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素养培养

搜索文档
从试水到普及,AI 通识课全面爆发
36氪· 2025-09-24 08:07
AI通识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普及进程 - 2025年秋季开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从个别城市试点走向大规模制度化行动,呈现明显加速态势[2][3] - 北京是全国首个系统推进AI通识教育的城市,全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课程,覆盖183万余名学生,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2] - 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七年级统一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地方课程,每周一课时,每年不少于30课时,首次进入基础教育主干体系[2] 各地区AI教育推进模式与特点 - 全国形成三类推进模式: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江苏、山东属于"全面普及型",课程覆盖率和制度化程度高[5][6] - 云南、成都、广西、深圳属于"特色探索型",将AI教育与地方文化、产业结合,如云南融入普洱茶、民族服饰等地域元素[5][6] - 西安、温州等地属于"普及过渡型",通过活动或短期课程切入,每学年课时要求普遍在8-10节[5][6] - 各地区在分层设计上体现共性,按小学感知、初中理解、高中实践的逻辑递进,课时安排大多为每学年至少8至10课时[4] 师资建设与资源整合措施 - 师资不足被视为AI教育最大瓶颈,各地将教师培训作为核心措施[4] - 北京推出"百千种子计划"培养AI教师骨干,山东计划培育100名省级卓越教师、2000名市县骨干,江苏提出三年轮训全覆盖[4][6] - 深圳依托"深教AI平台"整合企业资源,成都通过高校和企业参与形成产教融合,795间创新实验室支持跨学科应用[6] 产业端参与与教育生态构建 - 腾讯教育发布教育智能体平台1.0,提供从课程到平台的全链路方案,包括中小学AIGC创作工坊和高校"AI百校行"项目[8] - 多鲸与无人机、机器人和科普教育企业合作,采用"课程+硬件+赛事"方式让AI融入具体学习场景[8] - 产业平台分为三类:大厂平台强调完整体系与前沿技术融合;灵活性平台突出低成本与动手创造;部分平台聚焦模型训练与原理可视化[7][8] AI通识课的教育价值与未来挑战 - AI通识课具有三重价值:重塑核心素养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数字能力;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数字鸿沟;关乎未来竞争力影响就业优势[7] - 课程推进面临考试评价尚未跟进、家长学生重视不足、教师队伍尚未更新等现实张力[7] - AI通识课的深层意义在于迫使教育直面根本问题:教师与AI分工、学生学习内容方式变革、学校与社会产业连接方式重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