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抗性
icon
搜索文档
牧师、政客与性服务者:AI取代不了的人
虎嗅· 2025-07-07 20:25
核心观点 - 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提出"AI抗性"职业的判断标准:完成者是人类这件事就有意义的工作,即使AI能提供更高效服务,人类仍偏好人类同胞完成 [2][3] - 牧师、政客、娼妓是三类典型"AI抗性"职业,因其依赖社会认同与人际关系而非效率 [3][5][33] - 人类对AI的恐惧源于其无法融入社会化的责任与惩罚机制,以及缺乏情感连接和人性弱点 [21][28][59] - AI技术革命将推动人类回归社会关系本质,强化对非理性、情感化职业的需求 [68][69] 职业分析 牧师类职业 - 核心功能是为人类建构意义框架,通过非理性仪式(如斋戒、跪拜)强化信仰可信度 [29][30] - 现代牧师角色碎片化为生活方式导师、品牌传播者等,仍服务于意义赋予 [31][32] - 数字时代牧师只需维系小规模坚定信徒即可生存,需求永续 [35] 政客类职业 - 分配问题需明确立场和可问责主体,AI的"伪装中立"反而引发不信任 [37][39][50] - 社交媒体博主成为新型政客,通过稳定输出立场内容实现"意见变现" [44][45] - 人类需要可协商、施压的对象,AI缺乏政治博弈所需的中间人角色 [49] 娼妓类职业 - 本质是权力关系而非生理需求,AI无法提供征服有意识生命体的快感 [51][54][55] - 虚拟偶像失败案例(如韩国Rozy)证明人类不愿对无灵魂对象投入情感 [56][57] - 情绪价值需双向互动,AI的共情因计算属性显得空洞 [58][60] 行业应对策略 - 自由裁量权大的领域(如心理咨询)更需人类主观判断 [62] - 非标准化服务(如游戏直播)通过个性化互动创造AI难以复制的价值 [63] - 警惕技术恐怖谷效应,人类客户偏好有缺陷的真诚而非完美服务 [64][65] 技术与社会影响 - 人类对AI的恐惧源于文化叙事(如《终结者》《黑客帝国》)先于技术发展 [12] - 社交天性决定人类需通过弱点建立联系,AI的"无瑕疵"反而构成障碍 [18][28] - 数据主义意识形态掩盖了技术背后的权力让渡问题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