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

搜索文档
2025年8月海外金股推荐:关注地缘和AI催化
国盛证券· 2025-07-31 19:34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聚焦2025年8月海外金股推荐,关注地缘政治和AI催化因素,分析近期重点事件和市场情况,给出当前配置建议并推荐12家海外金股,对各公司业绩、业务优势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给出投资建议[1][4]。 近期重点事件、行情统计及当前配置建议 近期重点事件 - 中美第三次经贸会谈在瑞典举行,时间在8月12日中美90天关税暂缓期到期前,会谈成果受全球关注[1][8] - 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常会,强调做强国内大循环,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1][8]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汇聚顶尖学者和产业领袖,六联智能展示创新成果[2][9] - H20芯片解禁,美国政府批准其恢复对华出口[2][9] - OpenAI准备8月发布GPT - 5,处于最后测试和安全评估阶段[3][10] 市场情况 - 港股、美股7月整体上涨,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涨幅分别为6.0%、6.4%,2025年以来分别累计上涨27.2%、26.3%[11] - 南下资金净流入,7月港股通南下资金净流入1108亿港元,近30个交易日资金从6月末的1273亿港元增加为1549亿港元[12] - 分板块行情来看,截至7月29日,制药&生物科技与科学、半导体与生产设备等行业领涨,家庭与个人用品、技术硬件与设备等行业领跌[15] - 分板块估值来看,截至7月29日,恒生综指7月的PE(TTM)有所提升,港股地产建筑、必需性消费、资讯科技、金融等板块估值较6月末上涨[16] 当前配置建议 - 关注龙头消费企业、AI for Science领袖企业、成长性可期的能源企业、港股地产头部梯队企业、受益于AI发展的互联网及硬件企业、估值较低盈利性强的零部件企业、产品周期强势受益于智驾趋势的新势力[5][20] 2025年8月海外金股组合 泡泡玛特(9992.HK) - 2025Q1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5% - 170%,境内收入同比增长95% - 100%,境外收入同比增长475% - 480%[21] - 境内线下线上渠道同步扩张,IP长期价值不断沉淀;境外亚太、美洲、欧洲收入高增长,全球影响力增强[21][22] - 预计2025 - 2027年分别实现营收238.00/308.00/361.00亿元,归母净利润55.38/71.72/85.9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23] 晶泰控股(2228.HK) - 是AI for Science范式革命引领者,全球前20大药企中16家为其客户,核心优势在于算法和数据[26] - 拥有超500人科学家与技术专家团队,账上现金资产达60亿港元,AI制药和新材料业务有望驱动收入高增速[27][28]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22/6.84/9.54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28] 中国秦发(0866.HK)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6亿,净利润5.0亿,资产负债表大幅改善,财务成本下降,资产负债率降至59.6%[30][33] - 印尼SDE煤矿初现经营,洗煤厂已运营,SDE二矿预计2026年投产,公司布局印尼煤炭产能,成长性凸显[31][35] - 考虑煤价下行下调业绩预期,预计2025 - 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亿元、10.4亿元、15.4亿元[33] 绿城中国(3900.HK) - 2024年业绩受大力度计提减值影响下滑,未来业绩有望领先行业企稳,债务结构健康,融资渠道畅通[36][37] - 销售表现处于头部梯队,拿地聚焦核心城市,优质土储保障销售[38] - 预计2025/2026/2027年收入为1533.0/1528.9/1543.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5.7/21.1/30.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39] 阿里巴巴(9988.HK) - 2025Q4财季录得总收入2364.54亿元,同比增长7%,non - GAAP归母净利润约300亿元,同比增长18%[40] - 淘天集团CMR增长加速,阿里云收入加速增长,AI产品需求旺盛,公司坚定AI投入[41] - 预计2026 - 2028财年收入为11185/12360/13551亿元,non - GAAP归母净利1613/1845/2081亿元,重申“买入”评级[42] 快手 - W(1024.HK) - 618购物节泛货架电商增长,商业化工具迭代,外循环广告在内容消费和本地生活行业驱动下增长[44] - 可灵AI持续迭代,产品和商业化继续突破,月度付费金额连续突破1亿美金[45] - 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1406/1545/1666亿元,调整后归母净利197/250/285亿元,给予目标价93港元,重申“买入”评级[46] 小米集团 - W(1810.HK) - 2025Q1收入和利润再创历史新高,手机国内份额重回第一、全球份额持续扩张,IoT业务高端化和国际化推进,汽车YU7亮相,AI及创新业务发布自研芯片[47][48][49]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收入为4867/6345/7648亿元,给予合理目标价60港元,重申“买入”评级[49] 丘钛科技(1478.HK) - 2024年度收入161.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9%,手机摄像头模组升级,车载及IoT起量[51] - 短期手机光学规格升级驱动利润增长,长期进军低空飞行、XR、机器人等新场景[52] - 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184/207/237亿元,给予目标价10.79港元,“买入”评级[53] 瑞声科技(2018.HK) - 2024年收入2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手机光学推进高端化,车载产品国内外协同,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和XR核心能力[54][55][57] - 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分别为312/354/395亿元人民币,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31/35亿元,给予目标价70港元,重申“买入”评级[55][56] 舜宇光学科技(2382.HK) - 2024年录得收入383亿,同比增长20.9%,手机镜头、模组和车载镜头出货量全球市占率稳定第一[58] - 手机光学升级需求确定,策略调整追求份额提升、巩固格局,注重投资于长期成长性[59][60] - 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分别为440/494/55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5.6/41.5/50.0亿元,上调目标价至105港元,重申“买入”评级[60] 零跑汽车(9863.HK) - 2025Q1实现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187.1%,毛利率超预期,预计全年销量50 - 60万、毛利率10% - 12%、净利润盈亏平衡[62] - Q1销量强势,B系列新车发布、C系列改款升级,出海表现优秀,持续推进本地化生产,零部件业务未来可期[63][64][65] - 预计2025 - 2027年销量约55/75/87万辆,总收入达600/846/998亿元,给予目标估值977亿港元,目标价73港元,维持“买入”评级[65] 小鹏汽车 - W(9868.HK) - 25Q1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净亏损大幅收窄,预计Q2销量和总收入增长[68] - 2025年将陆续上市多款车型,技术有先锋性,海外表现亮眼,Robotaxi、机器人等市场空间广阔[69][70][71] - 预计2025 - 27年销量约47/75/103万辆,总收入达832/1465/2072亿元,给予目标价(9868.HK)105.7港元、(XPEV.N)27美元,维持“买入”评级[73]
私募大咖,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7-28 14:40
核心观点 - 当前是投资中国资产的重估时刻,科技板块尤其是人形机器人、AI医疗、新消费、稳定币及周期板块蕴含巨大机会 [2][3][4][6][9] - 全球经济处于第六波康波周期回升阶段,AI和能源革命是长期看好领域 [4] - 投资策略需平衡长期科技领域与短期周期机会 [9] 科技板块投资机会 人形机器人 - 行业进入发展元年,特斯拉擎天柱推动概念走向量产,2025年大模型开源将加速技术普及 [5] - 潜在需求达30亿台,市场规模数百万亿元,远超房地产行业 [4] - 供应链加速发展,无人物流、仓储AMR、服务类智能体等场景增长迅猛,相关企业密集赴港上市 [5] AI科学应用(AI4S) - 成为科学研究第五范式,能高效处理多维数据并构建精准模型 [7] - 在药物研发中可缩短时间、降低成本50%以上,AI制药企业已获大额订单 [8] - 材料化学领域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新材料特性,研发效率显著提升 [8] 新消费与稳定币 新消费 -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边际变化即可催生重大机会 [8] - 可借鉴美国50年代/日本90年代经验,寻找质价比投资标的 [8] - 重点关注能提供优质性价比且实现盈利的企业 [8] 稳定币 - 当前规模2500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2万亿美元,2030年突破5-7.5万亿美元 [8] - 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增长潜力巨大 [8] 周期板块 - 当前处于第三库存周期上升阶段,多晶硅、煤炭价格短期涨幅显著 [9] - 期货市场对"反内卷"政策反应敏感,存在结构性机会 [9]
80后麻省理工学霸,在深圳干出200亿
盐财经· 2025-07-26 17:33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在细分领域的应用深化比大语言模型等热门领域更具商业可持续性,制药行业是AI赋能的理想领域[2][3][5] - 创立可持续AI公司需具备三大维度: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专业团队[3][4][7] - 晶泰科技作为AI制药标杆企业,通过量子物理+AI+机器人技术实现药物研发效率突破,2024年港股上市市值超200亿港币[8][31] AI制药行业特征 - 行业痛点:创新药研发周期超10年、成本超10亿美元/款,传统试错模式效率低下[5][15] - 数据优势:药物研发产生海量结构化数据(每年超1200亿美元研发投入产生实验数据),天然适合AI训练[5][34] - 技术突破点:蛋白质结构预测(AlphaFold获诺奖)、分子筛选设计等环节可提升50%以上效率[12][16][22] 晶泰科技商业模式 - 技术路径:量子物理计算+AI算法+机器人实验形成"干湿结合"闭环(70%研发人员占比)[8][22] - 业务范围:从药物晶体结构预测扩展到新材料、新能源等跨领域应用[8] - 发展历程:2015年创立→2016年获腾讯投资→2024年港股上市(18C规则首股)[7][28][31] AI应用方法论 - 优选赛道标准:数据易获取(低成本)、数据规模大、行业支付能力强[34][37] - 实施关键:AI需与物理实验结合,计算模拟不能完全替代实验室验证[22] - 成功要素:避开风口追逐,专注技术深耕(晶泰比AlphaFold早3年布局)[24][32] 行业数据表现 - 全球前十药企2024年研发投入总和:1200亿美元[5] - 晶泰科技上市市值:200亿港币[8] - 典型药物研发成本:超10亿美元/10年周期[5]
晶泰控股20250428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生命健康、AI制药、大化学 [1][2][8] - 公司:未提及具体名称,是一家在港股上市的企业 [8]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财务状况**:公司资产负债表健康,资金充足,能维持超10年运营,采用轻资产模式,专注服务不做临床,服务越多积累数据越多,服务平台越高效,财务比很多做管线的公司健康 [1] - **增长驱动与业务目标** - 生命健康需求在欧美,西方药物付费能力也在欧美,公司已与J&J、UCB、礼来等药企合作 [2][3] - 今年抗体大分子优化性增速可能比小分子更快,抗体发现团队服务客户三年,小分子服务七八年 [2] - 去年达成并超越验证抗体发酵能力的目标,今年下半年希望抗体发展事业部获得大合作,小分子药方面Indilepsis总部合作进展良好,有信心年底推进到下一个里程碑PCC,达到可获几千万人民币里程碑收费,若明年开展一期临床,礼来需额外付两千万美金劳务费 [3][4] - 开年以来看到钢铁、细胞分子、分子胶、多肽等需求,会继续寻找新商机,推动新材料、新能源、农业、锂电池材料等领域发展,与全球最大技术巨头合作,希望未来有更多大型自动化解决方案合作 [4][5] - **与同行对比优势** - 同行做生物技术精心做药到临床需烧钱且背科学风险,很多缺乏量子物理能力,主要用top - down AI,解决临床前药物研发只关注设计分子,不关注合成分子 [6] - 公司有250台电子员工作站解决合成分子的数据化和自动化技术需求,dry lab和wet lab两条腿走路,与很多只做dry lab的同行不同,综合各行业服务板块,独特性明显 [7] - 公司是唯一一家在赛道港股A股上市的企业 [8] - **未来商业模式趋势与应用** - AI + Robotics是行业大趋势,单一AI差异化不明显且效率难最大化,经济科技需AI、量子物理、机器人工作站三头马车同步进行,加速DMCA循环 [8][9] - 行业必须拥抱AI,公司有三年推动优势,欢迎投资人到深圳了解具体应用 [9] - 公司通过AI + 量子物理 + 机器人解决药物研发合成问题,积累合成数据搭建模型,预测化学反应,未来可用于化学药和新材料合成 [9][10][11] - 大健康方面,中药、生态化、癌症疫苗、宠物药等有很多商机 [1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去年6月中上市,9月10号被快速拉入相关指数 [8] - 2003年前赛诺菲已宣布All in AI,几周前FDA表示不能再用大动物做实验,要用AI帮忙做代替动物的测试 [10] - Lobata、Spicer等招聘首席AI官 [10]
7.10犀牛财经早报:6月超2000只私募基金净值创新高 年内84家村镇银行获批解散
犀牛财经· 2025-07-10 09:40
私募基金表现 - 6月超2000只私募基金净值创历史新高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市场结构性行情持续演绎 [1] - 上半年超九成百亿级私募实现正收益 量化私募正收益占比达100% [1] - 私募发行市场回暖 头部私募单渠道募资超30亿元 睿郡资产将启动新产品发行 [1]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 - 年内84家村镇银行获批解散 较2023、2024年同期增量明显 主要被城商行、农商行吸收合并 [1] - 村镇银行改革现多个首次 包括跨省"村改支""村改分"及国有大行首次参与兼并重组 [1] AI制药行业动态 - 近一个月AI制药领域合作金额近百亿美元 诺和诺德与Deep Apple Therapeutics达成8.12亿美元合作 礼来与Juvena Therapeutics签署超6.5亿美元协议 [2] - 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最高53亿美元合作 开发小分子候选药物 [2] - 晶泰控股与DoveTree LLC签署数十亿美元管线授权意向书 Formation Bio子公司授权赛诺菲口服抑制剂gusacitinib 金额最高达5.45亿欧元 [2] 快递与科技进展 - 我国快递业务量年内突破1000亿件 较2024年提前35天 连续5年达千亿件规模 [3]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团队研制铁基卤化物新材料 实现固态电池电极层面自修复能力 成果发表于《自然》 [3] 娱乐与金融事件 - 周杰伦入驻抖音未涉及签约费 未来或通过流量资源置换及商业合作实现共赢 [3] - 上海农商行回应拒兑火烧币事件 对符合要求的残损硬币予以兑换 建议客户前往央行授权网点 [5] 公司资本动态 - 智元机器人回应借壳上市猜测 未来12个月内无主营业务调整或重大重组计划 [6] - 苹果计划升级Vision Pro 配备更快处理器和AI组件 2027年或推出重量大幅减轻的新模型 [6][7] - 伟时电子回复问询函 强调募投项目针对Mini-LED及超大屏背光产品 披露已取得定点通知书项目 [7] 股东减持与重组终止 - 显盈科技两股东拟减持不超3%股份 董事长肖杰及南京启盈因资金需求减持 [9] - 华业香料董事徐基平拟减持不超3%股份 原因为个人资金安排 [9] - 华大九天终止收购芯和半导体100%股份 因交易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 [10] 全球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 道指涨0.48% 纳指涨0.94% 标普500指数涨0.61% 英伟达市值一度突破4万亿美元 [11] - 比特币突破11.2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年内累计上涨近19% [12]
近百亿美元流向AI制药 新药研发按下加速键
证券时报· 2025-07-10 02:31
AI制药行业核心观点 - AI制药最大优势是加速"发现—验证—重新优化"循环,显著缩短研发周期[3] - 行业已从概念阶段进入技术验证阶段,临床研究成功率提升至80%-90%(历史平均50%)[7] - 面临商业化困境,盈利难题和数据瓶颈是主要挑战[11][12] 行业合作动态 - 国际大单频现:诺和诺德与Deep Apple Therapeutics达成8.12亿美元合作,礼来与Juvena Therapeutics签署超6.5亿美元协议,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最高53亿美元合作[4] - 国内合作加速:翰宇药业与碳云智肽联合开发多肽创新药物,晶泰控股与DoveTree LLC签署数十亿美元管线授权意向[4][5] - 跨国药企投入体现AI制药商业化应用获认可,国内药企如石药集团展现技术平台领先优势[6] 技术价值体现 - AI全链条赋能药物研发: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试验优化,解决传统研发周期长(缩短30%)、投入大(成本降50%)、成功率低(筛选准确率提高3倍)痛点[6][10] - 微芯生物通过AI技术缩短新药早期研发时间,石药集团AI平台使新药发现时间缩短超30%[6][10] - 细分环节进展:英矽智能完成TNIK抑制剂靶点发现,药明康德AI平台缩短化合物设计周期60%[10] 投融资情况 - 2024年全球AI制药融资超100起,总金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50%),国内14家企业融资2.63亿美元[7] - 2025年英矽智能完成1.23亿美元E轮融资,其Rentosertib成为首个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的AI药物[7][8] - 资本市场更关注平台化能力、数据闭环与真实药物开发流程的深度融合[8] 市场规模与发展 - 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从2019年0.7亿元增至2024年7.3亿元(CAGR47.8%),预计2028年达58.6亿元(CAGR68.3%)[9] - 正大天晴搭建贯穿研发全流程的智能化体系,皓元医药利用生成式AI缩短研发周期[9] - 业内预测五年后AI将成为药物设计必备工具,不应用AI的药企可能面临淘汰[10] 商业化挑战 - 头部企业持续亏损:晶泰科技2024年营收2.66亿元(+52.8%),净亏4.57亿元;英矽智能营收6.14亿元(+63.49%),净亏1.2亿元[11] - 尚无AI药物上市,最快进展处于临床Ⅱ期,商业化能力受质疑[11] - 数据瓶颈突出:高质量数据缺乏,受限于获取成本、隐私合规和共享机制[12]
融资6亿美元,诺贝尔奖团队开发AI制药大模型
36氪· 2025-07-03 09:22
Demis Hassabis的AI发展历程 - 4岁学棋、7岁编程、16岁考入剑桥计算机科学系、22岁创办游戏公司、30岁攻读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随后创办DeepMind [1] - 2016年DeepMind开发的AlphaGo以4:1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展示AI在复杂策略领域的潜力 [4] - 2018年AlphaFold在CASP比赛中夺冠,成功预测蛋白质3D结构,解决生物学界50年难题 [5] - 2024年因AlphaFold技术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5][10] Isomorphic Labs的创立与发展 - 2021年创立Isomorphic Labs,专注AI药物研发,依托AlphaFold技术成果 [3][10] - 2024年1月与诺华、礼来达成战略合作,分别获得3750万美元和4500万美元预付款,聚焦小分子疗法研发 [10] - 2024年5月与谷歌DeepMind联合发布AlphaFold 3,可精准解析药物中常见分子的相互作用 [10] - 2025年2月诺华宣布扩大合作范围,新增最多三个研究项目 [11] AlphaFold 3的技术突破 - Evoformer核心模块改进,高效处理分子信息,捕捉分子间复杂相互作用 [13] - 扩散网络生成分子3D结构,迭代优化原子位置,生成精确3D结构 [14] - 覆盖全类别生物分子,包括DNA、RNA、配体等,较AlphaFold 2范围更广 [14] - 分子相互作用预测精度较传统方法提升至少50%,部分场景下精度翻倍 [14] AI药物设计引擎的核心优势 - 技术层面:凭借AlphaFold 3高精度预测能力,解析药物与靶点结合模式,提升设计成功率 [16] - 效率层面:替代人工实验,缩短药物发现周期,从5-10年降至1-2年甚至更短 [16] - 应用层面:兼容全类别生物分子,可探索肿瘤、免疫病、罕见病等多个领域 [17] AI制药行业趋势 - 2025年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预计达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19] - AI技术正从辅助工具转变为药物研发重要驱动力,覆盖从靶点发现到临床研究的全链条 [20] - 谷歌和Meta等公司公开大量蛋白质结构数据,为研究提供支持 [20] - 斯坦福医学院和英矽智能等机构已利用AI技术取得显著药物研发成果 [20]
产业结构变革让“天坑”专业成“香饽饽”
第一财经· 2025-06-25 21:05
行业就业趋势 - 曾被戏称为"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就业率和起薪已跃居前列,部分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进入本科主要专业类前十 [1][2][3] - 2024届理学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6115元,位列学科门类第三,其中应用化学月收入达6217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相关度和就业满意度均为87% [5][6] - 材料类专业202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6474元,较五年前提升1200元,起薪增幅排名第三 [7] 细分领域发展 - 生物科学领域因AI制药、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024年中国药企完成94笔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519亿美元(同比+26%) [4] - 化学作为工业基础学科应用广泛,功能化介孔材料可应用于电池、生物医疗等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强调其"创造新物质"的特性 [5] - 新材料产业规模达7.8万亿元(同比+13.5%),2024年新增21个工科专业中6个与材料创新直接相关,如智能材料与结构、光电信息材料 [7] 学科交叉与教育改革 - 高校推进跨学科培养模式,复旦大学等设立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采用本研融通机制,院长均由顶尖科学家担任 [9][12] - 人工智能专业2024届本科生月收入6546元,进入收入前50专业,但78%从业者需研究生学历,毕业五年后从事AI岗位比例达1.5%(较应届0.3%显著提升) [10] - 2024年本科专业目录新增29种专业,包括智能分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国家战略方向 [13] 院校实践案例 - 天津大学成立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首创材料智能技术本科专业,推动研发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4][7] - 东华大学在智能穿戴、智能纤维领域取得突破,材料学院近年实现本科/研究生全员就业 [7] - 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指出,AI技术应用已成必修能力,否则毕业生面临淘汰风险 [9]
英矽智能闯进决赛圈
虎嗅APP· 2025-06-23 22:38
核心观点 - 英矽智能的AI药物Rentosertib在2a期临床试验中取得超出预期的积极结果,成为全球进展最快的AI药物,有望逆转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病情 [3][4][6] - Rentosertib是全球首个实现概念性验证的AI药物,其成功将推动AI制药行业的发展 [4][8] - AI技术改变了新药研发的逻辑,扩大了靶点发现和化合物设计的边界 [12][13] 临床试验结果 - Rentosertib的2a期临床试验显示,每日60mg剂量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均值增加98.4毫升,而对照组下降20.3毫升 [6] - 试验在中国的22个研究中心进行,71名患者随机分成4组,结果显示药物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7][8] - 试验结果表现出逆转病情的潜力,且观察到剂量依赖性反应 [8] AI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 Rentosertib的靶点TNIK是通过AI平台PadnaOmics从20个推荐靶点中筛选出来的 [13] - 分子生成AI平台Chemistry42基于结构从头设计了78个候选化合物,其中第55个就是Rentosertib [13] - TNIK靶点具有成为超级靶点的潜力,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癌症、肥胖、阿尔茨海默病等 [14] 公司发展 - 英矽智能计划今年与中国药品审评审批部门沟通,争取直接进入临床三期研究 [4] - 公司已完成E轮融资1.23亿美元,将用于AI平台升级和药物研发管线创新 [20] - 目前公司有超过30个研发管线,10个已进入临床阶段 [16] 行业现状 - 全球AI制药行业面临资金紧张、裁员等问题,急需AI药物获批来提振信心 [15][16] - 全球已有300多个AI药物管线在推进中,但新药研发成功率仍然较低 [23] - 英矽智能的成功可能成为AI制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18]
AI制药,走出“死亡谷”
虎嗅· 2025-06-19 09:27
大模型浪潮下的AI制药行业现状 - AI制药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头部公司Xaira Therapeutics获10亿美元天使轮融资,Isomorphic Labs完成6亿美元融资,而2020年前后成立的创业公司面临资金紧张[1][9] - 2024年全球AI+药物研发融资达128起,总金额57.95亿美元,较2023年的104起/36.01亿美元显著提升[7] - 中国AI制药初创公司融资额仅占全球8%,15起超1亿美元融资中仅1起在中国[8] 技术应用与行业认知 - 药企更关注分子设计效果而非设计方式,AI需证明在实验中的实际推动作用[2][3] - 大模型在药物研发中提升分子生成多样性,但尚未成熟到替代精准优化与成药性预测[16] - AI正融入药物研发流程,未来可能不再强调"AI制药"标签而成为默认组成部分[18] 商业模式转型与挑战 - 行业从工具平台向自研管线转型,英矽智能31条管线中10条进入临床阶段[22] - 英矽智能2024年92.9%营收来自药物发现及管线研发,与美纳里尼达成两笔合作总金额达10.5亿美元[23] - AI制药公司面临证明AI价值的压力,药企合作时设定更明确KPI如活性数据等[27][28] 跨行业拓展与商业化 - 英矽智能将Pharma.AI平台应用扩展至先进材料、农业等领域,2024年"其他发现"贡献2.5%收入[32][33] - 晶泰科技与协鑫集团达成5年10亿元合作,相当于其2024年营收的四分之三[36] - 深势科技业务覆盖多领域,2023年获7亿元融资为当年国内最高[38] 资本市场与行业趋势 - 投资人从追求新范式故事转向关注实际交付成果,要求AI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19][40] - 头部公司通过裁员、精简管线优化资源,同时探索非制药领域商业化路径[39] - 行业进入调整期,企业需证明技术能力推进管线或解决广泛科学问题[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