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彩礼治理

搜索文档
互助还是竞争,农村高额彩礼如何形成?
虎嗅· 2025-07-02 16:50
彩礼的社会属性与功能 - 彩礼是男方赠予女方的实物或货币,在婚姻关系中起到保证婚姻稳定、促成社会合作和家庭互助的作用 [1] - 彩礼在人类学意义上被称为"纳征",是男方送给女方家的财物 [1] -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天价彩礼现象,导致"因婚致贫"问题 [1] 高额彩礼的形成机制 - 高额彩礼主要分布在"弱互助—强竞争"类型的农村地区 [5] - 女方家庭通过归属机制和象征机制产生索要高额彩礼的需求,彩礼高低成为家庭和村庄间竞争的象征 [6] - 男方家庭受责任机制和挤压机制影响,被动支付高额彩礼 [6] - 职业媒人通过配对机制和定价机制诱导双方提高彩礼价格 [7] 高额彩礼的治理研究 - 现有研究提出"代际理论"、"婚姻资助"、"婚姻市场"等分析框架,但对互助与竞争属性的相互作用分析不足 [4] - 研究提出"互助—竞争"分析框架,重新引入彩礼的互助属性并剖析其竞争属性 [7] - 从接受主体、支付主体和社会力量三个维度分析高额彩礼形成机制,为政策调整提供新思路 [7] 政策建议 - 建议将抵制高额彩礼纳入村规民约,利用传统和新兴媒体改变社会观念 [10] - 应完善政策明确彩礼上限和返还原则,构建彩礼归新人小家庭的制度 [10] - 需要弱化男方父母的代际责任,改变竞争性支付高额彩礼的土壤 [11] - 建议建立乡村职业媒人信息库和行为准则,打击哄抬彩礼价格行为 [13]
解决高额彩礼的路径不是“限高”
经济观察报· 2025-05-14 22:50
甘肃省高额彩礼治理方案 - 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甘肃省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设定2025年底前全面执行彩礼倡导性标准、2026年底前改善农村风气的双重目标 [1] - 方案要求县级政府根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制定本地彩礼标准,预计2025年6月前完成标准制定 [1] - 高额彩礼导致农村家庭因婚负债率上升、离婚纠纷增加,成为影响基本民生的社会问题 [1] 高额彩礼的社会影响 - 彩礼诉讼普遍针对女性,强化了对女性爱慕虚荣的负面刻板印象 [2] - 高额彩礼限制女性婚姻自由和离婚自由,影响教育就业等领域的性别平等 [2] - 彩礼商品化女性现象加剧,如大同"订婚强奸案"显示彩礼被曲解为性权利交易 [2] 法律与道德治理路径 - 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出台涉彩礼纠纷审理规定,明确彩礼不等于性同意的法律立场 [3] - 单纯法律手段难以改变落后观念,需结合道德教化与社会宣传等综合措施 [3] - 彩礼具有公私双重属性,既涉及个人择偶标准,也反映社会保障和性别平等问题 [3] 行政干预的局限性 - 甘肃方案采用行政限高手段,但可能将倡导标准异化为最低标准 [4] - 根本解决需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引导理性婚恋选择 [4] - 基层执行存在行为走样风险,且难以快速改变"娶媳花钱"的传统观念 [4] 治理困境与挑战 - 普法教育面临农村养老保障等深层社会问题的制约 [4] - 改变彩礼陋习需要长期价值观重塑,与集体历史传统形成张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