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未来之地》
icon
搜索文档
牧师、政客与性服务者:AI取代不了的人
虎嗅· 2025-07-07 20:25
核心观点 - 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提出"AI抗性"职业的判断标准:完成者是人类这件事就有意义的工作,即使AI能提供更高效服务,人类仍偏好人类同胞完成 [2][3] - 牧师、政客、娼妓是三类典型"AI抗性"职业,因其依赖社会认同与人际关系而非效率 [3][5][33] - 人类对AI的恐惧源于其无法融入社会化的责任与惩罚机制,以及缺乏情感连接和人性弱点 [21][28][59] - AI技术革命将推动人类回归社会关系本质,强化对非理性、情感化职业的需求 [68][69] 职业分析 牧师类职业 - 核心功能是为人类建构意义框架,通过非理性仪式(如斋戒、跪拜)强化信仰可信度 [29][30] - 现代牧师角色碎片化为生活方式导师、品牌传播者等,仍服务于意义赋予 [31][32] - 数字时代牧师只需维系小规模坚定信徒即可生存,需求永续 [35] 政客类职业 - 分配问题需明确立场和可问责主体,AI的"伪装中立"反而引发不信任 [37][39][50] - 社交媒体博主成为新型政客,通过稳定输出立场内容实现"意见变现" [44][45] - 人类需要可协商、施压的对象,AI缺乏政治博弈所需的中间人角色 [49] 娼妓类职业 - 本质是权力关系而非生理需求,AI无法提供征服有意识生命体的快感 [51][54][55] - 虚拟偶像失败案例(如韩国Rozy)证明人类不愿对无灵魂对象投入情感 [56][57] - 情绪价值需双向互动,AI的共情因计算属性显得空洞 [58][60] 行业应对策略 - 自由裁量权大的领域(如心理咨询)更需人类主观判断 [62] - 非标准化服务(如游戏直播)通过个性化互动创造AI难以复制的价值 [63] - 警惕技术恐怖谷效应,人类客户偏好有缺陷的真诚而非完美服务 [64][65] 技术与社会影响 - 人类对AI的恐惧源于文化叙事(如《终结者》《黑客帝国》)先于技术发展 [12] - 社交天性决定人类需通过弱点建立联系,AI的"无瑕疵"反而构成障碍 [18][28] - 数据主义意识形态掩盖了技术背后的权力让渡问题 [65][66]
梅剑华:思考理想之未来的意义
虎嗅· 2025-06-20 16:02
技术发展 - 人工智能技术从2016年到2025年快速发展,包括阿尔法围棋、ChatGPT、DeepSeek等标志性事件 [5] - 生物技术、脑机融合技术成熟,推动新人类、新世界的出现 [5] - 互联网在1999年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开启获取新知、结交新友的可能性 [4] 社会变迁 - 1991年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饮食简单,饮料和水果稀缺 [1][2] - 200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饮食改善,如四菜一汤、饭后水果 [1][2] - 21世纪前25年经历重大事件,如中国加入WTO、北京奥运会、新冠疫情等 [3] 哲学与未来思考 - 深度乌托邦探讨技术成熟后人类生活的意义,涉及真善美的追求 [10][11] - 未来可能面临意义缺失问题,但人与他人、机器、世界的关系仍存意义 [12][13] - 爱因斯坦提出的科学研究的三种境界在深度乌托邦中仍适用 [13] 书籍与理论 - 《未来之地》讨论深度乌托邦实现后的生命意义问题 [10][11] - 博斯特罗姆的《超级智能》描述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害 [5][16] - 查莫斯的《现实+》支持虚拟现实模拟假说,与博斯特罗姆观点类似 [16] 争议与批评 - 博斯特罗姆的长期主义运动被批评忽略气候、贫困等现实问题 [16] -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于2024年关闭,博斯特罗姆事业受争议 [16]
胡泳:人工智能会夺走我们的生活意义吗?
腾讯研究院· 2025-06-18 16:37
超级智能与未来社会 - 超级智能的发展可能带来人类命运的终极挑战,一旦不友好的超级智能出现,人类将失去对其的控制权,命运被锁定[4] - 若能安全发展超级智能,将进入后工作、后稀缺社会,人类劳动过时,面临哲学和精神层面的意义危机[5] - 超级智能可能使人类实现数字形态的不朽,存在时间延长至十亿年,但人类本性将变得完全可塑[5] 深度乌托邦概念 - 深度乌托邦指所有现存问题被解决后的世界状态,人类面临"存在之轻"的无目的感[8] - 该书通过思想实验探讨深度乌托邦中人类价值观的碰撞,研究价值观的基本组成部分[8] - 技术成熟社会意味着科学问题全部解决,人类向宇宙扩展,人口指数增长,冲突源头消除[13] 著作结构与方法论 - 采用非传统哲学专著形式,由虚构讲座、讲义、阅读材料和框架叙事组成,具有实验性风格[10] - 内容包含论证、思想实验、案例研究和实证数据,但未围绕单一核心论点展开系统论证[10][13] - 开放式探索方式可能被部分读者认为"臃肿",但也可能因其趣味性和机智性受到欢迎[11] 冗余类型分析 - 浅层冗余指职业劳动自动化后,人类通过休闲文化仍可过上有意义生活[19] - 深层冗余指后工具性世界中所有人类努力变得冗余,包括休闲活动和育儿等[20] - 数字永生可能通过编程新激情避免无聊,但无法消除乏味感和无意义感[21] 生命意义探讨 - 深度乌托邦生活可能通过强烈体验和人工智能设计的"人工目的"来弥补意义缺失[25] - 客观主义理论认为生命意义需包含整体改善弧线、原创性和助人元素,与主观主义形成对比[25][26] - 即使人类努力冗余,仍可通过培养美德、追求真善美来获得部分生活意义[26] 社会形态争议 - 作者假设最大技术能力社会必然是非常好的社会,这一观点被认为过于乐观[14] - 渐进乌托邦(进托邦)概念更符合历史模式,即每个解决方案都带来新问题[14] - 完美幸福的长久维持可能转化为完美痛苦,人类需要问题解决来获得生活意义[28]
【有本好书送给你】AI时代,人类必须完成的5项生存任务
重阳投资· 2025-06-18 15:01
核心观点 - 文章强调阅读对个人成长和智慧积累的重要性,引用查理·芒格和巴菲特的阅读习惯作为例证 [2] - 公司通过专栏形式持续推广阅读文化,每期围绕书籍展开互动并赠送优质好书 [4][5][6] - 本期推荐书籍《未来之地》探讨AI时代人类如何发展不可替代优势,提出"智能时代人类五项生存任务"的核心框架 [9][11] 书籍内容分析 1 书籍核心价值 - 该书并非提供确定性答案,而是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思维探索AI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方向 [12] - 强调科学、哲学与神学需协同作用,突破当前技术局限以推动人类文明跃升 [15] - 指出AI技术本质是基于概率抽象的知识机器,人类需警惕符号与实体的混淆(能所之辨) [16][20] 2 人类五项生存任务 任务一:机器祛魅 - 需破除对AI技术的盲目崇拜,掌握基础数学原理(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及认知科学知识以理性看待技术边界 [21][22] - 揭示当前AI算法仍基于百年历史的数学理论,技术突破本质是"集成创新" [21] 任务二:智慧升华 - 区分DIKW模型中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的层级,明确AI仅能替代前三个层级 [22] - 建议结合现象学与唯识学推动认知科学突破,避免将技术实验性成果过度包装 [23][24] 任务三:人机相乘 - 通过数学模型证明"人机相乘"(能力×技术)模式优于"人机相加",主观能动性可弥补技术代差 [25] - 语言表述影响思维模式,应避免技术决定论倾向 [25] 任务四:坚守人性 - 列举10条人性守则,包括警惕技术异化、保持终身学习、区分AI与生命本质等 [27] - 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避免活成机器样的人类被AI反噬 [26][27] 任务五:少安毋躁 - 提出技术发展需匹配精神境界提升,人类价值观决定AI技术应用方向 [29] - 终极警示:丧失人性与学习能力的群体将被时代淘汰 [29] 书籍背景信息 - 作者尼克·博斯特罗姆为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创始人,学术横跨物理/计算机/哲学领域 [31][32] - 本书采用虚构讲座与动物寓言形式,探讨后技术时代人类存在的意义问题 [30] - 互动话题设定为"智能时代人类怎样发展不可替代的优势",留言周期为2024年6月18日至2025年6月25日 [11]
当《黑镜》预言成真:AI接管世界后,人类还剩什么?
36氪· 2025-05-20 07:15
科幻影视作品与科技现实 - 《黑镜》系列自2011年首播以来通过33个故事展现近未来科技与人类关系,成为科幻剧集代表作,"黑镜"一词已成为技术隐喻 [1] - 《黑镜》片头镜子碎裂象征人类技术希望落空,其技术反乌托邦叙事常引发观众"脊背发凉"的震撼 [1] - 2025年回看经典科幻片时,发现其中描绘的未来世界正以惊人速度渗入现实 [1] 技术奇点与AI发展现状 - 人类正站在技术奇点门槛,脑机接口、大语言模型、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 [3] - AI大爆炸可能推动社会呈现乌托邦特质:极度丰裕、多数人无需工作、物质向数字转型 [3] - 将乌托邦作为思索AI影响的思维实验更具价值,而非过度理想化的新世界构建 [3] 后稀缺时代特征 - 后稀缺时代是物质极度丰裕的时代,食物、电子产品、住房等资源几乎无限供应 [6][7] - 中世纪科克恩传说描绘了类似图景:无需劳作、物资自动满足、永恒春天、持续盛宴 [7][8][9] - 地位性商品成为新稀缺资源,如火星登陆、永生技术、虚拟世界算力等 [9] 后工作时代变革 - 后工作时代实现完全自动化,人类经济劳动不再必需 [10] - 凯恩斯曾预测2030年生产力增长4-8倍,周工作时间或缩减至15小时 [10] - AI将逐步替代呼叫中心、市场营销、编程等岗位,超级个体生产率可提升10倍以上 [10] 后工具性时代挑战 - 后工具性时代人类无需任何工具性努力,健康、知识获取均可自动化实现 [12] - 健身药丸、脑编程等技术可能打破"不劳而获"的传统观念 [13] - 生物学进步速度慢于AI,但需提前思考大脑上传、永生等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14] 超级智能时代的人类角色 - 当AI能完美执行所有人类工作时,需重新定义人类存在的目的与意义 [15][17] - 《未来之地》提出"Solved World"概念:原子级物质重塑与虚拟世界完全复刻 [15] - 技术既反映人类倒影又保持神秘,需通过哲学思考应对AI时代的生命意义重构 [15] 未来学研究方法论 - 《未来之地》采用对话体哲学讲座与动物寓言双线叙事,增强可读性 [17] - 研究涵盖后稀缺、后工作和后工具性三个递进阶段的未来图景 [4][6][12] - 核心问题聚焦技术巅峰后人类如何培养意义感,涉及经济、伦理、社会结构等多维度 [17]
思考AI前瞻未来
南方都市报· 2025-05-11 07:13
文艺类书籍 - 《小津安二郎大全》收录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人物访谈、文艺评论及合作细节,采访对象包括名演员、副导演、制片人等,展现其电影艺术与合作历程 [5][4] - 《我也只是一个人》以黑色幽默风格描绘德国新经济泡沫背景下反英雄式主人公科普的职场与家庭角色冲突,包含对公司与社会的嘲讽 [7] - 《西式瓷器艺术经典》从东方视角解读世界知名餐具品牌及陶瓷用具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展现历史工艺与精致生活方式 [9] - 《鸟事一堆》以调侃风格介绍鸟类构造、习性及分布,结合艺术考古发现,兼具科学严谨性与趣味性 [12] 社科类书籍 - 《未来之地》探讨超级智能时代人类意义与角色重构,通过虚构哲学讲座场景呈现思想实验与哲学观点碰撞 [14][1] - 《故宫掌门人》还原1925-1949年七位院长保护故宫文化遗产的史实,配百幅珍稀历史图片,重构文化根脉守护框架 [16] 童书类书籍 - 《古典文学寻宝记》通过对话体与插画引导儿童探索古典文学审美与哲思,设计30幅古风插画增强学习体验 [18] - 《植物的秘境》采用镂空雕刻与拉拉页设计展示植物生存策略,涵盖苔藓、沙漠耐旱植物等多样生态形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