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文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1.10亿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采购仪器设备
仪器信息网· 2025-11-07 17:09
采购概况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8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1.10亿元[2][3] - 采购预计在2025年10月至11月进行[3] 具体采购项目与预算 - X频段数传信道与解调设备:采购2套,预算740万元,服务于超远距离、超高速深空数据接收任务,要求2028年4月完成验收[5] - X频段制冷接收机设备:采购1套,预算400万元,服务于深空数据接收任务,要求高灵敏度和长期连续工作能力,验收时间同为2028年4月[5][6] - 三台40米口径全可动天线项目:采购3台,预算3300万元,位于FAST核心区并与FAST组阵运行,采购周期12个月[6] - 光学望远镜镀膜设备:采购1套,预算2300万元,用于对角线尺寸为1440mm的六边形镜面批量镀膜及超大口径反射镜表面镀膜[6] - 射电天文接收机研制项目:采购天文终端设备1套,预算1000万元,交付时间为2028年8月,包含4年免费保修[6] - 射电天文终端:采购天文接收机4套,覆盖多个频段,预算1000万元,交付时间2028年8月,包含4年免费保修[6] - 天文光学望远镜:采购1套,包含2米双反射望远镜光学系统等,预算1800万元,预计2025年10月采购[6][7] - 集成化天文光谱仪和圆顶:采购1套,包含天文光谱仪及圆顶等配套设施,预算500万元,预计2025年10月采购[7]
耀变体喷流等离子体“火球”在实验室重现 有助破解“消失的伽马射线”之谜
科技日报· 2025-11-05 17:25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在实验室制造出等离子体"火球",模拟类星体耀变体喷流在星际空间的传播过程,为破解宇宙中"消失的伽马射线"之谜提供新线索[1] - 耀变体是由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活动星系,会向地球方向喷射接近光速的粒子与辐射束,产生能量可达数太电子伏(TeV)的极强伽马射线[1] - 理论上,高能伽马射线在穿越星际空间时应与宇宙微波背景相互作用产生能量较低的伽马射线,但这些低能伽马射线始终未被卫星望远镜探测到,形成科学谜题[1] 实验方法与过程 - 研究团队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高辐射材料实验设施中,利用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产生电子—正电子对,并让它们穿过一米长的等离子体,构建类星体喷流传播的实验模型[2] - 通过精确测量粒子束形态及磁场信号,研究人员首次在实验室中直接检验"喷流—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是否足以破坏喷流结构[2] 实验结果与结论 - 实验显示粒子束始终保持狭窄、几乎平行的形态,几乎没有出现显著扰动或自发磁场[2] - 据此推断,在天体尺度上"喷流—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效应过弱,无法解释缺失的低能伽马射线[2] - 结论强化了另一种解释,即宇宙中存在极其微弱的星际磁场,它们可能是早期宇宙遗留下的"原初磁场"[2]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 通过在地球上模拟极端物理条件验证宇宙尺度下的过程,是理解高能天体喷流及磁场起源的重要一步[2] - 宇宙早期磁场的种子机制仍不明确,可能涉及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2] - 未来,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天文台等新一代观测设施有望提供更高分辨率数据,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2]
走近大国重器 | “看”清太阳磁场的奥秘
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 中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将"日地全景"列为五大科学主题之一[6]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望远镜)已通过结题验收并正式启用,是国际首个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设备[7] - 项目自2014年立项至验收,历时11年,最终选址在海拔约4000米的青海冷湖赛什腾山[12][14] 技术突破与核心优势 - AIMS望远镜将太阳磁场测量精度从国际通用的100高斯量级提升至10高斯量级,实现精度十倍跃升[12] - 团队研制出国际上首台兼具超高光谱分辨率与成像功能的红外傅里叶光谱仪,突破了此前国际上红外傅里叶光谱仪均为"非成像"型号的限制[12] - 实现了红外光谱和成像终端及真空制冷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13] 科学应用与产业价值 - 太阳磁场研究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精准预报的关键,太阳风暴等空间天气事件会干扰航空航天、导航通信系统,并可能损坏输油输气管道等现代化基础设施[10][11] - 精确测量太阳磁场对保障电网安全、航天探索、气候预测及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意义[10] - AIMS望远镜已积累大批有价值的科学观测数据,有望在太阳三维大气动力学、耀斑物理等前沿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5] 中国天文观测体系发展 -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于2021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空间"探日"时代[8] - 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于2022年10月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跨越式突破[17] - 形成"天地协同"观测体系:太空卫星聚焦太阳高层大气及剧烈爆发活动,地面望远镜主攻太阳低层大气,实现从爆发源头到地球传播的全过程追踪[17][18]
走进“世界巨眼”南非台址
人民日报· 2025-10-27 14:18
项目概况与科学意义 - 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是全球多国出资建造的世界最大规模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世界巨眼” [5] - SKA是中国首个深度参与的国际大科学工程,采用双台址方案,低频阵列位于澳大利亚,中频阵列以南非为核心并扩展至非洲南部8个国家 [5][6] - 项目旨在通过多面天线组合形成等效大孔径观测,相当于把地球变成一个“星球级镜头”,其平方公里级的等效接收面积意味着超高的灵敏度和科学发现能力 [9] 建设进展与技术规格 - 南非台址将由分布在3000公里范围内的数千台15米口径的碟形反射面天线组成,首期项目将安装197台碟形天线,后期还会安装数千台 [6][8] - 截至目前,南非台址已建成64台天线(即先导项目MeerKAT),另有15台由中方设计承建的天线正在现场装配中 [6] - 每台天线支架高约11米,支撑起15米翼展的主反射面,主反射面由66块边长3米的独立面板组成,每块面板经过亚毫米级精度的调整以确保反射面光滑 [8][11] - SKA产生的数据量极大,平均每秒就有约8TB的数据产出,通过专用宽带输送至超级计算机进行处理 [8] 科学能力与已获成果 - SKA具有广域巡天、高灵敏度、高解像度、观测速度更快等特征 [10] - 先导项目MeerKAT已取得一系列观测成果:2022年首次合成出银河系中心照片;今年2月发现一个大小相当于银河系32倍多的巨型星系;今年10月在距离地球超过40亿光年的11个星系中探测到中性氢信号 [10] - 项目预期目标包括研究宇宙物质的连接形态,磁力、重力的影响,脉冲星的运动规律以及开发新的天文研究方法 [10] 国际合作与中国参与 - 199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共同发起建造SKA的倡议,2011年中国等7国创建国际SKA组织,该组织于2021年过渡为政府间国际组织SKA天文台 [9] - 中国是SKA项目的重要贡献者,提供了SKA中频天线结构,未来还将提供64台天线作为实物贡献,中国也是SKA区域科学中心的关键参与者 [11] - 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是SKA在建中频天线结构任务的一级承包方,负责设计、制造、运输、集成和调试等任务 [11] 协同效应与未来展望 - SKA(南天区)与中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北天区)优势互补,FAST观测深度及精度高,SKA在观察范围和效率上更具优势 [12] - 今年5月,清华大学联合多国天文学家利用FAST和MeerKAT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观测,绘制出更清晰的银河系磁场图谱,未来双方还将合作追踪脉冲星突变、研究星际湍流等 [12]
全球首台,正式启用!
中国基金报· 2025-10-18 08:04
项目概述 - 全球首台中红外太阳磁场专用观测设备AIMS正式启用 [1] - 该设备是中国首个工作在中红外的天文望远镜 [1] - 项目于2015年启动研制 建设于海拔4000米的青海冷湖赛什腾山D观测平台 [1] 技术突破 - 通过12.3微米中红外波段观测 实现太阳磁场直接测量方法的突破 [1] - 将太阳磁场测量精度提升到优于10高斯量级 [1] - 解决了太阳磁场测量百年历史中的一个瓶颈问题 [1] 科学意义与应用 - 太阳磁场是驱动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剧烈活动的能量总开关 [1] - 精确测量太阳磁场是理解太阳乃至恒星物理的核心 [1] - 该测量是预警空间天气的关键 [1] - AIMS已积累一大批有价值的科学观测数据 [1] - 有望在太阳三维大气动力学、耀斑物理等前沿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
1152颗!超同一时期国外总和
科技日报· 2025-10-13 15:30
观测成果 - “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到1152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1] - 发现的脉冲星中包括大量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 [1] 科学意义 - 脉冲星是最致密的天体之一,被公认为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超级明星”,是研究四大相互作用和极端条件下物理规律的天然实验室 [1] - 通过观测脉冲星,可检验广义相对论、探测低频引力波等,为脉冲星物理等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1] - 大量脉冲星的发现对于理解脉冲星的形成和恒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技术能力与行业地位 - 凭借很高的灵敏度,FAST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 [1] - FAST的成果让中国射电天文研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1]
宇宙探索:当“算力”定义“视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11 17:37
AI在天文科研中的能力边界 - AI在天文学大数据时代承担大量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实现对传统科研流程的效率革命 [3] - AI能从传统上被视为噪声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号,有望将拉索探测器的灵敏度提升数倍,相当于“再造几个拉索” [4] - AI算法在开普勒卫星数据中挖掘类地行星候选者,将原本需要一个月完成的搜寻信号缩短至一天完成 [4] - AI在大型深海多节点精密设备上能处理复杂深海信号并监控预警探测器健康运行 [4] - AI的运作本质是数据驱动和模式匹配,无法产生人类源于好奇心的探索欲,无法自发地对未知产生追问 [9] - AI目前擅长在既有范式下进行优化,但研究方向的重大突破仍需科学家基于知识积累、学科直觉和想象力来提出 [10] - AI的“黑箱特性”使其难以提供清晰的物理机制,无法解释超新星爆发的物理机制或暗能量的本质 [10] 观测范式与设备设计的智能化变革 - 算力星座计划将AI模型直接部署到太空中卫星上,实现数据实时处理,对暂现源实现快速反应,避免传统模式数小时至数天的延迟 [5] - AI可实现全球望远镜网络的秒级协同响应,例如“GOTTA司天工程”意图通过AI实现全球上百台望远镜的智能调度 [5] - AI的引入使得“计算光学”成为可能,利用算法补偿不完美光学系统误差,以软实力弥补硬件制造能力不足 [11] - 望远镜造价近似和口径的三次方成正比,AI可能使基于“大量小装置+智能算法”的性价比更高科研模式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11] 数据融合与科研门槛的降低 - 利用AI构建智能化“数字宇宙”,未来天文学家只需用自然语言提出需求,AI即可自动融合来自不同望远镜的多波段、多信使数据 [6] - AI大语言模型的识别能力让科研人员无需精通专业SQL数据库查询语言即可轻松获取所需数据产品,大大降低数据使用门槛 [6] 对科研人才培养的影响 - AI能让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学生更早接触并解决前沿科学问题,一个博士生配上AI工具可独立承担过去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 [14] - 未来天文学家对AI工具的掌握将如同今天对编程和英语的掌握一样成为必备技能 [15] - AI的便捷性带来思维惰性,学生拿到数据后直接扔给AI模型并采纳结果,不再思考数据背后物理机制,可能导致年轻学者的科学直觉退化 [16] - 过度依赖AI易使学生知识体系空洞碎片化,一旦遇到AI无法处理的非常规问题就束手无策 [16]
【科技日报】“科学与中国”青海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即将启动
科技日报· 2025-09-17 14:30
活动概述 - 活动名称为“科学与中国”青海省“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 [2] - 活动将于2025年9月17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启动 [4] - 活动是一次大型科普活动,旨在普及天文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4] 活动参与方 - 活动邀请崔向群、陈仙辉、景益鹏、韩占文、林海青、黄建平、史生才等7位天文科学和相关技术领域院士参与 [4] - 活动还包括十多名资深科学家团队 [4]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 [4]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海西州委、海西州政府联合承办 [4] 活动内容与目标 - 活动将深入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德令哈市等地区 [4] - 活动聚焦天文学前沿进展、我国重大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等主题 [4] - 活动形式包括走进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咨询等一系列活动 [4] - 活动目标是为青海地区的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进公众对青海省天文发展战略重大意义的深入理解 [4] - 活动旨在激发青海地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天文科技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今天我们共同缅怀南仁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10:22
南仁东的学术与专业背景 - 1963年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电真空器件和超高频技术领域 [3] - 在学术上表现优异 总是最先解出难题 包括复杂的数理方程和机械制图 [7] - 获得清华大学绘图竞赛一等奖 校史馆陈列其获奖圆规 [8] - 为提升英文水平坚持背词典 背会一页就撕下一页 为国际学术交流奠定基础 [10] 南仁东的多才多艺与个人特质 - 在绘画、写诗、摄影和体育等方面多才多艺 曾借阅清华图书馆所有中外画集 [11] - 擅长体育 每天坚持长跑到颐和园再折返 并精通滑冰、游泳和球类运动 [16] - 热爱天文 常与同学在夏夜躺操场仰望星空 种下探索宇宙的梦想 [18] FAST项目的攻坚与成就 - 1968年毕业后参与研制中国首台自主半导体收音机和电视发射机 曾一夜检查1000多个测试点解决电路难题 [18] - 1994年提出建造中国大型射电望远镜 带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西南山区选址 险遇山洪 [20] - 带领团队用22年建成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攻克多项技术难关 [22] - 项目后期带病工作 术后忍痛用嘶哑嗓音监督工程 强调"天眼有瑕疵对不起国家" [22][24] FAST的科学贡献与荣誉纪念 - FAST于2016年落成 南仁东病重时仍电话协调技术支持 联系清华学长解决电波研究问题 [27] - 2017年南仁东去世后20余天 FAST首次捕捉到脉冲星信号 实现零突破 [29] - 截至当前FAST已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 持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29] - 201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第79694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5年其事迹入选八年级语文教材 [31]
韦布望远镜揭示蝴蝶星云尘埃结构
科技日报· 2025-09-01 08:54
核心发现 - 英国卡迪夫大学团队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对蝴蝶星云进行观测 揭示了其核心区域复杂的宇宙尘埃结构[1] - 蝴蝶星云位于天蝎座 距离地球约3400光年 属于双极星云 具有两个气体叶片构成的翅膀和环状致密尘带形成的身体[1] - 环状尘带由晶体硅酸盐如石英以及不规则形态的尘粒构成 尘粒大小约为百万分之一米 以宇宙尘埃标准属于较大尺寸 表明经历了长时间生长过程[1] 恒星特征 - 环状致密尘带遮蔽了星云中心恒星 该恒星是类似太阳恒星遗留下来的古老核心 为星云提供能量使其发光[1] - 中心恒星温度高达22万开尔文 是银河系中已知最炽热的行星状星云中心恒星之一[1] 尘埃组成 - 星云中同时存在相对平静环境下形成的冷晶体和剧烈环境下形成的无定形尘埃 为理解行星基本材料聚集提供了关键证据[1] - 观测发现碳基分子多环芳香烃 可能与生命化学成分相关 为行星和生命起源研究打开了新窗口[2] 研究意义 - 研究成果为研究地球及其他岩质行星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1] - 相关论文于8月26日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