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

搜索文档
双黑洞在致密天体附近“跳舞”
解放日报· 2025-08-04 10:32
研究背景与发现 - 自2015年以来国际引力波探测联合机构已探测超过100次引力波事件,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双黑洞并合 [2]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成果发表于2025年8月《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2] 理论假设与研究对象 - 2018年研究团队提出科学设想:超大质量黑洞与绕其运行的恒星质量双黑洞组成"三人组",双黑洞在引力作用下轨道缩小并发射引力波 [2] - 研究聚焦引力波事件GW190814,其双黑洞质量相差近10倍,质量悬殊组合可能是受第三个超大质量黑洞引力影响的结果 [2] 研究方法与关键证据 - 双黑洞绕第三个天体运动会产生视向加速度,通过多普勒效应改变引力波频率并在信号中留下独特印记 [3] - 团队构建包含视向加速度的引力波波形模板,分析证实GW190814事件数据强烈支持存在视向加速度 [3] 研究意义 -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双黑洞并合事件中发现第三个致密天体存在的明确迹象 [4]
【科技日报】双黑洞并合事件中发现第三致密天体存在迹象
科技日报· 2025-08-04 09:13
双黑洞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为双黑洞形成机制提供新线索 [1] - 研究成果于2025年8月1日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快报》,突破性进展涉及双黑洞与超大质量黑洞组成的"三人组"系统 [1] 引力波探测背景 - 自2015年首次探测引力波以来,国际机构已记录超100次引力波事件,其中多数源自双黑洞并合 [1] - 2018年韩文标团队提出"超大质量黑洞+恒星质量双黑洞"的三体系统理论,被LISA和中国空间引力波计划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1] GW190814事件分析 - 引力波事件GW190814中两黑洞质量相差近10倍,异常比例可能源于第三致密天体(超大质量黑洞)的引力干扰 [2] - 团队通过构建含视向加速度的波形模板,首次在GW190814数据中发现第三致密天体存在的多普勒效应证据 [2] - 该发现表明双黑洞可能形成于复杂引力系统,而非孤立环境,对理解其演化路径具有里程碑意义 [2]
双黑洞在致密天体附近“跳舞”——上海科学家突破性发现为揭开双黑洞形成之谜提供全新线索
解放日报· 2025-08-02 05:53
引力波探测新发现 - 国际引力波探测联合机构自2015年以来已探测超过100次引力波事件,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双黑洞并合 [2]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2] 双黑洞系统研究 - 2018年提出科学设想:超大质量黑洞与绕其运行的恒星质量双黑洞组成"三人组",引力作用导致双黑洞轨道缩小并发射引力波 [2] - 引力波事件GW190814中两个黑洞质量相差近10倍,这种悬殊组合可能是与超大质量黑洞相互作用的结果 [2] 观测技术突破 - 双黑洞绕第三个天体运动产生的视向加速度会通过多普勒效应改变引力波频率,在信号中留下独特印记 [3] - 团队构建包含视向加速度的引力波波形模板,分析证实GW190814事件存在视向加速度 [3] 科学意义 -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双黑洞并合事件中发现第三个致密天体存在的明确迹象 [4]
科研人员探测到迄今最大质量的黑洞合并事件
新华社· 2025-07-18 11:14
黑洞合并事件发现 - 国际合作团队借助LIGO探测到迄今最大质量的黑洞碰撞合并事件GW231123 [1] - 两个黑洞质量分别约为太阳质量的100倍和140倍 合并后形成2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1] - 黑洞自旋速度极快 约每秒40次 接近广义相对论预测的极限 [1] - 该发现对理解宇宙中黑洞成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 黑洞分类与研究 - 黑洞按质量分为三类:恒星级黑洞(几倍到100倍太阳质量) 超大质量黑洞(百万倍太阳质量以上) 中等质量黑洞(介于二者之间) [2] - GW231123事件涉及的两个黑洞质量接近或超出恒星级黑洞区间 其形成不能完全用恒星超新星爆发机制解释 [2] -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两个黑洞由早期较小黑洞分级合并形成 这种合并会增加黑洞自旋速度和质量 [2] 引力波探测进展 - 自2015年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以来 已观测到数百次黑洞或中子星合并事件 [1] - 此次发现由LIGO-Virgo-KAGRA合作组在GR-Amaldi会议上宣布 [1] - Virgo是欧洲"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 KAGRA是日本神冈引力波探测器 [1]
“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黑洞合并”,科学家探测到了!
观察者网· 2025-07-15 19:58
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 - 科学家探测到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黑洞合并事件,位于100亿光年以外的两个黑洞合并形成了一个质量约为2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1] -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23年11月23日捕捉到这次黑洞合并事件,两个探测器探测到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特征 [1] - 发生碰撞的两个黑洞质量分别为太阳的103倍和137倍 [1] 引力波探测技术 - LIGO两个探测器检测到的引力波特征显示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大规模黑洞合并事件 [1][3] - 当引力波信号到达地球时已经变得非常微弱,是能测量到的最微弱的现象 [3] - LIGO在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被称为"时空的涟漪" [3] 黑洞形成理论 - 发生合并的两个黑洞旋转速度非常快,接近天体的理论极限 [3] - 这些黑洞质量很大,不可能直接由老化的恒星坍缩形成,可能是过去较小黑洞合并的产物 [3] - 天文学家普遍认为恒星坍缩无法产生一个质量约在50到130倍太阳质量之间的黑洞 [3] 观测历史与技术进步 - 在GW231123之前,科学家探测到的最大规模黑洞合并事件是2021年的GW190521,产生了一个质量约为14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4] - 这次事件将仪器和数据分析能力推向当前可能达到的极限 [4] - LIGO、意大利"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和日本神冈引力波探测器形成LVK合作组织,累计探测到约300次黑洞合并 [3] 后续研究计划 - 完全解析GW231123信号和LIGO探测到的其他信号还需要时间,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5] - 研究团队正在改进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5]
科学家观测到大质量黑洞合并事件
科技日报· 2025-07-15 18:19
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 - LIGO于2023年11月23日捕捉到破纪录的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涉及质量分别为140倍和100倍太阳的黑洞合并,产生225倍太阳质量的超级黑洞 [1] - 此次事件挑战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科学家推测这两个黑洞可能由更早时期的小型黑洞合并形成 [1] - 此前最重黑洞合并纪录是2021年GW190521事件,最终黑洞质量为140倍太阳质量 [1] LIGO-Virgo-KAGRA合作组织进展 - LIGO于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随后与意大利"处女座"和日本神冈探测器组成LVK合作组织 [1] - 在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的第四次观测运行中,科学家记录到200多次黑洞合并事件 [1] - 自2015年以来累计观测到约300次黑洞合并 [1] 科学意义与技术挑战 - 此次合并事件中黑洞自转速度接近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测极限,对探测技术和理论模型提出严峻挑战 [2] - LIGO执行主任指出引力波是研究黑洞本质的独特窗口 [2] - 研究团队预计需数年时间完全解析该复杂信号,正在改进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2] 学术交流计划 - 该发现将于2025年7月14日至18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4届广义相对论与引力国际会议上正式发布 [2] - 科学界或将围绕黑洞形成机制展开新一轮讨论 [2]
每经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倾尽所能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品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1 04:36
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 - 2020年世界格局因新冠疫情和科技革命经历深刻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机遇 [3]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迭代,原始创新能力与"从0到1"的突破成为关键议题 [3] - 每日经济新闻推出"巅峰对话:瞰见2021"系列,首季聚焦诺贝尔奖得主对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前瞻性探讨 [3] 巴里·巴里什的科研理念 - 巴里什团队通过LIGO项目实现引力波探测,突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验证的技术限制 [5] - 强调科研需"全力以赴",认为失败是探索未知的基础,最大努力比结果更重要 [6][7][8] - 科研目标应聚焦结果导向,但需在资源约束下平衡"梦想与面包",重视环境支持与合理投入 [10] 跨学科与社会责任 - 巴里什获奖后拓展研究领域至气候变化、核扩散等社会问题,倡导国际科学合作 [6] - 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探索精神,将基础科学视为满足感的来源 [6][10] 媒体内容规划 - 每日经济新闻后续将推出第二季"全球顶尖商学院院长专访",聚焦商业教育变革与领导力培养 [11]
“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国效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2 09:11
引力子研究突破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团队首次为引力子"画像",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期刊[1] - 研究聚焦凝聚态系统中的"分数量子霍尔引力子",通过准粒子形式探测引力子激发[1] - 实验装置仅两层楼高,在逼近绝对零度的微观环境中完成,相比宏观引力波探测器更具技术突破性[1] 技术挑战与创新 - 实验需将温度控制在零下273.1℃(温差±0.05℃),回国后自主搭建设备克服液氮短缺问题[2][3] - 团队耗时3年解决南方潮湿环境影响激光效果等技术难题[2] - 2022年12月成功捕捉自旋为2的引力子激发信号,2023年7月通过国际会议质疑后改进实验方案[2][3] 国际学术认可 - 2024年1月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发现新证据,从自旋、动量、能量三维度验证引力子激发[5] - 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 - 研究被《自然》期刊发表并获低温物理国际会议专家普遍认可[5] 团队与未来方向 - 实验室团队平均年龄25岁,正攻关新型量子物态研究[5] - 潜在应用包括为拓扑量子计算扫除技术障碍[5] - 技术路线体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特征,规避国外液氮方案短板[3][4]
杜灵杰:首次为引力子“画像”的科学家
新华社· 2025-05-16 10:44
量子物理研究突破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团队首次为引力子"画像",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期刊[1] - 研究聚焦凝聚态系统中的"分数量子霍尔引力子",通过准粒子形式观测引力子激发[1] - 实验装置仅两层楼高,在逼近绝对零度(-273.1℃±0.05℃)的微观环境中完成测量[1][2] 科研攻关过程 - 2019年意外发现新型光学集体激发现象,理论推测为引力子激发[2] - 回国后自主搭建实验设备,克服液氮短缺和南方潮湿环境影响,历时三年完成技术突破[2] - 2022年12月捕捉到自旋为2的引力子激发信号,2023年7月国际会议上回应学界质疑[2][3] 学术成果验证 - 2024年1月低温物理国际会议上展示砷化镓量子阱新证据,从自旋/动量/能量三维度验证发现[4] - 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 后续研究方向 - 团队平均年龄25岁,正攻关新型量子物态研究,目标为拓扑量子计算扫除技术障碍[5] - 研究路线体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特征,实验设计成功规避国外液氮技术路线的短板[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