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从试水到普及,AI 通识课全面爆发
36氪· 2025-09-24 08:07
AI通识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普及进程 - 2025年秋季开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从个别城市试点走向大规模制度化行动,呈现明显加速态势[2][3] - 北京是全国首个系统推进AI通识教育的城市,全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课程,覆盖183万余名学生,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2] - 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七年级统一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地方课程,每周一课时,每年不少于30课时,首次进入基础教育主干体系[2] 各地区AI教育推进模式与特点 - 全国形成三类推进模式: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江苏、山东属于"全面普及型",课程覆盖率和制度化程度高[5][6] - 云南、成都、广西、深圳属于"特色探索型",将AI教育与地方文化、产业结合,如云南融入普洱茶、民族服饰等地域元素[5][6] - 西安、温州等地属于"普及过渡型",通过活动或短期课程切入,每学年课时要求普遍在8-10节[5][6] - 各地区在分层设计上体现共性,按小学感知、初中理解、高中实践的逻辑递进,课时安排大多为每学年至少8至10课时[4] 师资建设与资源整合措施 - 师资不足被视为AI教育最大瓶颈,各地将教师培训作为核心措施[4] - 北京推出"百千种子计划"培养AI教师骨干,山东计划培育100名省级卓越教师、2000名市县骨干,江苏提出三年轮训全覆盖[4][6] - 深圳依托"深教AI平台"整合企业资源,成都通过高校和企业参与形成产教融合,795间创新实验室支持跨学科应用[6] 产业端参与与教育生态构建 - 腾讯教育发布教育智能体平台1.0,提供从课程到平台的全链路方案,包括中小学AIGC创作工坊和高校"AI百校行"项目[8] - 多鲸与无人机、机器人和科普教育企业合作,采用"课程+硬件+赛事"方式让AI融入具体学习场景[8] - 产业平台分为三类:大厂平台强调完整体系与前沿技术融合;灵活性平台突出低成本与动手创造;部分平台聚焦模型训练与原理可视化[7][8] AI通识课的教育价值与未来挑战 - AI通识课具有三重价值:重塑核心素养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数字能力;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数字鸿沟;关乎未来竞争力影响就业优势[7] - 课程推进面临考试评价尚未跟进、家长学生重视不足、教师队伍尚未更新等现实张力[7] - AI通识课的深层意义在于迫使教育直面根本问题:教师与AI分工、学生学习内容方式变革、学校与社会产业连接方式重构[9]
央视重点报道杭州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试点 飞象星球助力学校解决卡点
央广网· 2025-09-15 11:19
政策与行业趋势 - 教育部于2024年5月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版)》,旨在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是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战略路径 [3] - 指南提出要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协同、产业联动的教育新生态协同机制 [3] - 2023年教育部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浙江省有六所学校入选 [3] - 人工智能教育被视为一种公平教育的机遇,双师体制有助于将全国学生置于同一起跑线 [3] 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 - 飞象星球人工智能通识课采用“线上专业授课+线下辅导答疑”的双师课堂模式,线上教师讲解原理,线下教师组织互动实验 [1][6] - 该模式旨在解决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卡点问题,让抽象的科技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提高学生学习乐趣与主动性 [1][5][6] - 公司通过自研教育大模型和“课程-系统-终端”闭环生态,将因材施教理念转化为可规模化落地的教育解决方案 [6] - 产品已服务全国超4000所学校、200万学生和10万教师,在北京、重庆、云南等多地实现规模化应用 [6] 市场应用与标杆案例 - 杭州市春晖小学是教育部184个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之一,也是浙江省人工智能助理教育教学改革学校 [3] - 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旗下学校的一到六年级已全面开展飞象星球人工智能通识课 [3] -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被学校视为面向未来的育人方式变革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而双师课堂可帮助学校全员开展此类课程 [3]
新闻1+1丨人工智能走进中小学 怎么教?怎么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3 07:51
课程推广与规模 - 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多地新增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 [1] - 北京市有183万中小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实际操作人工智能 [1] - 杭州市中小学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 [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模式,具备对人工智能的综合认知和使用能力 [2] - 课程具有跨学科特性,能够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前置能力 [3] - 目标是培养学生未来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可迁移学习能力 [4] - 课程与语数外等强调专门学科知识掌握的基础课程不同,其视角更为宏观,是从育人的角度为未来培养人才 [3] 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 - 上好人工智能课的首要原则是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应将大学内容强压给中小学生 [5] - 教学关键是将学生平顺地从传统物理世界带入数字和人工智能空间,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生态和场景 [5] - 课程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跟随老师进入新的学习场景和空间 [5] 自主学习与能力培养 - 人工智能的出现使死记硬背和重复性能力的重要性下降 [6] - 人工智能旨在增强而非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利用AI将现实问题抽象化、形式化,并自主设计、实践和迭代解决方案 [6] - 学生需学会驾驭人工智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在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 - 需引导学生与人工智能交互时注意倾诉有节、依赖有度,保护数据隐私,并在该思考时主动动脑 [6] 师资队伍建设 - 当前师资主要通过提升现有教师能力来解决,教育部及各地已组织校长、书记和教师的培训 [7] - 人工智能师资不应是独立的队伍,而应覆盖全体教师,可分为三个圈子:核心圈(信息科技和科学课程老师)、所有其他科目老师、以及课外活动指导老师 [7][8][9] - 所有教师都应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实现人工智能与教学的全方位融合 [9] 家庭应用与环境构建 - 家庭应避免完全放任不管或管得过于严苛两种倾向 [10] - 家长应鼓励学生拥抱和关注人工智能,并动手实践尝试利用人工智能 [10] - 家长需注意引导,保证学生做正确的事,并使用健康、可信任的人工智能平台、工具和资源 [10]
呈现智慧教育新生态,服贸会教育服务专题亮相首钢园
新京报· 2025-09-11 06:43
展会概况 -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教育服务专题于9月10日在首钢园启幕 主题为"智启未来 融合创新" [1] - 展会集中展示55家境内外知名机构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前沿成果与创新实践 [1] - 展期从9月10日至14日 由北京市教委牵头 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联合承办 [3] 智慧教育展示 - 编程智能小车 AI墨水屏 教育新地图 虚拟智能体等智慧教育装备集中亮相 [1] - 猿编程首发星瀚智能套装 通过具身智能工具箱中的传感器和控制器 青少年可在家完成编程机器人作品 [2] - 新东方等企业展示编程机器装置 包括能自动完成倒车入库的编程智能小车和运输小球的智能轨道装置 [2] - "京小壮"智慧操场无感识别系统已覆盖北京52所学校 可精准掌握学生跑步里程和配速 实现精准健康管理 [1] 人工智能教育 - 北京市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起正式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2] -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飞象星球等多家服务商展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方案 [2] 双向留学服务 - 新东方积极拓展来华留学业务 提供从咨询 语言指导 申请方案到安置 入学 就业指导的全链条服务 [3] -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等首都高校展示国际化教育项目 [3] - 展会设立传统文化手作体验区 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漆扇 螺钿 京剧脸谱等传统技艺 [3] 配套活动 - 展会期间将举办教育服务专题开幕式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论坛 双向留学产业合作论坛 [3] - 展会将发布多项主旨报告 [3]
南大“AI试炼场”发布 无缝对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
环球网资讯· 2025-07-07 11:50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讨会 - 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变与守正",聚焦人才培养与科技变革的深度融合路径 [1] - 来自全国高校、企业等领域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1] - 南京大学"AI试炼场"平台在会上正式发布 [1] 南京大学"AI试炼场"平台 - 平台定位为AI智能体资源库与应用平台,面向南京大学师生 [1] - 主要功能包括:AI算力、模型、工具与智能体、教学科研AI知识库 [1] - 平台由南京大学联合超星、阿里云共同打造 [1] - 平台特色:丰富的AI智能体矩阵、强大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安全可靠的云端算力、深度融入教学科研的AI知识库 [1] - 平台目标:推动AI时代通识教育从重知转向知行合一 [1]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理念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提出人才培养应贯通知识、思维、创造、知行、做人五个维度 [2] - 强调需要平衡教育的慢变量和人工智能的快变量 [2] -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骏提出需要顶层设计与深耕实践相结合 [2] - 计划建立产学研跨界交流机制,培育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最佳实践案例" [2]
教育部发布两条新规 助力AI时代中小学教育
经济观察报· 2025-05-15 15:12
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发布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 [2] - 指南以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螺旋式课程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高中阶段注重创新实践 [2] -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构建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2] 人工智能教育内容与目标 -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目标包括普及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伦理安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核心素养 [3] - 将"伦理安全"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规则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3] - 各学段差异化应用:小学阶段在教师家长帮助下使用,初中阶段分析生成内容逻辑性,高中阶段评估社会影响 [3] 防止技术依赖的措施 - 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 [4] - 强化教师引导职责,通过分析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4] - 要求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信息处理的自主性和甄别能力 [4] 教师培训与资源整合 - 将AI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培训体系,鼓励跨学科教研,弥补AI素质储备师资的稀缺 [5] - 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利用AI工具辅助备课,让教师成为合格的"AI引导者" [5] - 鼓励企业开放实验室、研发教学工具,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整合产业前沿技术和教育资源 [5] 人机协同教学体系 -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为教师提供教学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辅导及教学研究的全面支持 [4] - 智能体可作为"助教"或"学伴",协助教师设计分层任务、提供实时反馈并生成定制化学习资源 [4] - 利用AI的精准分析与内容生成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精准度与学生学习效果 [4]
教育部发布两项指南,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速
北京商报· 2025-05-12 15:22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再次提速。5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获悉,近日,教育部 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 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其中,《指南》提出, 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两项指南 的落地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构建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指南》提出,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 素养。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形成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科技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人机协作能力、人工智能素养及社会责任意识。 针对培养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 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 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通 ...
张钹院士: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个人的人工智能基础素养
环球网资讯· 2025-04-13 11:42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政策推进 - 教育部2018年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开展普及教育并支持高校资源对外开放[3] - 教育部2024年11月印发通知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3] - 北京市教委2025年秋季起要求全市中小学每学年开展不少于8课时人工智能通识教育[3] - 广东省推出"2素养1纲要"方案通过通识课提升学生人工智能核心素养[3] 教育机构布局与课程体系 - 清华大学成立AIGE研究中心整合学术资源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建设者[4] -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指出需解决教学方案设计、教师培养、人才选拔体系等复杂问题[5] - 清华大学发布"大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及系列读本[5] 教育目标与实施挑战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提出教育目标包括正确理解AI技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理使用AI[3] - 行业面临跨领域协作难题需整合科学家、教育专家、商业机构等社会力量[4][5] - 技术快速迭代对教师知识更新和教学质量评测提出挑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