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产品信息可追溯性

搜索文档
工行金条钢印号问题引质疑,贵金属业务信任危机待解
观察者网· 2025-05-14 18:09
工商银行金条事件 - 工商银行上海市嘉定支行南翔支行出售的金条被质疑掺假,检测结果显示金含量为99.99%,无质量问题,疑似杂质为外部附着物[1] - 后续又有网友爆料提取的金条钢印号与提货单不符,涉及中国黄金和中钞长城生产的产品,银行工作人员手动修改但未加盖名章[2][3] - 工商银行尚未对钢印号争议作出公开回应,此前声明强调黄金产品符合国家贵金属标准[7] 银行贵金属业务现状 - 工商银行2024年贵金属资产达2082.42亿元,较2023年的1394.25亿元大幅增长,贵金属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3%[9] - 2024年公司贵金属自营、代理业务量累计288吨,个人账户黄金业务交易量179.8吨,增长受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需求推动[9] - 银行贵金属业务主要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生产,通过抽检确保质量,但可能存在抽检比例不足或检测标准不统一的问题[9] 行业风险与管理问题 - 银行贵金属交易风险点包括检测环节仅核对证书、流转环节信息脱钩、消费者维权难[10] - 钢印号管理混乱可能引发后续流通纠纷,尤其在抵押融资或司法查封时[7] - 部分外资银行探索区块链溯源技术,国内有建议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共享机制[10] 消费者建议 - 提取金条时需当场核验钢印号、检测标志等关键信息,要求银行出具完整书面确认[8] - 购买时关注证书与实物一致性,包括钢印号、检测机构及银行回购条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