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快乐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被「围困」的少年:鸡娃失败了,快乐教育也失败了
36氪· 2025-11-02 21:35
大人病了,却让最弱势的孩子承受了一切。 以下文章来源于后浪研究所 ,作者张晶、薇薇子 后浪研究所 . 36氪旗下年轻态公众号。这位青年里边请,你被研究了。 文 | 张晶 编辑 | 薇薇子 来源| 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 封面来源 | 《年少日记》 还在上初一的敏敏彻底崩溃了。 她的妈妈扯着她的头发往墙上甩,甩完之后又打巴掌,她的脸磕在墙上,头又痛,脸又疼,头皮也疼,哪儿都疼。她原本还在跟父亲通电话。可是这个时 候,她的父亲突然说,你们俩的事情你们俩先处理,我先挂了。因为父母关系不睦,母亲把对父亲的不满发泄在敏敏身上。12岁的敏敏厌学,也厌倦了一 切,她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休学。 这是作家梁鸿新书《要有光》中的一个女孩敏敏的讲述。敏敏不是个例,是梁鸿笔下出现情绪问题的少年中的一个。时隔五年,完成"梁庄三部曲"的梁鸿, 这次将目光转移到那些被困住的少年。 梁鸿不仅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母亲。 她经历着作为母亲的迷茫和痛苦,她不知道是在哪个地方错过了孩子,以至于大人的痛苦和孩子的痛苦擦肩而过, 彼此无法感知。 她同时也发现,身处这个时代,很多父母跟孩子的相处都非常困难,而青少年的心理困境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 ...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办下去”(一辈子一件事)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教育理念与方法 - 核心教育理念为快乐教育和个性化发展,贯穿其70年教育生涯[3][8] - 教学方式突出“活”字,将课堂搬至古树下、池塘边等自然环境中,寓教于乐[7][8] - 通过讲故事、游戏、舞蹈及“唐调吟诵”等创新形式传授经典,激发孩子兴趣与思考[5][10][11] 项目运营与发展 - 2003年68岁时创办“琅琅读书在东林”经典诵读班,项目持续运营22年[3][5] - 项目最初自筹资金购买书籍,首批招收20名学生,曾面临生源困难,最低一年仅招到3名学生[6] - 22年来累计有数万名中外孩子参与该诵读班,影响力显著[3][6] 团队建设与传承 - 重视传帮带,严格挑选传承人,标准包括具备国学基础、有耐心及非商业化导向[10] - 2016年邀请中国哲学博士李素洁加入,共同研发“我来画你来猜”、“今天我来当老师”等互动教学方法[10][11] - 从家长群体中发掘特长人士(如美术教师、泥人手工艺人)加入教学,丰富课程内容,鼓励亲子共读[11][12]
我是北大教授,也是一位辍学孩子的妈妈
虎嗅APP· 2025-07-24 21:43
教育体制反思 - 传统学校教育对非学术型学生存在系统性排斥,案例中孩子尽管具备动手能力、领导力等多项优点,仍被单一成绩标准定义为"差生"[14][15] - 基础教育阶段存在超前教学现象,公立学校课程默认学生已通过课外班掌握知识点,形成恶性竞争循环[16] - 现代教育体系是历史阶段性产物,并非所有个体发展的唯一路径,需重新评估文凭与能力的关系[35] 非传统教育路径 - 通过动手实践(家居改造、模型制作)重建辍学青少年的自信心与社会连接[9][23] - 民办预科学校展现出对非标化学生的包容性,通过个性化引导(如社会学阅读)激发学习兴趣[25] - 海外教育经历暴露语言与文化适应难题,但数学、艺术等非语言类科目仍显示跨文化竞争力[29] 家长角色转变 - 高知家长需警惕"学霸思维"对教育判断的干扰,案例显示学术成就反而阻碍了对子女真实需求的理解[18] - 从"体制依赖"到自主规划:最终放弃强制返校要求,转为支持职业化发展(摄影)与终身学习承诺[36][37] - 亲子关系重构体现为共同解决问题(核酸检测危机),形成平等互助的新型互动模式[32][33] 个体成长验证 - 辍学生通过专业技术(赛车摄影)实现职业突破,作品获专业认可并形成商业价值[39] - 非学历路径仍可培养核心能力:项目统筹(晚会技术支持)、危机处理(跨国行程规划)等软技能[19][32] - 社会评价体系需多元化,案例证明"成绩不好"与人生成就无必然关联[40]
心理学|“快乐教育”的父母为何养出抑郁的孩子
经济观察报· 2025-07-15 07:53
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 - "快乐教育"理念下父母倾向于避免严厉管教 营造宽松家庭氛围 强调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1] - 临床数据显示 过度关注孩子情绪的家庭中青少年抑郁发生率反而更高 [1] -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抑郁症青少年往往来自情绪高度关注型家庭而非控制型家庭 [1] 情绪管理失衡 - 快乐被塑造成唯一"正确"情绪 负面情绪被系统性地回避和消除 [2] - 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普通人仅54%时间处于快乐状态 其余为中性或消极情绪 [2] - 情绪压制导致自我怀疑机制 产生"父母付出这么多我还不快乐"的愧疚循环 [2] 挫折应对能力缺失 - 过度保护使孩子丧失处理失败 延迟满足等关键能力发展机会 [3] - 临床案例显示 表面优秀的孩子面对真实挫折时缺乏基本应对策略 [3] - 挫折被类比为"心理阻抗训练" 适度挑战对心理韧性建设具有必要性 [3] 教育方式优化路径 - 建议允许自然情绪表达 避免立即情绪干预 采用陪伴式沟通 [4] - 强调成长型思维培养 将失败重构为学习机会而非能力否定 [5] - 提出父母应示范挫折应对 分享职场人际等真实挑战经历 [5] - 指出快乐教育本质应是情绪光谱接纳 而非单极快乐追求 [5]
信“心”心理问答|被升学焦虑困住的妈妈,如何打破"剧场效应"的魔咒?
经济观察报· 2025-04-27 17:42
教育行业现状 - 重点高中升学竞争激烈,某重点高中每年有3%学生保送清北 [1] - 课外培训市场活跃,AMC数学竞赛培训费用高达3万元 [1] - 补习班渗透率高,某班级70%学生参加冲刺班 [1] 家长行为模式 - 家长普遍存在升学焦虑,表现为过度规划孩子学习时间,周末也被补习和作业占据 [1] - 家长对成绩波动敏感,孩子数学月考退步5名引发强烈情绪反应 [1] - 教育投入存在矛盾心理,既心疼孩子压力又持续加码课外培训 [1][2] 学生状态 - 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书包里永远塞满试卷,形容自己"像被装在罐头里的沙丁鱼" [1] - 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对刷题产生迷茫感,对兴趣探索表现淡漠 [2] - 存在补偿性行为,完成作业后沉迷游戏2小时进行心理补偿 [2] 教育理念冲突 -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目标冲突,家长既肯定孩子2小时解出压轴题,又否定同等时间观察自然的行为 [2] - 快乐教育实践受阻,减少补习班直接导致成绩下滑并被学校约谈 [2] - 教育专家建议与执行落差明显,虽提倡发现兴趣但学生自称"对什么都没兴趣" [2] 社会环境因素 - 剧场效应显著,家长因周围人参与补习而被迫跟进,形成"不起立就落后"的心理压力 [4] -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重点高中被视为获取优质资源的关键通道 [3] - 媒体影响深远,《小舍得》等影视作品真实反映家长抢跑焦虑 [4] 解决方案探索 - 建议调整教育目标,参考《窗边的小豆豆》案例,重视非学业素养培养 [5] - 提倡家庭会议机制,通过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并制定阶段性目标 [5] - 强调父亲参与育儿的重要性,建议形成教育合力缓解母亲单方面压力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