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黑洞合并
icon
搜索文档
科研人员探测到迄今最大质量的黑洞合并事件
新华社· 2025-07-18 11:14
黑洞合并事件发现 - 国际合作团队借助LIGO探测到迄今最大质量的黑洞碰撞合并事件GW231123 [1] - 两个黑洞质量分别约为太阳质量的100倍和140倍 合并后形成2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1] - 黑洞自旋速度极快 约每秒40次 接近广义相对论预测的极限 [1] - 该发现对理解宇宙中黑洞成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 黑洞分类与研究 - 黑洞按质量分为三类:恒星级黑洞(几倍到100倍太阳质量) 超大质量黑洞(百万倍太阳质量以上) 中等质量黑洞(介于二者之间) [2] - GW231123事件涉及的两个黑洞质量接近或超出恒星级黑洞区间 其形成不能完全用恒星超新星爆发机制解释 [2] -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两个黑洞由早期较小黑洞分级合并形成 这种合并会增加黑洞自旋速度和质量 [2] 引力波探测进展 - 自2015年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以来 已观测到数百次黑洞或中子星合并事件 [1] - 此次发现由LIGO-Virgo-KAGRA合作组在GR-Amaldi会议上宣布 [1] - Virgo是欧洲"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 KAGRA是日本神冈引力波探测器 [1]
“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黑洞合并”,科学家探测到了!
观察者网· 2025-07-15 19:58
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 - 科学家探测到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黑洞合并事件,位于100亿光年以外的两个黑洞合并形成了一个质量约为2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1] -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23年11月23日捕捉到这次黑洞合并事件,两个探测器探测到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特征 [1] - 发生碰撞的两个黑洞质量分别为太阳的103倍和137倍 [1] 引力波探测技术 - LIGO两个探测器检测到的引力波特征显示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大规模黑洞合并事件 [1][3] - 当引力波信号到达地球时已经变得非常微弱,是能测量到的最微弱的现象 [3] - LIGO在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被称为"时空的涟漪" [3] 黑洞形成理论 - 发生合并的两个黑洞旋转速度非常快,接近天体的理论极限 [3] - 这些黑洞质量很大,不可能直接由老化的恒星坍缩形成,可能是过去较小黑洞合并的产物 [3] - 天文学家普遍认为恒星坍缩无法产生一个质量约在50到130倍太阳质量之间的黑洞 [3] 观测历史与技术进步 - 在GW231123之前,科学家探测到的最大规模黑洞合并事件是2021年的GW190521,产生了一个质量约为14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4] - 这次事件将仪器和数据分析能力推向当前可能达到的极限 [4] - LIGO、意大利"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和日本神冈引力波探测器形成LVK合作组织,累计探测到约300次黑洞合并 [3] 后续研究计划 - 完全解析GW231123信号和LIGO探测到的其他信号还需要时间,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5] - 研究团队正在改进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5]
科学家观测到大质量黑洞合并事件
科技日报· 2025-07-15 18:19
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 - LIGO于2023年11月23日捕捉到破纪录的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涉及质量分别为140倍和100倍太阳的黑洞合并,产生225倍太阳质量的超级黑洞 [1] - 此次事件挑战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科学家推测这两个黑洞可能由更早时期的小型黑洞合并形成 [1] - 此前最重黑洞合并纪录是2021年GW190521事件,最终黑洞质量为140倍太阳质量 [1] LIGO-Virgo-KAGRA合作组织进展 - LIGO于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随后与意大利"处女座"和日本神冈探测器组成LVK合作组织 [1] - 在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的第四次观测运行中,科学家记录到200多次黑洞合并事件 [1] - 自2015年以来累计观测到约300次黑洞合并 [1] 科学意义与技术挑战 - 此次合并事件中黑洞自转速度接近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测极限,对探测技术和理论模型提出严峻挑战 [2] - LIGO执行主任指出引力波是研究黑洞本质的独特窗口 [2] - 研究团队预计需数年时间完全解析该复杂信号,正在改进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2] 学术交流计划 - 该发现将于2025年7月14日至18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4届广义相对论与引力国际会议上正式发布 [2] - 科学界或将围绕黑洞形成机制展开新一轮讨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