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构OC社交

搜索文档
Z Potentials|乔海鑫,打造OC社交平台Bside,二次元社交观察者,用虚拟角色连接新一代的社交关系
Z Potentials· 2025-07-15 11:14
虚拟社交与OC文化演进 - 虚拟角色从早期QQ群、页游发展到Discord、Vtuber等平台,伴随年轻人成长并成为情感投射载体 [1] - AI技术重新定义虚拟角色形态,从静态图像升级为具备记忆、情绪与行为逻辑的"Living OC" [1] - OC(原创角色)已成为年轻世代身份包装的语言工具和圈层共识的社交货币 [4][15] Bside产品定位与设计理念 - 核心定位是为用户OC打造"生活游乐场",实现虚拟角色的居住、社交与成长场景 [12][22] - 融合UGC创作、AI Agent与游戏化机制,构建以OC为中心的虚拟内容生态 [1][20] - 采用"第二线程产品"策略,通过陪伴式体验自然融入用户日常生活 [25] - 目标用户聚焦05后女性群体,因其对虚拟角色消费和情感投入更成熟 [14][25] 技术实现与用户反馈 - 通过AI Agent技术实现角色自主行为,如朋友圈互动、生日许愿等生活化场景 [24][26] - 测试阶段达到70%次日留存,日均使用时长2-3小时,部分用户全天挂机 [12][26] - 角色行为"惊喜感"(如偷窥狂设定衍生围观行为)强化用户情感连接 [27] - 多角色互动涉及记忆同步等技术挑战,通过DeepSeek等模型降低成本数百倍 [31][32] 行业洞察与创业逻辑 - 虚拟社交本质是认同感重构,而非娱乐或现实逃避 [8][9] - Roblox成功关键在于构建游戏化社交网络,而非单纯工具 [14] - UGC是普通人"越级表达"的方式,全球PGC内容放缓加速UGC需求 [11] - 05后社交结构向"persona(虚拟人格)"迁移,OC现象代表代际表达系统开端 [15][16] 产品迭代方向 - 优化"创造-养成-社交"闭环,新增许愿系统等互动功能 [36][37] - 扩充角色记忆数据量,构建可信的虚拟世界底层逻辑 [37] - 优先打磨PC端体验,后续向移动端扩展 [25] 行业对标与灵感来源 - 参考《朋友聚会:新生活》的角色自主生活机制 [22] - 借鉴《Gacha Life》统一视觉语言构建共同想象 [19] - 受神椿虚拟歌姬、任天堂等公司内容创新启发 [43]