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搜索文档
南大“AI试炼场”发布 无缝对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
环球网资讯· 2025-07-07 11:50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讨会 - 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变与守正",聚焦人才培养与科技变革的深度融合路径 [1] - 来自全国高校、企业等领域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1] - 南京大学"AI试炼场"平台在会上正式发布 [1] 南京大学"AI试炼场"平台 - 平台定位为AI智能体资源库与应用平台,面向南京大学师生 [1] - 主要功能包括:AI算力、模型、工具与智能体、教学科研AI知识库 [1] - 平台由南京大学联合超星、阿里云共同打造 [1] - 平台特色:丰富的AI智能体矩阵、强大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安全可靠的云端算力、深度融入教学科研的AI知识库 [1] - 平台目标:推动AI时代通识教育从重知转向知行合一 [1]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理念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提出人才培养应贯通知识、思维、创造、知行、做人五个维度 [2] - 强调需要平衡教育的慢变量和人工智能的快变量 [2] -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骏提出需要顶层设计与深耕实践相结合 [2] - 计划建立产学研跨界交流机制,培育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最佳实践案例" [2]
教育部发布两条新规 助力AI时代中小学教育
经济观察报· 2025-05-15 15:12
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发布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 [2] - 指南以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螺旋式课程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高中阶段注重创新实践 [2] -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构建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2] 人工智能教育内容与目标 -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目标包括普及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伦理安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核心素养 [3] - 将"伦理安全"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规则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3] - 各学段差异化应用:小学阶段在教师家长帮助下使用,初中阶段分析生成内容逻辑性,高中阶段评估社会影响 [3] 防止技术依赖的措施 - 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 [4] - 强化教师引导职责,通过分析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4] - 要求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信息处理的自主性和甄别能力 [4] 教师培训与资源整合 - 将AI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培训体系,鼓励跨学科教研,弥补AI素质储备师资的稀缺 [5] - 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利用AI工具辅助备课,让教师成为合格的"AI引导者" [5] - 鼓励企业开放实验室、研发教学工具,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整合产业前沿技术和教育资源 [5] 人机协同教学体系 -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为教师提供教学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辅导及教学研究的全面支持 [4] - 智能体可作为"助教"或"学伴",协助教师设计分层任务、提供实时反馈并生成定制化学习资源 [4] - 利用AI的精准分析与内容生成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精准度与学生学习效果 [4]
教育部发布两项指南,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速
北京商报· 2025-05-12 15:22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再次提速。5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获悉,近日,教育部 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 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其中,《指南》提出, 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两项指南 的落地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构建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指南》提出,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 素养。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形成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科技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人机协作能力、人工智能素养及社会责任意识。 针对培养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 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 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通 ...
张钹院士: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个人的人工智能基础素养
环球网资讯· 2025-04-13 11:42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政策推进 - 教育部2018年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开展普及教育并支持高校资源对外开放[3] - 教育部2024年11月印发通知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3] - 北京市教委2025年秋季起要求全市中小学每学年开展不少于8课时人工智能通识教育[3] - 广东省推出"2素养1纲要"方案通过通识课提升学生人工智能核心素养[3] 教育机构布局与课程体系 - 清华大学成立AIGE研究中心整合学术资源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建设者[4] -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指出需解决教学方案设计、教师培养、人才选拔体系等复杂问题[5] - 清华大学发布"大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及系列读本[5] 教育目标与实施挑战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提出教育目标包括正确理解AI技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理使用AI[3] - 行业面临跨领域协作难题需整合科学家、教育专家、商业机构等社会力量[4][5] - 技术快速迭代对教师知识更新和教学质量评测提出挑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