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教育
搜索文档
被「围困」的少年:鸡娃失败了,快乐教育也失败了
36氪· 2025-11-02 21:35
文章核心观点 - 作家梁鸿通过新书《要有光》深入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困境,指出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议题,其调查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 [5] - 研究揭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复杂多样,与家庭关系、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5] - 通过呈现一线城市、县城乡村不同阶层青少年的真实案例,旨在促进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反思,而非提供简单解决方案 [8][38] 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 - 抑郁症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少年心理困境亟需社会重视 [5] - 专科医院候诊大厅可见大量未成年患者,多穿着校服在就诊后返回学校 [11] - 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并非个别现象,许多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存在显著困难 [11] 家庭因素影响 - 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创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书中案例敏敏遭受母亲扯发撞墙等暴力行为 [5][15] - 父亲在家庭中的缺位加剧了母亲的无依无靠感,父母常将孩子心理问题视为人生失败而不愿承认 [21] - 家长对孩子的容忍度极低,一旦孩子成为差生,爱就变得非常有限,甚至出现语言中的批判与鄙视 [27] 教育体系压力 - 不同教育模式均面临挑战,书中描述了三个海淀家庭案例,鸡娃教育和快乐教育都出现了问题 [23] - 当前教育环境存在系统性压力,如核心词语"竞赛班""实验班""赢在起跑线"构成有魔力的空间,让无数家长深陷其中 [28] - 今天的孩子面临更高期望,需要考上比父母更好的大学才可以,而吃饱喝足已不能激起其生命激情 [31] 地域差异表现 - 不同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背后原因各异,中产家庭问题多与高度控制和教育方式相关,乡村少年则更多与留守、父母缺位有关 [33] - 县城案例娟娟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其网瘾可能是结果而非原因,与哥哥生病后父母关注度转移带来的危机感相关 [34][35] -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时代的创伤,如书中提到的县城喝药自杀女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缺乏家庭支持 [37] 社会支持与干预 - 阿叔补习班成为情绪问题少年的避难空间,提供心理疏导并帮助重新建立信心融入社会 [18][20] - 通过家长会创造对话空间,让家长和孩子能够说出自己的痛苦,打破将孩子问题视为羞耻的社会氛围 [21] - 部分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困境,如案例雅雅已在香港读书并申请人文类学科,希望成为心理学家帮助更多人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