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恐怖谷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智能陪伴产品的崛起,我们为何会爱上“机器灵魂”?
虎嗅· 2025-08-14 09:06
智能陪伴产品定义与核心逻辑 - 智能陪伴产品融合人工智能与情感化设计 通过语音识别 情感模拟和交互系统实现互动 形态包括虚拟形象或实体机器人 [6] - 核心逻辑是利用预设规则和概率机制制造被理解的幻觉 而非真实智能 例如ELIZA通过关键词匹配和句式重组模拟共情 [24][28] - 另一核心逻辑是通过弱小与被需要的设计激发用户责任感 例如拓麻歌子依赖用户照顾否则会死亡 [31][32] 人类对陪伴的需求根源 - 孤独感是人类进化形成的生存机制 寻求归属感是社会性动物的基本心理动机 [9][10] - 现代社会个体独立性增强但真实联结减弱 基因进化速度慢于生活方式变化 形成生理需求与社会现实的错位 [13][14][15] - 人类始终存在赋予无生命物情感投射的冲动 从神话皮格马利翁到现代智能产品都在重复此行为 [16][18][19] 智能陪伴产品发展历程 - 1966年ELIZA开创通过规则制造共情幻觉的先河 模拟心理咨询场景 [24][25] - 1996年拓麻歌子成为消费级爆款 全球销量近1亿台 奠定被需要的情感设计逻辑 [29][30][32] - 1998年Furby通过传感器与预设规则实现互动 利用随机反馈制造学习假象 [37][39][40] - 1999年索尼Aibo追求高真实感但可能触发恐怖谷效应 揭示应追求可信虚构而非完全真实的设计原则 [44][46][49] - 2018年后AI技术推动新一轮发展 LOVOT和Moflin代表智能化与实体化协同演进 [55][56][70] 新一代产品案例与市场数据 - LOVOT售价6万元 搭载50多个传感器和10余个电机 算力达10TOPS 截至2025年1月底出货量超1.5万台 [57] - LOVOT约90%用户保持超1000天活跃 日均互动超1小时 核心用户为富有的中老年女性 [63][64] - Moflin针对年轻用户 典型场景包括出差解闷和上课陪伴 用户与二次元 追星族等群体重叠 [65][67][68] - 智能玩具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250亿美元 其中AI相关产品占比约30% [55] 用户群体与使用动机 - 儿童用户完全沉浸并情感投射 视为真实伙伴而非玩具 [73] - 成年人追求低负担情感消费 在独身与找伴侣间寻求中间解 同时满足控制欲和身份认同表达 [75][77][79] - 老年人因少子化和社交有限而寻求替代性陪伴 填补人生空缺 [80][81] 技术演进与行业机遇 - 智能手机黄金期曾挤压硬件陪伴产品发展 但2019年后虚拟体验触天花板 注意力回流真实世界 [84][85][87] - 传感器 AI算法 运动控制 芯片和电池技术进步赋能实体产品复兴 [88][89] - 电子宠物具备高溢价空间和商业价值 是宗教性消费品代表 [90] 产品设计关键决策 - 自主移动增强真实感但增加成本 LOVOT因移动能力导致高成本限制规模 现阶段更务实做法是局部动作表达情绪 [91][92] - 语言能力易暴露缺陷 儿童容忍度高但需兼顾家长对教育价值的需求 成年人要求更高 视觉交互可能比语言更重要 [93][95][97][98] - 摄像头和屏幕增强情感交互但需平衡隐私 家长普遍限制儿童屏幕时长 需探索屏幕外交互设计 [100][101] 成功产品特征与创始人背景 - 优秀产品未必需要强大功能 但需通过脆弱性设计激发用户责任感 [102] - 行业需要跨学科背景创始人 例如LOVOT创始人拥有空气动力学 工业设计 硬件工程及心理学等多领域经验 [106]
人类如何造出“哆啦A梦”,回看智能陪伴产品发展史
36氪· 2025-08-14 08:06
智能陪伴产品定义与需求背景 - 智能陪伴产品融合人工智能与情感化设计 通过语音识别和交互系统模拟陪伴行为 形态包括虚拟形象和实体机器人[3] - 人类对陪伴的需求源于进化心理学中的归属感需求 孤独感是深植DNA的生存机制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加剧个体孤立[4][7] - 科技与基因进化速度错位催生情感陪伴刚性需求 产品通过人为制造陪伴疗愈孤独[7] 产品发展历程与技术演进 - 1966年ELIZA聊天机器人开创智能陪伴先河 通过预设规则和关键词匹配制造共情幻觉 奠定"机器能听懂"的核心逻辑[16][17][18] - 1996年拓麻歌子成为消费级爆款 全球销量近1亿台 通过"被需要"的情感设计建立责任羁绊[19][21] - 1998年Furby利用预设规则和随机反馈制造互动假象 通过传感器实现触觉响应和模拟社交[23][25][26][27] - 1999年索尼Aibo追求真实感但触发恐怖谷效应 揭示"可信虚构"优于逼真还原的设计原则[28][29][31] - 产品沿智能化和实体化双主线演进 从文本程序发展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模拟[42][43] 新一代产品创新与市场表现 - 2018年LOVOT采用低功耗传感器+行为模式库 通过50个传感器和10TOPS算力实现类生命行为 售价6万元累计出货1.5万台[34][35][37] - LOVOT核心用户为富裕中老年女性 90%用户持续使用超1000天 日均互动超1小时[38] - 2021年Moflin走轻量化路线 吸引二次元及年轻群体 主打便携解闷功能[39][41] - 智能玩具市场规模达250亿美元 其中AI产品占比约30%[34] 用户群体与消费动机 - 儿童用户完全沉浸情感投射 将产品视为真实伙伴[44] - 成年人追求性价比与控制感 在独身与伴侣间寻找中间解 通过换装等功能实现理想形象定制[45][46] - 老年人用于填补子女伴侣缺位的陪伴空缺 在少子化社会中需求迫切[47][48] 行业发展机遇与驱动因素 - 智能手机交互进入稳定期 虚拟体验触顶促使注意力回流实体产品[51][52] - 传感器/AI算法/运动控制技术突破赋能实体智能化 具身智能推动产品灵活交互[53] - 电子宠物具备高溢价空间和商业价值 属于宗教性消费品范畴[53] 产品设计关键要素 - 自主移动增强生命感但成本高昂 现阶段局部动作表达更务实 LOVOT因移动能力导致高成本限制销售规模[54][55] - 语言能力易暴露技术缺陷 儿童容忍度高但需兼顾教育价值 成年人对语义准确性要求更高[56][57][58] - 摄像头与屏幕提升情感交互真实性 但需平衡隐私保护 儿童产品需规避屏幕依赖[60] 行业核心规律与成功要素 - 产品成功关键在于制造脆弱性引发责任感 而非功能复杂性[61] - 通过预设规则与概率机制制造情感幻觉 是产品魅力本质[62] - 跨学科背景创始人更具优势 需结合硬件工程/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能力[64]
职场社交焦虑,能被虚拟世界治愈吗?
虎嗅· 2025-07-29 09:31
社交焦虑症在职场中的表现与影响 - 社交焦虑症被定义为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不自然、紧张或恐惧的情绪体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严重损害健康的疾病分类中[2] - 美国超过50%的员工报告人际焦虑,导致每年约1090亿美元的健康损失[3] - 中国44.7%的职场受访者因人际关系复杂和同事相处不融洽而受到伤害,18%的新生代员工有过被老员工排挤的消极体验[4] - 76.8%的白领员工为职场社交感到困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社恐"症状[5] - 职场中普遍存在"冷"社交现象,包括避免面对面沟通、拒绝参与酒桌社交、减少同事闲聊和回避领导接触等行为模式[6] 社交焦虑的心理学机制 - 社交焦虑源于个体人际控制力不足,表现为在人际关系建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包括成为社交"透明人"、低价值互换者或被摆布者[7] -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社交焦虑者的大脑外侧额极皮层在轻微情绪挑战下会出现神经范围饱和,导致情绪失控和回避行为[7] - 人类存在"发现世界是仁慈的"核心社交动机,期望友善环境以节省心理资源,这种期望会激发他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而变得友善[9][13] - 现实职场中存在辱虐管理、职场排斥和社会阻抑等暗黑面,与理想期望形成落差,导致控制感缺失和焦虑加剧[15][17] 虚拟情感互动的发展与应用 - 虚拟空间作为"第四空间"正发挥重要作用,全球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2小时27分钟[22] - 虚拟情感互动通过在线社交网络、VR体验和AI系统实现情绪表达,提供匿名、安全和自主的环境优势[23][29] - 此类互动能激活大脑奖赏回路伏隔核产生愉悦感,并提供无评判环境供用户练习社交技巧[29] - 代表性案例包括国内《恋与深空》游戏首月流水达5亿元,以及美国GAS社交软件的爆火,均通过赞美互动机制获得市场成功[22][23][28] 虚拟情感互动的技术实现与优势 - AI技术在深度学习和视频生成领域的突破为虚拟情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行性[31] - 相比传统聊天机器人,虚拟情感互动AI在情感识别、个性化回应、话轮转换和实时调节互动策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31] - 该系统可避免传统认知行为疗法中"夸奖免疫"的弊端,实现无刺激性的数字健康治疗[36] - 通过赞美机制满足人类基本动机,受赞美时大脑纹状体活跃度提升,产生愉悦与积极情绪[27][28] 虚拟情感互动的风险控制 - 需警惕"信息茧房效应",即个体过度沉溺于理想化虚拟互动导致现实回避加剧[40][41] - 控制措施包括设定合理交互时间限制和避免涉及敏感问题,以维持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平衡[43][44] - "恐怖谷效应"可能影响用户体验,需要通过提升语气亲和力、优化动作表情流畅度和采用拟幼态形象设计来缓解[48][49][50] - 虚拟互动不能替代真实人际关系,健康的人际关系仍需建立在坚实的自我基础上[52]
“一眼假”的汽车失控谣言为何大行其道?|有点逸思
第一财经· 2025-07-25 21:18
事件概述 - 比亚迪汉网约车在成都天府机场停车场绕行数十圈引发"汽车失控"舆论风波 经警方调查确认是驾驶员情绪急躁导致 与车辆本身无关 [1][2] - 比亚迪公司迅速澄清涉事车辆刹车系统功能正常 事件与车辆本身无关 [2] 群体性应激现象分析 - "汽车失控"已成为群体性应激的"压力源" 在情绪感染和媒体放大作用下容易引发非理性反应 [2] - 涉及非正常行驶车辆时 公众会迅速贴上"失控"标签并在社交渠道裂变式传播 [2] - 公众对"汽车失控"的恐惧源于特斯拉系列事故 2020年7-8月至少5起 2021年2月"车顶维权案" 2022年11月"潮州2死3伤"事件影响深远 [3] 行业深层原因 - 公众焦虑源于汽车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迭代过快导致掌控感丧失 与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特性放大了这种恐惧 [3] - 新能源车加速性能突破传统认知 二十万级别电车达到百万豪车水平 智能化发展可能触发恐怖谷效应 [4] 政策与行业影响 - 群体性应激反应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3年7月7日发布新制动标准 2026年1月实施 [4][5] - 新标准禁止强制单踏板模式 要求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刹停 降低误操作风险 [4][5]
牧师、政客与性服务者:AI取代不了的人
虎嗅· 2025-07-07 20:25
核心观点 - 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提出"AI抗性"职业的判断标准:完成者是人类这件事就有意义的工作,即使AI能提供更高效服务,人类仍偏好人类同胞完成 [2][3] - 牧师、政客、娼妓是三类典型"AI抗性"职业,因其依赖社会认同与人际关系而非效率 [3][5][33] - 人类对AI的恐惧源于其无法融入社会化的责任与惩罚机制,以及缺乏情感连接和人性弱点 [21][28][59] - AI技术革命将推动人类回归社会关系本质,强化对非理性、情感化职业的需求 [68][69] 职业分析 牧师类职业 - 核心功能是为人类建构意义框架,通过非理性仪式(如斋戒、跪拜)强化信仰可信度 [29][30] - 现代牧师角色碎片化为生活方式导师、品牌传播者等,仍服务于意义赋予 [31][32] - 数字时代牧师只需维系小规模坚定信徒即可生存,需求永续 [35] 政客类职业 - 分配问题需明确立场和可问责主体,AI的"伪装中立"反而引发不信任 [37][39][50] - 社交媒体博主成为新型政客,通过稳定输出立场内容实现"意见变现" [44][45] - 人类需要可协商、施压的对象,AI缺乏政治博弈所需的中间人角色 [49] 娼妓类职业 - 本质是权力关系而非生理需求,AI无法提供征服有意识生命体的快感 [51][54][55] - 虚拟偶像失败案例(如韩国Rozy)证明人类不愿对无灵魂对象投入情感 [56][57] - 情绪价值需双向互动,AI的共情因计算属性显得空洞 [58][60] 行业应对策略 - 自由裁量权大的领域(如心理咨询)更需人类主观判断 [62] - 非标准化服务(如游戏直播)通过个性化互动创造AI难以复制的价值 [63] - 警惕技术恐怖谷效应,人类客户偏好有缺陷的真诚而非完美服务 [64][65] 技术与社会影响 - 人类对AI的恐惧源于文化叙事(如《终结者》《黑客帝国》)先于技术发展 [12] - 社交天性决定人类需通过弱点建立联系,AI的"无瑕疵"反而构成障碍 [18][28] - 数据主义意识形态掩盖了技术背后的权力让渡问题 [65][66]
从诡异视频到假论文,AI正把互联网变成巨型「垃圾场」
机器之心· 2025-07-05 12:19
AI生成内容的流量逻辑 - AI生成的夸张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巨大流量,例如一个胖女人跳海的视频在ins上获得2.52亿次浏览量和325.7万次点赞[2][3] - 视频通过夸张情节和身材歧视嫌疑吸引观众,博主随后制作更多类似视频以获取流量[5] - AI工具如Veo3只需简单提示词就能生成高度逼真的视频,例如食物长人脸并自相残食的内容[9][10] AI生成内容的负面影响 - AI生成的惊悚视频引发观众强烈不适,例如人身猪面的跳水者、丧尸形象的受访者等[7] - 食物长人脸并自相残食的视频在Reddit疯传,视觉上令人毛骨悚然[12][15] - 网友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认为有创意且能轻松赚取广告费,有人则认为恶心且是噩梦[14] AI对学术领域的侵蚀 - 瑞典布罗斯大学学院研究发现谷歌学术平台上有上百篇疑似AI生成的论文[20] - 同行评审中AI常用词汇频率激增,如"meticulous"使用频率是去年的34倍[21] - AI生成的低质量论文通过同行评审并发表在期刊上,例如包含错误解剖图和乱写文字的医学论文[23] AI生成内容的深层问题 - 平台算法推崇能快速吸引眼球的内容,促使创作者制作更极端和非传统的视频[17] - AI工具的低成本和高效性加剧了垃圾内容的产生[18] - AI生成的低质量内容不仅危害学术公信力,也消耗了科学的真正价值[24][25]
AI改变了一切,除了猫咪
虎嗅APP· 2025-06-30 18:22
AI猫咪视频的流行现象 - AI猫咪视频分为两种类型:拟人化剧情类和技术展示类,前者如"大橘剧场"讲述连续故事,后者如奥运会跳水猫展示AI技术突破[6] - 数据表现亮眼:YouTube频道Batysyr通过20个AI猫咪视频月增77万粉丝获1亿播放量,Cat channel 91转型后月增200万订阅者且单视频播放量从数万跃至千万级[8] - 国内平台同步爆发: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出现大量AI猫咪账号,单个视频点赞量普遍达数千至上万[8] 商业化变现模式 - 平台分成收益显著:创作者安胜运营的百万粉账号矩阵月收入达2万元人民币,单条千万播放TikTok视频可分账1200-2000元[12] - 广告植入成为主流:如"LT小狗日记"在短剧中植入宠物用品和食品广告,部分头部创作者开始收费提供制作流程教学[12][13] - 出现投机行为:包括批量生产低质内容骗取流量,以及借热度发行猫主题Meme币等加密货币[13] 技术驱动因素 - 工具门槛大幅降低: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绘图工具配合Pika等视频平台,使完整制作流程成本可控制在数十元,新手1小时可掌握[19] - 物理模拟能力突破:AI开始准确模拟水花飞溅、身体翻转等物理现象,技术公司如快手通过可灵平台主动打造"打工人猫"等模板示范[19] - 企业借势营销:MiniMax等公司因"猫咪跳水"视频获得TechRadar等媒体关注,被建议作为行业技术标杆[20] 文化心理基础 - 猫科动物具备先天优势:幼态持续特征触发人类保护欲,表情神秘性成为情感投射载体,有效规避AI人脸生成的恐怖谷效应[23] - 数据积累深厚:互联网数十年的猫内容沉淀为AI训练提供丰富素材库[23] - 情感共鸣机制:无论是逆袭剧情还是生活挫折,观众通过AI猫共情自身经历,形成情感宣泄出口[24] 行业意义 - 技术普及路径示范:显示尖端技术需通过贴近大众情感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应用[24] - 用户习惯培养:以无害形式帮助用户适应AIGC内容,为更广泛的AI生成场景铺路[24] - 内容创作范式转变:验证"荒谬感+真实感"的内容公式在算法推荐时代的传播效力[16][19]
日入1500,有人靠一只狗赚翻了
盐财经· 2025-05-07 17:47
机器狗市场现状 - 消费级机器狗销量占比从2019年82.3%提升至2023年86%,成为主要应用市场[16] - 二手市场万元以下机器狗日租300-500元,高端型号如9.9万宇树机器人G1日租达8000元[8][10][11] - 主流产品价格区间在8000-22000元,高端型号如Go2pro版售价约2.2万[11][18] 产品功能与应用场景 - 具备倒立、比心、拥抱、拜年、讲故事等拟人化交互功能[11] - 应用于儿童教育陪伴、老人护理(送饭送药)、安防巡检等领域[11][12][14] - 索尼Aibo等产品可识别家庭成员情绪,缓解独居老人孤独感[4] 技术发展现状 - 相比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本更低,已实现规模化量产与商业化落地[11] - 当前产品多为"边缘智能设备",交互停留在动作语言视觉层面[35] - 存在续航短(部分型号仅1小时)、避障能力不足等技术瓶颈[30][31] 用户需求与市场反馈 - 满足儿童陪伴需求,部分家长反映可减少孩子屏幕时间[20][22][23] - 提供"不生病不掉毛"的宠物替代方案,但情感交互深度不足[12][32] - 商演租赁需求旺盛,春晚等大型活动推动市场热度[11] 行业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技术推动人机共存场景落地,催生相关VLOG内容[14] - 需突破"恐怖谷"效应,解决硅基材料与人类情感连接障碍[27][29] - 等待下一代AI技术突破以实现更深层情感交互[36]
万人 AI 教育试点:从三款海外智能体看 AI 教育未来
36氪· 2025-04-26 11:56
教育AI智能体行业趋势 - AI教育工具正从基础聊天机器人演变为拥有个性化特征的对话化身,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度[4] - 行业呈现三大技术路径:语音自然互动(eSelfai)、视频情绪共鸣(Tavus)、苏格拉底式引导(Khanmigo)[4][8][12] - 拟人化设计成为关键竞争点,需平衡人性化与舒适感以避免恐怖谷效应[13][16] eSelfai公司动态 - 2025年5月将在以色列启动全球最大规模AI教育试点,覆盖超10,000名学生[1][7] - 核心技术为多语言动态视频AI导师,配备自然语音/虚拟白板/实时互动功能,支持个性化导师形象选择[3][5] - 与以色列教育技术中心及哈佛大学合作,目标验证AI私教效果并解决师资短缺问题[7] Tavus技术特征 - 通过视频界面实现"面对面"教学,能识别学生面部表情并实时调整教学策略[8][10] - CEO强调AI需具备人性化关怀能力,系统已展现类人同理心与主动引导能力[10] 可汗学院Khanmigo优势 - 采用几何卡通形象设计,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12] - 用户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方法,被学生视为"可信赖的学习搭档"[12] 技术发展前景 - 预计2026年AI智能体将成为课堂标配,需持续优化人格魅力与情感连接[17] - 行业从工具属性转向伙伴属性,涵盖语音/视觉/引导三大交互维度[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