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临床

搜索文档
AI制药,十年浮沉
36氪· 2025-06-17 19:43
行业概述 - AI制药行业从2014年起步,十年间涌现超100家初创企业,如晶泰科技、英矽智能、百图生科等,旨在通过AI技术解决新药研发"双十困境"(十年研发周期+十亿美元成本)[4][5] - 行业经历三个阶段:2014-2017年技术验证期、2020-2022年资本狂热期、2023年后理性回调期,当前进入差异化竞争阶段[9][44][61] - 核心竞争格局形成三大阵营:传统药企派(辉瑞/赛诺菲)、AI制药新势力(晶泰/英矽)、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43] 技术突破 - 晶泰科技2016年通过辉瑞盲测,实现100%准确率的药物晶型预测,将传统数月流程压缩至数天[2] - 2020年AlphaFold2解决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Exscientia首款AI设计药物DSP-1181进入临床(研发周期仅1年,行业平均4.5年)[31] - AI分子在I期临床成功率高达80%-90%,远超行业50%平均水平[77] 资本动态 - 2020年成融资拐点:晶泰科技C轮融资3.188亿美元创纪录,薛定谔上市市值达40亿美元[29][30] - 2020年国内赛道融资27.23亿元,2023年融资缩水超70%,80%资金流向头部企业[44][62] - TMT基金大举进入,但互联网"快周期"思维与制药"长周期"特性产生冲突[46][47] 商业模式 - 主要路径分三类:Biotech模式(英矽自研管线)、CRO模式(晶泰技术服务)、SaaS工具模式[55] - 核心矛盾显现:数据壁垒导致算法同质化,药企不愿共享核心数据,AI预测准确率受质疑[54] - 商业化困境:CRO模式依赖药企预算周期,自研管线面临长研发周期与巨额亏损[56][57] 企业分化 - 晶泰科技转型AI平台公司:2024年港股上市(市值197.59亿港元),跨界新能源/新材料领域[65][66] - 英矽智能坚守Biotech路径:三次冲击IPO未果,临床管线推进艰难[72][73][84] - 超维知药等中小玩家因缺乏成果退出市场,头部企业通过跨界(农业/能源)寻求第二增长曲线[67][70][71] 未来趋势 - 技术演进:从判别式AI(1.0)向生成式AI(2.0)升级,实现分子设计与合成突破[80] - 价值重构:AI作为"制药新基建"融入传统研发流程,药企自建AI团队成常态(强生6000人数据团队)[77][79] - 新焦点转移:从前端靶点发现转向AI临床设计,可覆盖80%研发成本的市场空间[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