础学生完成《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演出 [3] 美育政策支持 - 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 [2] -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加强美育实践活动场地保障 [2] - 联合元培学院 学生资助中心及中国美术馆 云冈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开展美育实践 [3]
高校人才培养中美育的实施困境与突破路径
高校美育实施困境 - 美育目标不够清晰 部分高校培养重心倾斜至专业技能竞赛和就业率等显性指标 导致审美判断力和人文关怀能力等软实力培育被边缘化 [2] - 课程体系结构失衡 美育内容常以孤立通识或选修课程形式存在 专业课程与美育内容难以有效融合 [3] - 保障机制不稳 校内资源分散且校外合作机制缺失 美育专职师资短缺与结构性矛盾并存 [4][5] 高校美育突破路径 - 明确美育目标 建立"美育素养评估量表" 引入第三方认证如"人文素养证书" 设立"经典必修清单"制度 [6] - 均衡课程结构 推行"跨域教学组"机制 构建"美育+"课程框架 深化专业课程的"美育化"改造 [7] - 整合美育资源 打造美育共同体 构建美育浸润式校园 设立美育教师岗位并构建专业发展计划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